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鮮為人知的文學風景 一一對話澳門文學
曹惠民:“九七”香港回歸,和“九九”澳門回歸,這是二十世紀落幕前兩件最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你在主編《香港文學史》前后,又主編了《澳門文學概觀》,這是事先就規(guī)劃好的嗎?
劉登翰:沒有這樣的規(guī)劃。主編《澳門文學概觀》是一個偶然,也是一種緣份。其實,《澳門文學概觀》的啟動還在《香港文學史》之前。1995年我在香港嶺南學院客座,澳門基金會的吳志良先生通過鄭煒明先生邀請我到澳門見面。重新辦理手續(xù)后,9月中,明煒兄陪我到澳門。吳志良先生提及,澳門近年約有10萬福建新移民,已占澳門總?cè)丝诘慕宸种?,是澳門社會的一股重要力量。澳門基金會和北京、廣東一些學術(shù)機構(gòu)己有相關(guān)研究的合作協(xié)議,也希望我能從中牽線搭橋,促成與福建開展相關(guān)問題的合作研究。這是好事,回香港后,我即向福建社科院報告,并獲得贊同。我結(jié)束香港客座研究后,11月,由福建社科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帶隊,一行7人應澳門基金會邀請前往訪問。此行與澳門基金會簽定了5個項目的研究協(xié)議,還拜會了在澳門的福建鄉(xiāng)親和社團。“澳門文學:歷史和現(xiàn)狀研究”是這5個合作項目之一(后來交付岀版時,因鷺江出版社之前出版了《臺灣文學概觀》《香港文學概觀》,為求得統(tǒng)一,便改名《澳門文學概觀》)。所以《澳門文學概觀》的啟動,從1995年的歲末開始,當時《香港文學史》還沒有啟動。
曹惠民:我注意到你主編《臺灣文學史》和《香港文學史》時,寫作團隊都是內(nèi)地學者,這次主編《澳門文學概觀》有所不同,合作者都是澳門當?shù)氐淖骷液蛯W者,這樣的變化是出于什么考慮?不同地域背景的作者合作在寫作上是否各有利弊?
劉登翰:澳門地方不大。上世紀80年代末我第一次訪問澳門時,留下一個深刻印象:澳門有三個“5”,5平方公里土地(不含離島凼仔和路環(huán)),50萬人口,5萬輛私家車。當然后來由于填海造地等原因,陸地面積擴大,連同逐漸開發(fā)的離島,己達32平方公里;但人口增加有限,至今也才60余萬。澳門文化圈子也不大,其中除了澳門本土的文化人外,還有來自內(nèi)地、香港和東南亞的新移民。我想,《澳門文學概觀》既為合作研究項目,可以采取一種真正合作的方式,邀請澳門的作家和學者參與撰寫,這樣亦可彌?當時內(nèi)地學者對澳門文學尚少研究的不足。經(jīng)多次協(xié)商和本人同意,在邀請的合作者中,有我北大中文系的校友,有從閩西北移居香港的文學博士,更多的是在澳門認識的新朋友。他們已定居澳門多年,大多都在文教部門有一份本職工作,同時還兼有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和評論家的身份,是澳門文壇活躍的骨干。我相信他們在澳門以外的人生經(jīng)歷和澳門新定居者的身份,對《澳門文學概觀》的撰寫會有所幫助。這樣的合作本身就是一道多彩的文學風景,頭尾三年時有間斷的共同探討,讓我們一起經(jīng)歷了一段美妙的澳門文學之旅。
曹惠民:你在主編《臺灣文學史》時,十分重視閩臺文化的大背景對于臺灣文學發(fā)展的影響,延續(xù)至今的由文化進入文學的研究角度和風氣,和你的力倡有關(guān);主編《香港文學史》雖也提到嶺南文化,但力度似乎稍弱;在撰寫《澳門文學概觀》時,你怎樣處理文學和文化的關(guān)系?
