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新媒體藝術的特征及發(fā)展趨勢 ——從英國“特納獎”說起
新媒體藝術是一個發(fā)展的概念,對其進行界定及論述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理查德·豪厄爾斯認為其原因在于:“首先,這是一個極具變化的領域,即使是最時興的研究,到它成熟時就已經過時了。其次,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所以已經樹立起來的重要文本和經典還很少。第三,甚至是‘新媒體’的定義還待解決?!?0世紀初期,新技術和復合材料的出現(xiàn)與普及,拓寬了藝術的表現(xiàn)手段,為新媒體藝術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進入21世紀,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不斷地融入高科技元素,包括人工智能的介入。
01
當代藝術展覽映射下的新媒體藝術
考察近年國際展覽與獎項發(fā)現(xiàn),在威尼斯雙年展、圣保羅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德國科隆國際藝術博覽會等當代國際權威展覽中,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以英國“特納獎”(Turner Prize)為例,近年來的獲獎作品中,以新媒體為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的作品,尤其是Video(視頻)藝術作品的數(shù)量逐年上升。藝術作品表達的思想也更加多維、深刻、耐人尋味,更具藝術表現(xiàn)力。
“特納獎”(也譯作“透納獎”)作為權威性國際藝術獎項之一,具有藝術界時代風向標的意義?!疤丶{獎”是以18-19世紀英國著名畫家約瑟夫·馬洛德·威廉·特納的名字命名、由英國泰特美術館主辦的當代藝術展覽,自1984年創(chuàng)立。
“特納獎”之所以有影響力,除了前沿性之外,爭議性也是一大看點。其中,最重要的爭議來自于藝術作品本身。每年的“特納獎”展覽都會引起社會和公眾的激烈討論。不拘一格的表現(xiàn)形式,尤其新媒體、新材料元素的逐漸增多,使得這些藝術作品帶給觀者耳目一新之感。這樣的藝術作品帶給觀眾的除了視覺上的沖擊外,還有對藝術觀念的解構和大眾審美標準的挑戰(zhàn)。面對這些形式上、媒介上、材料上煥然一新的藝術作品,有人認為是進步,也有人認為荒誕不羈。2018年在倫敦泰特美術館“特納獎”作品展的入口處,放置了一個留言板,上面寫滿了觀眾的觀展感受。“特納獎”不懼流言蜚語,始終站在藝術的前沿,以超越時代的高水準去篩選入圍作品。
據統(tǒng)計,近20年的“特納獎”獲獎作品中,新媒體藝術作品共11件,占比55%,具有上升趨勢。這些藝術作品不僅在數(shù)量上,而且在表達方式及內涵觀念方面都有天翻地覆的變化。2018年特納獎得主夏洛特·普羅哲憑借iPhone手機拍攝的蘇格蘭鄉(xiāng)村酷兒經歷影片Bridgit脫穎而出。作品運用動態(tài)影像、雕塑、寫作和表演等多種媒體和藝術表達方式,探討關于酷兒的身份認同、景觀、語言技術和時間等問題。作品通過對私人生活片段、非線性碎片化剪輯、撰寫畫外音等藝術處理,對酷兒的身份進行描述,體現(xiàn)出強烈的自傳色彩。
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一直緊跟時代的步伐。從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技術到如今對便攜式多媒體設備的運用,藝術家不斷地將最新的科技媒介運用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突出表現(xiàn)了新媒體藝術的時代性。新媒體藝術始終追隨時代的步伐,還與最新的人工智能聯(lián)姻。這種智能化發(fā)展,令其他藝術形式望塵莫及。
新媒體藝術的影響在全世界逐漸擴大,不斷地被人們接受和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當代互聯(lián)網媒介對新媒體藝術的影響。
當代大眾傳播媒介即互聯(lián)網的普及,使藝術的傳播更便捷。通過互聯(lián)網可以快速了解到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前沿、走向趨勢等,同時信息的高速傳播也拓展了大眾的視野,提高了大眾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強大的數(shù)據庫使人們可以任意篩選藝術資訊,實現(xiàn)云端藝術資源共享。
其次,新媒體藝術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邊界。
新媒體藝術運用先進的科技,將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或者環(huán)境融入到藝術中,逐漸打破藝術與生活的邊界。在形式與內容上表現(xiàn)出的生活化,增強了觀者對藝術的熟悉度、好感度和親切感,使得觀者在欣賞新媒體藝術時,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與打動。例如,英國《衛(wèi)報》評論員Adrian Searle曾評價2018年“特納獎”展覽為一場震撼的影像展覽,作品中沒有激烈轟動的場面和跌宕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對日常生活片段的轉換,但正是對這種細節(jié)的捕捉和處理,帶給觀者情感的觸動和共鳴。藝術不僅僅是藝術,藝術更成為了一種生活。
最后,新媒體藝術具有更強烈的體驗感與沉浸性。
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以實現(xiàn)。為了使接受主體更好地理解藝術家要表達的意圖,藝術家所探索的傳播媒介、藝術形式、表現(xiàn)內容等因素開始向大眾生活靠攏,利用現(xiàn)代技術、生活化形象等進行創(chuàng)作。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將增加參與者的浸入感與體驗感,引起觀者對作品背后深層次理念的反思。例如,2019年“特納獎”獲獎者聲效藝術家勞倫斯·阿布·哈姆丹的藝術作品Walled Unwalled試圖探索聲音的作用。在他的作品當中,聲音不僅是媒介,還是調查工具。作品探討“集體聲學無意識”與描述聲音體驗的困難之間的關系。
02
新媒體藝術的特征
