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科技?媒介?人性 ——《隱形人》的三重批判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 張義文  2020年04月28日08:52

《隱形人》是美國導演雷?沃爾納執(zhí)導的科幻恐怖片,自近期上映以來,口碑不俗,在豆瓣獲得了7.3分的評分,這樣的評分對于一部恐怖片而言已屬難得。影片講述了妻子西西莉亞為了擺脫丈夫阿德里安的控制而四處躲藏,但因阿德里安發(fā)明了一種隱身衣而被持續(xù)跟蹤并陷害,最后西西莉亞想盡辦法將其置于死地并逃脫的故事。從敘事模式看,影片與其他以復仇為主題的作品并無太大區(qū)別,甚至顯得俗套,但通過對該片的分析解讀,會發(fā)現(xiàn)其中隱含了多向度的文化批判,至少包含了科技、媒介、人性三個方面。

《隱形人》海報

科技批判:人文關懷的缺失

與一般恐怖片不同的是,《隱形人》加入了科幻成分。影片中,阿德里安是一名頂尖的光學科學家,從事并致力于光學革新,而他發(fā)明的一款遍布攝像頭的隱身衣成為監(jiān)視、控制妻子西西莉亞的重要道具,顯然,科技成為凌駕于人之上的工具。自十八世紀工業(yè)革命以來,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逐漸締造出以技術為主導的工業(yè)文明社會,人們越來越依賴機器,享受科技帶來的高效、便捷的服務,逐漸變得盲目服從于科技理性,忽略人文關懷,成為馬爾庫塞口中的“單向度的人”。

缺乏人文關懷的科技往往走向歧途,造成一系列的惡果(如原子彈的發(fā)明使用),人們逐漸意識到科技的“雙刃劍”屬性,對科技負價值的表現(xiàn)和人文主義的呼喚在電影中也有所表現(xiàn)。早在1931年,詹姆斯?惠爾導演的《科學怪人》便表達了此類主題,天才科學家弗蘭肯斯坦企圖像上帝一樣制造生命,最終卻制造出“怪物”為禍人類。而在《隱形人》中,阿德里安研制的隱身衣不僅是他控制他人的工具,最終,他也死于穿上隱身衣的妻子的致命一擊,可謂既是阿德里安的咎由自取,更是對科技理性至上、人文關懷缺失的莫大諷刺。

媒介批判:圖像化時代的自省

如果說,本片中隱身衣作為以控制別人為目的發(fā)明,指向的是科技批判,那么,穿戴使用隱身衣來監(jiān)視、控制西西莉亞和引起他人對西西莉亞質疑、孤立的過程,則指向對圖像化時代的媒介批判。毋庸置疑,當下電影、電視、短視頻等各種影像化媒介大行其道,視覺文化盛行,人們越來越習慣于通過觀看而不是閱讀獲取信息,由此帶來的后果是人的認識能力在倒退。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的,“圖像要求我們訴諸感情,而不是理智;它們要求我們去感受,而不是思考?!碑攬D像消失,人們無法再相信自己的邏輯判斷。

影片中,阿德里安利用隱身衣構陷西西莉亞,在諸多場景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蹊蹺,但眾人卻一致認為是西西莉亞患了精神病,而不是通過分析論證布下抓捕阿德里安的計劃,相反,西西莉亞卻懂得利用潑油漆、觀察腳印等方式鎖定目標,甚至推理阿德里安的心思,最終揭露了“隱身人”存在的事實。人們習慣了以具體可見的物象為真實,所謂“有圖有真相”,但處在圖像化盛行的媒介社會,圖像與事實相脫離的例子早已不勝枚舉,若仍將圖像奉為“真實”的圭臬,則必然會產生誤差,這暴露出當代人自身邏輯判斷能力的退化。

人性批判:欲望與吞噬

對人性的探討是藝術作品永恒的母題,回歸本片的故事內容,其本質的敘事內核是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控制—反控制,并以控制一方的丈夫身亡結束。事實上,控制的問題在于更原始的人性命題,即欲望。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欲望來自于本我(id),是先天存在的,而對欲望的控制來自于超我(superego),即后天的學習改造,兩者的平衡最終呈現(xiàn)為健康的自我(ego)。因此,欲望首先并不是貶義的道德代名詞,恰恰相反,合理的欲望為人們提供足夠的動力,但失去超我控制的欲望則會讓人誤入歧途,顯然,影片中的丈夫阿德里安便失去了超我的控制。

影片開篇便展現(xiàn)西西莉亞逃走的場景,繼而敘述丈夫對她全方位的控制,這種控制不僅體現(xiàn)于外在行為,還包括她的思想、心理。影片制造緊張感、鋪陳西西莉亞的生活背景的同時,也建構出一個“控制狂”的男性形象——阿德里安,妻子是他的附庸、玩物,甚至是生育工具,無所不在的控制成為其人性欲望“脫韁”的表現(xiàn),而欲望的盡頭就是吞噬。結尾,西西莉亞本欲聯(lián)合警察以誘導的方式將阿德里安伏法,但阿德里安早已猜透她的心思,無奈西西莉亞鋌而走險,伺機穿上隱身衣將其致死,控制他人的欲望也最終遭到反噬。事實上,以此為結局并不能簡單認為是反控制方的勝利,而是回避了法律的制裁,以個人行為完成復仇的人性的勝利,這也再次引發(fā)對人性的批判,正如《消失的愛人》的結尾一樣。

近年來,恐怖片的創(chuàng)作開始植入大量文化議題,如《我們》中對種族歧視的批判,《遺傳厄運》中對宗教與神秘學的探討。在《隱形人》中,也表達了對盲目信奉科技理性、過度依賴圖像媒介以及無法控制的人性欲望的批判。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晴雨表”,往往與社會變化息息相關,在享受電影的娛樂性的同時,剖析其蘊含的文化肌理,會給予我們更多對社會的深刻思考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