劉登翰:澳門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早在澳門開埠之前,于13世紀南宋末年,澳門就出現(xiàn)了定居村落;之后,澳門做為閩粵商漁往來的寄泊之地,對中華文化有深遠的傳承。例證之一是澳門香火鼎盛的媽閣廟其半山的弘仁殿,建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由此推論,媽閣廟的建設當在此之前,已有500余年甚至更長的歷史。明未清初,一批前明遺老,義不仕清,會聚澳門,著述吟詠,開了澳門文氣之先,較之香港文學的發(fā)生,要早一二百年。而與此同時,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當時的海上帝國葡萄牙船隊于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從娘媽角登陸,開始對澳門長達四百多年的殖民占據(jù)。葡萄牙殖民者帶來的不僅是以葡萄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還有他們妻子、管家、仆人帶來的印度、日本等東南亞諸國以及華裔族群的語言、宗教、習俗、飲食、服飾等多元文化,還孕育了一個以葡萄牙血統(tǒng)為底本、融入東方不同族裔基因的“澳門土生”族群。然而澳門土生族群僅占澳門人口的百分之二左右,而華裔人口卻占百分之九十六以上。代表西方做為文化主導的葡國文化,和代表東方做為文化主體的中華文化,其擁有人口實在不相對稱。它導致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中葡兩種文化在澳門的存在狀態(tài),不是互相壓迫和取代,而是彼此共存的“比鄰”而居,兼容而不相融,并立而不對立。究其原因,為牟取厚利和向東方傳播基督精神的葡萄牙殖民者,雖然在澳門進行直接貿(mào)易,也在澳門建立了耶穌會在遠東的第一個教區(qū),但它的最終目標卻不在澳門本地,而希望以澳門作為跳板,進入中國內(nèi)地。因此,東西方文化雖在澳門相遇,其碰撞和交融卻主要越過澳門,發(fā)生在內(nèi)地。澳門著名的文化學者潘日明神父曾經(jīng)說過,如果從澳門半島中部到東南部古城劃一道線,一邊是洋人區(qū),一邊是華人區(qū)。兩種語言、兩種宗教、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建筑風格、兩種生活方式?jīng)芪挤置?。因此他說:“葡萄牙和中國兩個社會隔墻相望,和睦相處?!蔽以鴮⑦@種文化生態(tài)比喻為“雞尾酒現(xiàn)象”。澳門文化的多元性如雞尾酒般五彩斑斕,但深入觀察,不同文化的相對區(qū)隔,亦如雞尾酒一樣層次分明,并不互相混和或化合;雖然在其交界處,難免有所錯雜和交融,但并不防礙各個色塊之間,各占一定的空間和形成各自的群落。
曹惠民:澳門自16世紀以來形成的這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十分值得重視?;蛟S因為近代以來,澳門搏彩業(yè)的發(fā)展留給人們深刻印象,仿佛澳門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這是一種偏見,也反映出對澳門歷史的無知。你能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嗎?
劉登翰:澳門有過一段被載入世界歷史的記錄。16世紀,當時的海上帝國葡萄牙船隊東來澳門,以水浸貨物,借地晾曬為借口,實現(xiàn)長期占據(jù),使澳門較之臺灣、香港更早淪入西方的殖民占領(lǐng)之中。從此時開始,澳門成為16、17世紀東西方貿(mào)易的中心,交通的中心,文化交匯的中心?!睹魇贰沸稳莓敃r的澳門:“商棟飛甍,比鄰相望。閩粵商人,趨之若鶩。久之,其來益多。”至萬歷間,“廣通貿(mào)易,至萬余人”。葡國商人利用對澳門的占據(jù),北上日本,東向菲律賓前往拉丁美洲,南下東南亞,經(jīng)馬六甲和印度果阿通往歐洲,進行轉(zhuǎn)口貿(mào)易,“每一舶至,常持萬金”。據(jù)澳門史研究者有關(guān)報告統(tǒng)計,僅明末由拉丁美洲經(jīng)菲律賓輸入澳門的白銀約1400萬兩,相當于從永樂元年(1403年)至宣德九年(1434年)30年間中國官銀產(chǎn)量的2.1倍。其時澳門的繁榮可見一斑。雖然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不在澳門直接進行,但大量負有文化傳播使命的西方傳教士,如利瑪竇(意)、金尼閣(法)、湯若望(德)、徐日升(葡)、南懷仁(比)等,都是經(jīng)過澳門圣保祿教堂(俗稱大三巴,1563年始建)設置的圣保祿學院多年修習,才進入內(nèi)地的。而西方傳教士大量將中國儒家經(jīng)典翻譯至歐洲,其中部分就在澳門進行,它客觀上也使澳門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重鎮(zhèn)。澳門的衰弱在18世紀以后,后起的西班牙、荷蘭、英國,逐漸取代了葡萄牙的海上霸主地位。特別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貿(mào)易和文化中心逐漸轉(zhuǎn)向香港,澳門便逐漸由“東方梵蒂岡”,變成以搏彩業(yè)為主的“東方蒙地卡羅”,成為香港所謂的“澳門街”了。
曹惠民:澳門這段東西方文化相遇的歷史,在文學上有沒有留下一些作品?
