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與平實的力量 ——讀三卷本《束沛德自選集》
束沛德先生是一位謙謙而恂恂的長者和智者,大半生都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工作,是新中國70年文學征程、文學風云的直接參與者和見證人之一,但他一直謙稱自己是個“打雜的”和“跑龍?zhí)椎摹?,甚至還把自己的一本散文集題名為《龍?zhí)浊榫墶贰?/p>
他也是新中國70年兒童文學事業(yè)的一位直接領導者、參與者、觀察與研究者。從20世紀50年代寫下的評論《情趣從何而來——談談柯巖的兒童詩》開始,直到今天,他一直在為兒童文學的百花園默默耕耘。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40年間,他在擔任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的同時,一直兼任兒童文學委員會的領導工作,就像他當年對陳伯吹先生的評價一樣,“為兒童文學操碎了心”。
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束沛德自選集》,包括文論卷一《耕耘與守望》、文論卷二《堅守與超越》、散文卷《緣分與擔當》,是他歷年來出版的近二十種文論和散文集中的各類文章選粹。承蒙束老師厚愛,親筆題簽、鈐印這三卷文選惠贈,我感到十分珍貴,心存感激和敬意。
我用了幾天時間,從頭至尾把這三卷大書翻閱了一遍。其中大部分文章,之前陸續(xù)讀過,這次主要拜讀了一些過去不曾讀到的文章。三卷文選,近150萬字,分量真是不輕。數(shù)百篇文章,分門別類,編選得井井有條,十分嚴謹。我一邊讀一邊想到先生平時留給大家的印象:真誠樸素,嚴謹平實,說起話來猶帶溫軟吳音,是謙謙君子,也是恂恂儒者。果然風格即人,書如其人。八千里路云月,七十年來家國。一種“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的人間情懷,盡在這三卷大書的字里行間了。
我認為,這三卷文選,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顯示了它們獨特的價值。
其一是為新中國70年來的文學思潮、文學發(fā)展事業(yè),以及中國作協(xié)主導下的各種文學活動,記錄下了極為豐富、鮮活、真實可信、甚至是鮮為人知的史料細節(jié)。作者自青年時代起,一走出大學校門,就進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機關(guān)工作,得以近距離接觸到了許多文學創(chuàng)作的巨擘、文學運動的領導者。后來又逐漸參與了一些重大和重要文件的起草,知悉許多波譎云詭的思想激蕩過程和重大文學事件的來龍去脈。所以,出現(xiàn)在他筆下的這類回憶文章,雖然涉及眾多文壇人物,但幾乎全部是他親歷、親見、親聞的第一手材料,洵為真實、公允、可信。
例如1957年春天,作者受作協(xié)指派,去東北長春走訪,了解“作家們有些什么心思,又有些什么新的打算”?;貋砗髮懴铝艘黄队影倩R放的春天——訪長春的幾位作家》。在訪問記中,他寫到了一位幾乎被“排斥在外面”的老作家馮文炳(廢名),原原本本記下了廢名當時的一些真實心跡。言談中,廢名自己也承認,“我很慚愧,后來成了大時代的落伍的人”。但他又說到:“寫作熱情我是有的,但寫起來也有困難。表現(xiàn)個人的思想變化還容易,也能表現(xiàn)得真實,但是工農(nóng)兵是不是也喜歡看呢?怎樣達到普及的目的,是個問題。另外,我所掌握的語言,在漢語中是很美麗、很有效果的,但是,是不是適合表現(xiàn)生活,也是個問題。”同時,廢名還說到,自己打算用十年時間寫兩部長篇小說,一部寫中國幾代知識分子經(jīng)歷的道路;另一部準備以個人的經(jīng)歷,反映江西、湖北從大革命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土改、農(nóng)業(yè)合作化的社會變遷。像這樣原汁原味的談話記錄,十分真實和難得。這篇訪問記成為了后人研究廢名等老作家這一時期文學狀態(tài)、心路歷程的一份重要文獻。
其二,對新中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兒童文學來說,三卷文選中的許多文章,就不僅僅具有史料和文獻意義了,它們本身就是一些沉甸甸的研究、探索和總結(jié)性的學術(shù)成果。束先生在中國作協(xié)分管并兼任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多年,我們從文論卷一最后收錄的那篇《小百花園打雜手記(1955年11月—2019年6月)》可以看到,他為中國兒童文學真是事無巨細、牽腸掛肚,殫精竭慮地奉獻了自己大半生的心血。例如他主持了多屆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的評選,并為每一屆評選都寫下一篇兼顧史料性和學術(shù)性的述評。這是一系列十分獨特的、其他任何人都無法做到的評論成果。因為有鮮活的“現(xiàn)場感”、“親歷性”甚至“前瞻性”,后人也無法想象和復制。更不用說,他主持的多屆評獎,本身就對發(fā)現(xiàn)和推舉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的優(yōu)秀作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97年,我還在出版社工作時,參與編輯和出版過一套《中國當代兒童詩叢》,邀請束老師擔任主編。