馮至先生的為學風骨
馮至以詩人和學者聞名,在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他醒目的位置。
這位“學貫中西”的一代宗師,在20世紀至少有過三次輝煌:20年代以《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兩部詩集,在中國詩壇嶄露頭角,甚至被魯迅譽為當代“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50年代隨著第一部論著《杜甫傳》的出版和北大西語系主任資格的獲得,步入學術殿堂,而且躋身于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第一批、也是唯一的一批學部委員之列;80年代由于又一部學術力作《論歌德》的問世,成為我國德語文學乃至外國文學界無可爭議的泰斗。
一個人值不值得人們懷念,除了他在事業(yè)上的“硬件”以外,還要看他在精神人格和學者人格方面的“軟件”有沒有留下一些閃光的東西。我頗榮幸,當初出于仰慕,選擇了德語專業(yè),有幸直接接受他的教授;后來又一起來到外國文學所,始終直接在他的領導和指導下工作,直到他逝世??梢哉f,在他的所有學生中,我是與他接觸時間最長,也是受益最多的一個。
作為學者和老師,馮至先生生前在我心中一個最耀眼的亮點發(fā)生在1958年。當時北大西語系掀起了“批判西方資產階級文學”的熱潮。各個專業(yè)都忙著擬定自己的“重點批判對象”。德語專業(yè)的5個年級的100多位師生集中在民主樓樓上的一間大教室里,大家?guī)缀跻恢绿岢鲆愿璧聻橹攸c,因為歌德年輕時就欣然去朝廷做大官,不惜與王公貴族為伍,而且恩格斯也說他有“渺小”的一面。這時站在講臺上主持會議的馮至先生表現(xiàn)出一種難言的苦衷,但大家都在等待著他回答。最后馮先生不得不以深沉而誠懇的語調說:“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還不知道,歌德在德國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多么崇高的威望!如果我們批了歌德,會傷害德國人的民族感情的。”“傷害民族感情”6個字擲地有聲,大家心靈上受到極大的震動,會場上久久鴉雀無聲!馮先生鼓勵大家提別的作家,但個個目瞪口呆。這個由馮先生主持的“大批判動員大會”就這樣不了了之。后來我一直想,馮先生作為全系的主要負責人,給同學們的“革命熱情”潑了這么大的一瓢冷水,這在當時是冒了很大風險的。他在大會上的這一勇敢行為,不僅維護了德國古典文學的尊嚴,保護了德國人民的民族感情,而且也維護了北京大學在德國人民面前的固有形象,尤其重要的是給我們這些根基還很淺的青年學子上了一堂“什么是科學態(tài)度”的深刻一課。
在這個至關重要的學風問題上,馮至先生還給我的記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在編一部論文集,邀請多人分別撰寫十幾位現(xiàn)代主義作家,每篇三四萬字。其中里爾克這一篇,我想馮先生自然是最合適的人選。但開始他不大肯答應。于是我動員他,我說:“您是以‘學貫中西’著稱的學者,國外的,您抓了頂尖兒的詩人歌德,國內的,您抓了頂尖兒的詩人杜甫,這是您學術戰(zhàn)略上的橫向平衡。而在德語文學領域,古代的,您抓了最大的,現(xiàn)代的您抓的里爾克在德語詩人中也是最大的,這是縱向的協(xié)調。只是
您關于里爾克寫得還不夠多,如能通過這篇長文充實一下,這對后輩也是種欣慰。”結果他答應了。但截稿時馮先生未能交稿。于是我給他寬限3個月,結果他還是不能交稿。我又往后推3個月。最后我去要稿時,他卻抱歉地說:“葉廷芳,我跟你說實話,里爾克的后期作品我并沒有搞懂?!蔽衣犃耸终痼@,覺得這位老先生真了不起,居然在后輩面前“摧毀”自己的權威形象。便寬慰他說:“現(xiàn)代派的作品看不懂是常事,但資料那么多,您參考一下別人的就是了?!彼R上反駁說:“詩這東西主要靠理解,別人寫的是別人的看法。不知為不知,人云亦云那是問心有愧的!”先生這樣執(zhí)著于嚴格要求自己,這使我內心深為感動。這是前輩學者對后輩的最有力的言傳身教。在而后的學術生涯中,他的這段話時時都在警策著我。
馮至先生這種可貴的學風在他的學術研究中處處表現(xiàn)出來。不求多,不求快,但求精。例如《杜甫傳》和《論歌德》這兩部力作,寫的是兩位世界級大家,但就是薄薄的每本十幾萬字。他送我《論歌德》的時候,我在表示高興和感謝之余,建議他能夠再寫一本。他很不以為然地說:“寫那么多干嘛,這些就夠了!”歌德寫《浮士德》前后達60年,寫出了他對生命全過程的體驗。馮至寫歌德前后也花了40年,也融入了他一生的體驗。正如歌德關于他所寫的《塔索》所說的:這是他“骨中的骨,肉中的肉”。我們也可以說,馮至的《論歌德》是他的骨肉鍛造出來的,是他畢生的精血凝成的。
作為教師,馮至先生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位誨人不倦的師長。這方面我是比較幸運的,因為在我大學三年級的時候,馮先生遵照時任中宣部副部長周揚的指示,從我們這個年級挑選了部分文學愛好者成立“文學專門化班”。他給我們開課,教文學史和文學選讀。期間最使我難忘的是他指導我們翻譯的情景。當時的《世界文學》為了讓我們練練譯筆,約我們文學班翻譯兩篇難度不太大的文章。我們抽了三四個人承擔,譯好后送給馮先生過目。我們以為經過自己互譯互校,問題總不會很大吧。但發(fā)下來一看,我們傻了:滿篇都是密密麻麻修改過的紅字!不僅如此,他還用了整整兩個晚上,到民主樓的教室里來,非常耐心和詳細地向我們解釋,為什么這句話這樣譯不行,那個字那樣譯才對,等等。他的恪盡職守、誨人不倦,使我們深受感動。從我的經歷來看,這一生中沒有見過第二位老師課外輔導下過這樣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有問必答,從不拒絕的。有的問題一時沒有查到,過后查到了,他也要用紙寫下來,然后設法交給你。
馮先生是個嚴于律己的人,在時代急劇發(fā)展的過程中,他總是想竭力跟上時代的步伐。像上山下鄉(xiāng)這樣的事情,對一般青年學生來說算不了什么,可對于像馮先生這樣一向生活比較優(yōu)裕的老教授來說,就要艱苦得多。但是他總是以身作則,幾乎每次都爭取參加了!尤其是1960年的冬天,他隨我們那個班的五年級畢業(yè)班,去十三陵附近的農村待了半年之久!那是3年困難時期,而且那個冬天特別寒冷,溫度最低達到零下20攝氏度?;貋砗笏麉s風趣地對我們說:“這次下去比‘減肥運動’,我的褲腰帶松了3個扣眼,我的體重減輕20斤。”
僅就上述點滴回憶,馮至先生作為詩人、學者和教育家這3種身份都是非常合格的。在浮躁風普遍彌漫的今天,我們緬懷馮至先生這種求真、求實的嚴謹學風和一絲不茍的誨人不倦精神是格外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