劉登翰:澳門畢竟只是一個小小的邊境漁村,葡萄牙占據(jù)后,重在貿(mào)易和傳教士培訓,并不關(guān)心當?shù)氐奈慕探ㄔO,澳門本地很長時間尚無文學可言。但葡人帶來西方的異國風情,從16世紀開始,就吸引了不少內(nèi)地文人的注意和前往游歷,也因此留下不少文學作品,最早可上溯到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萬歷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被貶為廣東徐聞典吏,曾經(jīng)取道香山到澳門作短暫游歷,寫下了《香澳逢賈胡》等五首古詩,后來在《牡丹亭還魂記》的第六出《帳眺》和第二十一出《謁遇》中,也曾多次提及澳門。而恰巧的是,葡萄牙偉大詩人賈梅士,此時也正在澳門亞婆井附近的白鴿巢山洞中,寫作奠定他在葡萄牙文學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的史詩《葡國魂》(又名《盧濟塔尼亞之歌》)。16世紀中葡兩位偉大文學家在同一時段前后到達澳門,相隔30余年錯身而過,雖未曾見面,也留下一段佳話。從16世紀未到20世紀初,300多年間,是澳門文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里所說的“澳門文學”,主要是指“描寫澳門的文學”和“澳門作家的文學”兩部分。前者主要是內(nèi)地宦游澳門的文人,在澳門為官、設帳或游歷時,留下的大量采風、述懷之作;另有在朝代更迭之際,例如明末清初、清末民初,一批懷有異見的文人以氣節(jié)自居、不士新朝,避居澳門,在這里留下的詩文。他們或就此定居澳門,或繼續(xù)游走于澳門與內(nèi)地之間,因此獲得了(或部分地獲得了)“澳門作家”的身份。包括明末清初的屈大均、張穆、釋跡刪、釋大汕、釋光鷲等,清末民初的汪兆鏞、汪兆銓、崔師貫、釋暢瀾等,不下一二百人。上述作家或許只能算是半個“澳門作家”,真正從澳門本土成長起來的作家,大概要等到20世紀20年代以后,以馮秋雪、馮印雪為首成立澳門第一個以創(chuàng)作古典詩詞為主的文學社團雪社為標志,但此時已是中國新文學磅薄騰躍的時代了。
曹惠民:這些作品以前甚少引起人們注意。它不僅記錄了西方文化東入澳門帶來的異域風情,也保存了朝代更迭中一部分避世文人的特殊心態(tài)。這些作品無論在心志情懷的抒發(fā)上,還是在異國風物的描繪上,都是我們在其他作品中難以看到的,應當引起重視。
劉登翰:這是澳門文學的古代部分,被中國古典文學忽略,卻又是澳門文學獨特而出彩的最初時期,應該令人刮目相看。其歷時三百余年,作品數(shù)量龐大,有歷史記事,有文人寄懷,有邊海風情,有異邦方物;所吟所詠,多涉澳門的域外風情,異邦方物等,迥異于中原。駐錫普濟禪寺的釋跡刪曾感慨當時西教在澳門的興盛,有詩云:“相逢十字街頭客,盡是三巴寺里人”;屈大均描繪當年澳門貿(mào)易的繁榮:“洋貨東西至,帆乘萬里風”。西洋建筑、異邦方物大量進入澳門,嘉慶舉人蔡顯宗和著有《海國圖志》的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都寫有《聽夷女操洋琴》的長篇歌行。見多識廣的魏源已有“誰言隔海九萬里,同此海天云月耳”的胸懷。域外風物的引入,多無漢名,于是興起音譯之風,無論人名地名物名,都從番語音譯簡化入詩。如鐘啟韶的“待醒蘆卑酒,巴菰卷葉煙”、梁喬漢的“飲饌較多番萊品,唐人爭說芥喱雞”等等,開了外來語音譯的先風。這是對中國語言的一種豐富,是澳門文學對中華文化的一份貢獻,對此應有專門的整理和研究。如果說當年我主編《澳門文學概觀》,尚未能夠充分認識到它的價值,那么今天是時候把它提到日程上了。
曹惠民:有這樣的文學積累,澳門新文學的發(fā)展應該有深厚的基礎(chǔ)才是。但是為什么澳門的新文學發(fā)展相對遲緩,在整個現(xiàn)代文學階段,看不到澳門文學有些微表現(xiàn)?
