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陳亞軍: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底色
來源:《民族文學》 | 陳亞軍  2020年02月06日09:20

在五千年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各民族之間的往來交集,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過程。思考這個過程,創(chuàng)作者可以從中找到創(chuàng)作靈感,而更為重要的,則是可以看到民族關系發(fā)展呈現的交往交流交融的總趨勢。優(yōu)秀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通常兼具思想家的境界,清晰這一歷史和現實的基本認知,并能最終將其作為創(chuàng)作構思的底色。

這種民族交往,有時是一種心靈一動的相遇,但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新知。交往是民族之間今后一系列相互依存、共同活動的初始條件,而每到歷史關頭、國運變化之際,這種交往就會走向深入,產生強大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以及無可替代的修復功能,從而呈現舊邦新命,培育民族自信。

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把文學風格定義為“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這里,我要說的是,少數民族文學先天就有如此風格的基因。民族交流中兼收并蓄的曲折經歷,不僅孕育了少數民族文學的多姿多彩,而且還賦予了少數民族文學中的歷史滄桑,讓讀者在閱覽民族精神圖譜中感受凝聚其中的生存經驗和生活智慧,并走上思想境界的高度。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進民族團結、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多元性的統(tǒng)一,既是多民族國家的存在方式,也是中華文化的內在特征。文化認同是一種深層次的認同,是情感交融的基礎,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文化,也只有文化,才有民族融合的最后解釋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fā)展的巨大優(yōu)勢?!蔽膶W肩負著建構精神生活的責任,因此,一方面要珍惜和研究多元一體這個遺產,另一方面要關注新時代民族生活的新特點和新發(fā)展,我想,這應該是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文化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