當代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雙向關系。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藝術也將發(fā)生大轉變。新媒體藝術正是將當代藝術的多媒體趨勢應用于創(chuàng)作當中,融合當代多領域、多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重新構建人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對藝術的理解,為打破藝術和其他學科間的壁壘提供了突破口,與世界有了脈脈相通的聯(lián)系。新媒體藝術在當代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可以概括為時代性、開放性、包容性、先進性、社會性、生活化等。
新媒體藝術的多元性體現(xiàn)在多學科、多領域的融合,通過對前沿技術的應用來體現(xiàn)與當代社會的聯(lián)系。新媒體藝術包容著不同媒介之間的相互運用和融合,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美”的作品。北京嘉德藝術中心展出的觀念式數(shù)字意境展——《瑰麗·猶在境》(The Worlds of Splendors)以沉浸交互式、虛擬空間、裝置藝術和表演藝術等多元化的方式來表現(xiàn)不一樣的東方藝術,帶給觀者集視、聽、觸為一體的藝術盛宴。展覽攝取經典作品《千里江山圖》《洛神賦圖》中的東方意境,轉換成三維效果,帶觀者體驗到更加形象、多維的圖境。
其次,新媒體藝術具有實驗性、虛擬性與超越時代性特征。
新媒體藝術走在時代的前列,具有鮮明的超越時代性特征。不斷融入多種科技手段和形式,突破現(xiàn)有的藝術語言,其所帶有的未知性和突破性是推動自身不斷發(fā)展的內在特質。同時,新媒體藝術運用的新科技手段所表現(xiàn)出的“數(shù)字化”和“虛擬化”,為藝術家拓寬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表達場域。在藝術作品和觀者互動、互融式的聯(lián)動作用下,虛擬和現(xiàn)實交互,正是未來藝術發(fā)展前進的方向。例如,在北京798的《十三場夢境》藝術展覽上,藝術家致力于突破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探索運用新科技所帶來的藝術表達潛力,借新媒體、影像、雕塑等藝術媒介的融合,為觀者打造了不一樣的夢境。
再次,新媒體藝術具有影響人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及情感體驗的能力。
新媒體藝術的藝術形象偏向日常生活,拉近藝術與觀者的距離,使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藝術家所傳遞出的力量、慰藉和愛。當下,藝術與社會的關系密切程度與日俱增。藝術觀念正深刻地影響、改變著藝術鑒賞主體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日本的豐島美術館打破了人們對于傳統(tǒng)美術館的印象,將建筑與周圍生活環(huán)境融為一體,同時將當代計算機技術運用到藝術作品中。這給人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藝術享受,更是心靈的棲息,是一種生活。
最后,新媒體藝術比傳統(tǒng)藝術更能夠傳達藝術家的藝術觀念。
新媒體藝術通過多元化的媒介、手段,突破了傳統(tǒng)藝術的形態(tài)固化特質,使得自己的藝術語言形式不再受限制,比傳統(tǒng)藝術具有更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延展了藝術自身及其與觀者之間交流互動的空間,實現(xiàn)了資源的跨界整合,從而能夠更清晰、更透徹、更深刻地表達出藝術家所要表達的藝術觀念。社會學家阿多諾·豪澤爾曾說:“在某種條件下,藝術不僅可以反映社會現(xiàn)實,而且可以批判社會,可以診斷和醫(yī)治社會的病害?!毙旅襟w藝術從各種視角不同程度地表達著對當代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
03
當代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趨勢
藝術總是緊跟著時代的步伐或者超越時代,不斷前行。當代新媒體藝術所具有的充滿不確定性、無限可能性甚至是虛幻性的彈性形式語言,正是其明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架上藝術的一種未來發(fā)展趨勢。
新媒體藝術是時代進步的產物。面對當今社會的技術條件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藝術家可以利用更多的手段進行創(chuàng)作,并對其不同的材料、形式進行組合或者融合,進而更好地表達他們對社會、對世界、對人類的終極思考,這亦是當代新媒體藝術的未來發(fā)展趨勢之一。
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jié)摿κ蔷薮蟮模鐣陌l(fā)展、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是其重要支持力量。面對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我們應當始終以一種更開放的態(tài)度來面對。當代新媒體藝術與科技技術之間日益密切的關系,可謂新媒體藝術最明顯的一種未來趨勢。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代新媒體藝術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新媒體藝術受制于科學技術手段,導致作品的藝術價值被一些外在的形式因素所沖淡;另外,科技手段的植入,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娛樂化,但同時也使藝術呈現(xiàn)出泛娛樂化的趨勢,缺乏藝術本身應該有的感動人、打動人心的溫度與人文關懷。因此,對于科技與藝術二者之間的關系,需辯證地分析;對于新媒體藝術的未來發(fā)展,更不能過度依賴科技手段。
*本文系《中國文藝評論》雜志所刊約萬字理論評論文章精簡版
*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經驗論視域下中國藝術理論話語體系建構研究”(項目批準號:19BA01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