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賈月珍:平淡的背后是堅守 ——走近護林前線瞭望員那寂寞而緊張的工作與生活
來源:中國作家網 | 賈月珍  2020年02月20日17:00

因為寫作的需要,我經常深入林區(qū)尋找素材、體驗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我留意到護林員隊伍中的瞭望員,便想著寫寫他們。茫茫林海中,最高的山峰上有那么一座小房子,房子設備簡陋,連收音機信號都時有時無,在這高處,獨自一人一待便是一周,什么樣的人才會擔當這樣的工作?他還顧得了家嗎?他為何會選擇這樣寂寞而枯燥的工作?

作者到達老府林場

接到中國作協(xié)定點深入生活的創(chuàng)作任務后,我在7月初進入定點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松山區(qū)老府林場,開始了與護林員們同作息的體驗過程。夏季的林區(qū)相對安穩(wěn),因為樹木正是枝繁葉茂的時候,加上雨水也多,火災發(fā)生的幾率比較低。但是,老府林場烏良蘇林區(qū)近年規(guī)劃為旅游觀光區(qū),“浪漫27公里”景區(qū)正在建設中,加上這里是離市區(qū)最近的自然保護區(qū),到了周末,游玩的人和撿蘑菇挖野菜的人很多。景點還沒有建成正式開放,相關規(guī)則還沒有掛出,游人到了這里,防火、護林意識不足。有些人還專門來燒烤。如此一來,護林員們便加大了巡護力度、增加了巡護次數(shù)。

建設中的“浪漫27公里”盤山道

老府林場離市區(qū)只有70多公里,但這里有著獨特的小氣侯,到8月末9月初就開始飄起小雪花了。五顏六色的鮮花、翠綠的松枝以及如毯的草地上覆著潔白如紗的雪,構成獨特的秋雪圖。轉瞬天晴,便又開始了天高氣爽、干燥的秋季天氣。從此時開始,便進入了防火戒嚴期。

老府林場林區(qū)共有兩個望火樓,其中烏良蘇望火樓在烏良蘇自然保護區(qū)的最高點,在松山區(qū)西端,與河北省承德市的朝陽地鎮(zhèn)相接。這里可以瞭望方圓一百多里面積。

烏良蘇望火樓(新舊兩座,舊望火樓棄用)

從血氣方剛的青年到成熟穩(wěn)重的中年人,老瞭望員王大偉在這里整整瞭望了11年。一進防火戒嚴期,瞭望員便要常駐望火樓了,兩人倒班,一周一換。來望樓要帶足7天的食物,工作時望遠鏡基本不離手。他當瞭望員期間,每年都會發(fā)現(xiàn)大小不等的火情約30余起,包括鄰省河北境內的鄉(xiāng)鎮(zhèn)農田以及林區(qū),瞭望范圍內的防火人員隨時保持聯(lián)絡,一旦發(fā)現(xiàn)火情,立刻組隊撲火。一年四季里,冬季是最難熬的,干燥多風,春節(jié)時上山祭祖、放爆竹的習俗成了火災的主因,場里會組織護林員集中清理墳盤周邊的雜草,村鎮(zhèn)周邊的柴草、垃圾,不斷地巡察。而冬季難熬的另一個原因便是瞭望員日常生活的不便。望火樓里只有一只取暖的爐子,有時候大風會把電線刮斷,電熱毯也沒法加熱,冷就不用說了,一旦趕上大雪封山,接班的人來不了,就要一直等待。有一次下大雪,雪積了膝蓋深,另一位瞭望員上不了山,而王大偉帶來的食物也吃完了,時值冬季,樹林里又沒有蘑菇、野菜填充,他只好到雪地里,把之前扔掉的已經凍成冰團的壞土豆撿回來在爐灶上煮了。

作者采訪王大偉

王大偉在工作

去年,46歲的王大偉因為突發(fā)腦血栓離開了瞭望崗位,接替他的是新招來的護林員李正龍。他32歲,家就在烏良蘇村,之前在外地打工,近幾年父母身體不好就回來經營果園、照顧父母了。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看到林場招護林員的消息就來報名了,而后又自告奮勇到了瞭望員的崗位。我問他之前知不知道瞭望員的工作有多寂寞、枯燥,他說小時候經常上這里來玩,跟幾代護林員都熟悉,適應這份工作沒問題。問他是不是打算在這里一直工作下去。他說,一年的適用期后,如果場里認可他的工作,他一定會繼續(xù)做下去。一方面父母年紀大了,回家照顧他們方便;另一方面,他沒學歷也沒其他特長,倒是對這片從小玩到大的林區(qū)以及周邊村鎮(zhèn)非常熟悉,哪里冒煙著火,看一眼就知道是哪村哪鎮(zhèn)哪塊地,這份工作很適合他。沒有華麗的語言,也沒有旦旦誓言,就是這么樸實的幾句話,聽上去好像這瞭望崗就是專為他設的一樣。

采訪李龍正

北溝是老府林場的另一座望火樓,在整個林區(qū)的東部,與大烏良蘇西望火樓遙相望。北溝望火樓地勢較高,能俯瞰整個松山區(qū)林網。瞭望員趙永軍的家就在山下的北溝村,他是這一帶高家營管護站的站長,也是北溝望火樓瞭望員。他也是本地人,熟悉山上的環(huán)境,山上有許多樹都是他獨自背上山栽種的。他對這里的感情很深厚,無論是不是防火戒嚴期都會來望火樓看一看,從戒嚴期開始到春節(jié),基本不離開那座水泥小屋。在整個松山區(qū),他這里的瞭望任務也是最艱巨的。北溝因為地處山區(qū),偏僻閉塞,多數(shù)住戶都搬走了,趙永軍的妻子兒女也都搬到城里去了。為了工作方便,他一人住在老房子里。相比城里的敞亮樓房,他更眷戀老宅的土房,主要是離不開這里的山林。無論冬夏,他每天都會步行進山在林間轉兩圈。問他常年累月就這么重復工作,會不會覺得人生無聊?他搖搖頭說:“生活的樂趣哪里來?你愛生活,生活也愛你。這滿山都是珍寶?!?他為這寂寞單調又緊張,時刻不能放松警惕的工作找到了不錯的調節(jié)方式——在巡山時,他喜歡撿些斷木、樹根,獨自在望火樓的時候打磨成各種造型的工藝品。他家里擺著許多根雕,都是他的作品。

北溝望火樓

趙永軍在瞭望塔上瞭望

走進林區(qū)后,我才發(fā)現(xiàn)許多護林員、瞭望員都在鉆研文學藝術,有人雕刻、有人繪畫,還有從事寫作的。靜寂中,他們是守護森林的“眼睛”,又從他們觀察到的自然和生活中提煉著什么。

在林區(qū)體驗生活的4個月,打破了我對護林員工作的設想。曾經我以為枯燥重復的工作最是消磨人的意志。然而,與護林員們熟識后,我明白了:這樣一份工作對人的意志不是消磨,而是打磨:在靜寂中不期而至的火情,讓人時刻保持警惕;平淡的背后,是背負責任的長久堅守。

篇外:

老府林場管護區(qū)城子鄉(xiāng)猴頭溝小學是一座寄宿制鄉(xiāng)村小學,經林場從中聯(lián)系,作者到猴頭溝小學捐贈自己的新作《小偷的花園》并為學生講授寫作知識“說說閱讀寫”。

作者:賈月珍

定點創(chuàng)作地: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qū)老府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