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迅的“一分鐘小說”談起
一百年前,即1920年,魯迅先生寫了一篇不足九百字的“一分鐘小說”《一件小事》,收錄在他的小說集《吶喊》里,后來又被編入中學《語文》課本。這篇小說講述了一件極平凡的事:民國六年冬天,“我”雇了一輛人力車到S門。半路上,這輛車剮倒了一位橫穿馬路的老太太,車夫放下車,立刻把受傷的老太太送到附近的巡警分駐所,“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后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于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边@篇小說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它熱情地謳歌了勞動人民互相同情、互相關愛、互相照顧的深厚情感,與此同時鞭撻了某些知識分子冷漠、自私、清高的心理狀態(tài)。在鮮明的對比中讀出世態(tài)冷暖,可謂“小文章,大手筆”。所以“一分鐘小說”很難寫,它不僅要求語言高度概括且精煉,還要求著力刻畫人物及場景,并且給讀者一些值得思索的東西。
其實“一分鐘小說”古已有之,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是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何嘗不是古代的一分鐘小說集?其中有一篇,全文如下: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這篇“一分鐘小說”只有五十九個字,卻十分巧妙地表現(xiàn)出魏文帝曹丕和其弟曹植不同的品格特征。曹丕想給弟弟出個難題,以置他于死地,但曹植才思敏捷,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短詩,并借此揭露曹丕那無情無義的狼子野心。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文藝園地群芳競發(fā)、爭奇斗艷,許多精品佳作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那時,《北京晚報》“五色土”刊發(fā)了一些“一分鐘小說”,我讀后印象較深的有肖復興的《一片小小的紅葉》、梁秉堃的《愛》、劉心武的《新豆汁記》、劉孝存的《悔》、蘇叔陽的《電線桿子的喜劇》等。這些作品選擇了現(xiàn)實生活的不同側面,反映出諸多小人物的精神風貌,給讀者以啟迪。幾年前,我在“五色土”上也發(fā)表過數(shù)篇“一分鐘小說”,有位老朋友就曾在馬路上對我說:“我看見你的‘一分鐘小說’了,不錯,有味道?!彼且晃荒赀^七旬的哲學教授,平時就喜歡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可見還是有很多讀者喜愛“一分鐘小說”這種文學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