劉登翰: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五四新文學運動在臺灣、在香港都很快激起反響,唯獨在澳門,直到上世紀30年代,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才有從日本歸來的陳少陵開設第一家供應新文藝書刊的“小小書店”。隨著“七君子”之一的史良來澳門宣傳抗戰(zhàn),才有了救亡團體領(lǐng)導下的“起來讀書會”、“大眾歌詠團”、“前鋒劇社”等群眾文藝社團,新文藝的風氣才在澳門有所表現(xiàn),但此時澳門的新文學作品尚不多見??箲?zhàn)爆發(fā)后,澳門是“非戰(zhàn)區(qū)”,少數(shù)香港、內(nèi)地文化人轉(zhuǎn)移澳門,參與報紙編輯,才使副刊活躍起來。當時副刊沒有稿費,也很難從讀者中組稿,都靠編者自己化名包辦,寫雜文、寫小品、寫武俠或偵探的連載小說等各種報刊文體。較著名的如先后加入《大眾報》的廣州報人陳霞子、香港報人何文法、小說家余寄萍等;還有輾轉(zhuǎn)路過澳門或短暫停留的內(nèi)地作家有茅盾、夏衍、張?zhí)煲?、端木蕻良、杜埃、秦牧、紫風、華嘉、于逢等,但他們似乎并沒有留下作品就匆匆離去,一閃而過的文學光芒瞬間又暗淡下來。文學上的沉寂,直到上世紀50年代開始有澳門本土作者在愛國民主人士組織的新民主協(xié)會旗下的《新園地》發(fā)表作品,才始有打破。到了上世紀60年代,澳門出現(xiàn)第一本由本土文學青年創(chuàng)辦的油印文學刊物《紅豆》,從1963年5月到1964年7月,共出了14期。所以曾經(jīng)參與創(chuàng)辦《紅豆》、后任《澳門日報》總編輯的李鵬翥十分感慨:從1950年到1985年,“36年來澳門沒有出版過一本公開售賣發(fā)行的文學雜志。”究其原因,可從兩方面分析。首先,澳門自16世紀以來文學的繁榮,主要是內(nèi)地文人羈旅澳門的創(chuàng)作,包括避居而來的前朝名士,即使部分后來長居澳門,也免不了一種“客居”心態(tài)。這是一種“移入”的文學,而不是從澳門本土“生長”的文學?!耙迫搿钡奈膶W是沒有根的,或者根系很淺;不同于“生長”的文學,有強大的生命內(nèi)驅(qū)力,會植根社會土壤中發(fā)育、成長,到20世紀中期,當舊文學的影響力漸漸淡去時,澳門缺乏的正是這股鼎新革故的文學內(nèi)驅(qū)力。其次,當香港崛起,澳門曾經(jīng)的世界貿(mào)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等都被香港所取代。澳門過度膨脹的搏彩經(jīng)濟的單一性和對香港的依賴性,導致澳門社會的畸形發(fā)展和文教不興。這一切都不利于澳門文學的正常生長,導致澳門新文學發(fā)展的嚴重滯后。但上世紀50年代以后,澳門文學出現(xiàn)一種“寄養(yǎng)”現(xiàn)象。因為澳門缺乏可供發(fā)表的文學園地,不甘寂寞的年輕作者便轉(zhuǎn)向香港投稿。尤其如魯茂和稍后的周桐,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有多部長篇小說在香港報紙連載。上世紀90年代,留學美國歸來的凌鈍利用在港任教的機會,搜集從50年代到80年代發(fā)表在香港報刊的澳門作家作品,編成《澳門離岸文學拾遺》,收40位澳門作者的詩、散文、小說和評論,洋洋灑灑兩大卷,說明此時澳門文壇雖然寂寞,但并非空白。
曹惠民:什么時候,澳門文學才有了真正的發(fā)展,迎來一個屬于自己的文學春天?
劉登翰: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內(nèi)地的改革開放給僅一“關(guān)”之隔的澳門也帶來一片春光。盡管此時距澳門回歸還有20年時間,但政局的變化,給始終心向祖國的澳門社會帶來希望。一方面是中資的進入,推動了澳門除搏彩業(yè)之外的多元經(jīng)濟發(fā)展;另一方面是政策的開放,大批內(nèi)地和香港移民進入澳門,連同來自東南亞乃至歐美的移民,改變了澳門的人口結(jié)構(gòu)和職業(yè)結(jié)構(gòu),同時也使來自內(nèi)地、香港和海外的新移民作家,改變了澳門的文壇構(gòu)成,為澳門文壇平添一股活躍的新生力量;再一方面是面臨“回家”的澳葡當局,開始關(guān)注澳門的城市建設和文教建設。繼1981年私立東亞大學在澳門創(chuàng)辦,1988年為澳門基金會收購易名為政府支持的澳門大學,不僅吸引了內(nèi)地、香港和海外的一批高級人才任教,還為澳門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本地的青年,他們成為澳門未來社會的精英和骨干。這一切都為澳門社會的城市化建設和現(xiàn)代化發(fā)展奠立了良好的基礎(chǔ)。 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澳門文學的發(fā)展成為可能。這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跡,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我主編《澳門文學概觀》的1995年,僅只十余年時間,在這只有五六十萬人口的小城,文學社團如雨后春筍一樣蓬勃涌現(xiàn),詩、散文、小說、戲劇、電影、評論,幾乎所有文學門類,樣樣不缺,特別是傳統(tǒng)詩詞更是普及,在澳門各個職業(yè)中,無論八十老翁,還是中小學生,都有能詩、善詩者。澳門這樣一座小城的文學人口比例,可能超出內(nèi)地的許多文化大省。
曹惠民: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期,客居香港的澳門詩人韓牧在一次座談會上提出一句意味深長的口號:重新建立澳門文學形象,給澳門文化界帶來很大震撼。
劉登翰:是的,那是1984年3月在《澳門日報》主辦的“港澳作家座談會”上的發(fā)言。這一廣泛獲得澳門文化人認同的口號的提出,意味著澳門作家文學自覺的覺醒。此時澳門東亞大學(即今經(jīng)澳門政府收購的澳門大學)剛剛成立澳門第一個文學社團“中文學會”,在《澳門日報》的推動下,開始活躍起來。“重新建立澳門文學形象”的呼吁成為所有澳門文化人和文學家的心聲。短短幾年間,澳門涌現(xiàn)了許多文學社團,如“澳門筆會”、“五月詩社”、“澳門寫作學會”、“澳門中華詩詞學會”等,創(chuàng)辦了澳門第一個報紙文學副刊《鏡?!贰吨袊Z文學刊》《澳門筆匯》《澳門現(xiàn)代詩刊》《鏡海詩詞》等,出版了“澳門文學叢書”,還在香港的《詩》雙月刊、《亞洲華文作家》,深圳的《特區(qū)文學》,廣州的《作品》,北京的《詩刊》《四?!返瓤锷显O專輯介紹澳門文學。上世紀80年代不僅是澳門文學的起步之時,也是澳門文學的豐收之日。詩歌曾經(jīng)是澳門文學收獲最大、最早與世界華文文學接軌的一種文體;但稍后,特別是澳門回歸以后,小說迎頭趕上,成為人們對澳門文學刮目相看的形象代表。
曹惠民:澳門回歸以后,文化活動十分活躍,文學創(chuàng)作也日趨繁榮。你認為回歸以后的澳門文壇,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劉登翰:自改革開放、特別澳門回歸以來,大量的內(nèi)地和海外移民定居澳門,澳門作家構(gòu)成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新移民、特別是出生于澳門的移民后裔作家的成長,逐漸成為澳門文壇的中堅,他們以“澳門人”身份自居的澳門意識和文學自覺,增強了澳門文學的本土性和“草根性”。這一由作家構(gòu)成開始的蛻變,具有深刻意義,它使澳門文學獲得了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曹惠民:在澳門日趨繁榮的文學發(fā)展中,有一個很特殊的部分:土生文學,引起許多研究者的興趣,也存有一些疑問。什么是土生?什么是土生文學?它與澳門文學存在怎樣的關(guān)系?
劉登翰:澳門是個多元文化共存和交匯的地方,雖然地方很小,但據(jù)學者考據(jù),曾聚集了三十多個不同民族。所謂“土生”,也稱“土生葡人”,指的是在澳門出生的葡萄牙后裔。其中大部分是自16世紀葡萄牙入踞澳門以來,與東方族裔(主要是華人,也有一些印度人、馬來人、日本人等)結(jié)合的混血后代,也包括少量數(shù)代生活在澳門的純葡萄牙人,和少量與葡人關(guān)系密切(主要擔任葡人管家或高級仆役)、能講葡語、認同葡國文化、融入澳門葡人社會的華人,都被稱為“土生”。他們接受葡文教育,但也能講粵語,接受某些中華文化和習俗。這是葡萄牙入踞澳門以來產(chǎn)生的一個歐洲葡萄牙人和東方人種混血的特殊族群。他們雖然認同葡萄牙祖國,但實際上已經(jīng)回不了葡萄牙了。因此他們自稱“澳門之子”或“大地之子”。他們在葡萄牙管治的澳門社會,享有僅次歐洲葡人的某些些特權(quán),成為溝通葡人和華人的一道橋梁。從16、17世紀以來,就出現(xiàn)了用夾雜著少許粵語的土生葡語創(chuàng)作的歌謠。19世紀后期,有土生作家將捜集的一批“土生歌謠”發(fā)表在葡萄牙《大西洋國》雜志上,連同早期土生葡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 引起西方社會的注意??上б驗閿?shù)量不多,未能做為一個獨立的對象展開研究。
曹惠民:這些偶見的“土生歌謠”,其文化意義可能遠在其文學價值之上。它是存在于民間的一份文化交匯的記憶,也是不同血統(tǒng)和文化基因融合的一個見證。
劉登翰:土生文學較多地出現(xiàn)在上世紀40年代以后,此時澳門的新文學幾乎還是一片空白。澳門的一些葡文報刊,如《澳門消息》《南灣》《澳門》等開始發(fā)表土生作家的文學作品,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已成高潮,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都有堪稱經(jīng)典的作家作品出現(xiàn)。比如律師出身的飛歷奇的兩部長篇《愛情與小腳趾》《大辮子的誘惑》(還有第三部長篇《南灣》據(jù)說也己完成),都先后在葡萄牙和澳門被拍成電影; 愛蒂斯? 喬治? 瑪爾丁妮的長篇散文《廢墟中的風一一回憶澳門童年》,通過童年的憶述,描繪了土生族群的家庭歷史和漂泊世界的人生命運,被視為是表現(xiàn)土生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馬若龍 、李安樂等的詩歌被廣泛譯成中文傳播;而以土生葡語創(chuàng)作的戲劇和業(yè)余話劇社,如《西洋怪地方》《阿婆要慶?!返?,還應葡萄牙方言戲劇節(jié)和旅居美國、巴西的土生葡人邀請,前往演出。這一切都說明澳門土生文學的文化魅力,此外它突出地表現(xiàn)了土生特殊的文化身份和對中華文化的親和性。如李安樂在詩中所說的:“心是中國心,魂是葡國魂”,“我繼承了些許賈梅士的優(yōu)秀/以及一個葡國人的瑕疵/但在某些場合/卻又滿腦子的儒家孔子”。
曹惠民:《澳門基本法》規(guī)定,澳門土生葡人是澳門的永久性居民,他們的權(quán)益、習俗和文化傳統(tǒng)應當受到尊重與保護。毫無疑問,土生文學是澳門文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一個凝聚著澳門歷史記憶的具有特色的部分。葡萄牙占據(jù)澳門歷史的終結(jié),不能不使土生族群面臨命運的轉(zhuǎn)折,當然也會給土生文學帶來新的選擇和變化。
劉登翰:土生族群和土生文學都是澳門歷史的產(chǎn)物,植根于歷史土壤之中的東西是不會輕易脫根而去的。回歸后的澳門,既然保留了土生族群在澳門的永久居住權(quán),也就保存了他們在澳門生存和發(fā)展的權(quán)利和多種可能。未來的土生文學將會怎樣發(fā)展,雖然今天尚無可預料,但發(fā)展是一定的。我們對土生族群和土生文學的明天,充滿了祝福!
(劉登翰為福建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曹惠民為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