束老師做事嚴謹認真,仔細通讀了8本詩集后,又撰寫了一篇內(nèi)容扎實的序言《讓兒童詩走進孩子中間去》。這是一篇頗具學術(shù)性的詩論,在談到詩叢里各位詩人的藝術(shù)風格時,他寫道:“八位詩人或熱情奔放或委婉含蓄,或氣勢恢宏或意境優(yōu)雅……曾卓的質(zhì)樸自然,金波的清麗雋永,聰聰?shù)恼鎿疵骺?,高洪波的幽默詼諧,邱易東的開闊深沉,薛衛(wèi)民的清新流暢,姜華的精巧細膩,徐魯?shù)募で槎嗨迹梢郧逦乜闯?,詩人們都在探索、追求藝術(shù)個性化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痹诜治隽烁魑辉娙说膭?chuàng)作個性之后,他又對兒童詩如何才能真正走進當代兒童的心靈世界、兒童詩的藝術(shù)魅力從何而來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五條見解:一是珍視童年時代的生活對自己的饋贈;二是把握兒童詩貴在抒情的特質(zhì);三是體會當代兒童的喜怒哀樂;四是擴大藝術(shù)想象馳騁的空間;五是發(fā)揚個人的藝術(shù)獨創(chuàng)性。我初讀這篇序言時就不禁感嘆:這可真不是一篇泛泛的應景序文,而是一篇目光深邃、持論獨到、甚為難得的童詩美學文章?,F(xiàn)在,我從文選中又看到一個細節(jié):原來,束老師在中學、大學時代就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過一些詩歌。后來他又寫過對柯巖、金波、圣野、林煥彰、張繼樓、尹世霖、商澤軍等多位詩人的兒童詩的評論。
他為兒童小說、童話、散文等體裁的作品,還有兒童文學理論與評論,甚至兒童圖書和報刊的編輯出版,都撰寫過學識扎實和見解獨到的評論文章。對改革開放40年間兒童文學領域不斷出現(xiàn)的一些新變化、新動態(tài)、新景觀和新力量,密切關(guān)注和跟蹤,并及時加以宏觀掃描和細部的研究與探討,這樣的文章更不在少數(shù),幾乎成了他的一種“職業(yè)性”的、編年式的述評和研究方式。這些文章,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兒童文學7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由此總結(jié)出來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普遍性經(jīng)驗,也認識到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里,兒童文學作家們走過的彎路、付出的代價和應該汲取的教訓。這其中有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轉(zhuǎn)軌、文化轉(zhuǎn)型對兒童文學的影響,也有經(jīng)濟和商業(yè)大潮造成的價值觀的變化,給兒童文學帶來的沖擊。從束老師的文章里,我們不難尋繹出一條清晰可見的兒童文學70年的變遷“潛史”,看到一些沉浮、興衰、轉(zhuǎn)移和浴火重生的秘密。
其三,三卷文選中的散文卷,是十分珍貴的原創(chuàng)作品。我一邊讀也一邊感慨,假若不是作協(xié)事務性的工作耗費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精力和時間,以他質(zhì)樸的文筆和豐厚的學養(yǎng),完全可以在“作家”的路子上有更多的收獲。
從這一卷中我看到原來他在中學時代就開始在《文潮》《青年界》和家鄉(xiāng)的《東南晨報》副刊上發(fā)表散文了,寫于1948年的《希望》《時間》等篇章,文筆俊逸,有優(yōu)美的散文詩風格。他16歲時寫的一篇現(xiàn)實題材的敘事散文《一個最沉痛的日子》,也像一篇小小說,文筆質(zhì)樸,描寫準確,獲得了1947年《中學月刊》的暑期征文“名譽獎”。五十多年后,樊發(fā)稼先生讀到他的這篇“少作”后,如是寫道:“你寫的是當時司空見慣的人間悲劇,作品寫出了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是對政府腐敗、民不聊生的血淚控訴。……作品結(jié)尾,文字極為簡練,‘戶外秋蟲唧唧唧的哀鳴’,渲染一種悲涼氣氛,意境濃郁,意蘊深長。……小小年紀,已顯出幾分成熟,煞是難得?!?/p>
可惜的是,因為革命工作、文學事業(yè)的需要,作者后來并沒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上。這就像弗羅斯特在他那首詩歌名作《林中的路》里所寫的:“金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向著那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斘疫x擇了人跡稀少的那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彪m然是這樣,作者似乎對少年時代就曾“涉足”過的散文寫作舊情難忘,所以,70多年來依然斷斷續(xù)續(xù)留下了不少佳作。它們是生活和歲月的牧歌,是心路歷程的真實記錄,也是自傳的片段。我們從這些散文作品里,也清晰地看到了一位“新中國人”,一位忠懇、善良的赤子的家國情懷和坎坷心路,看到了這一代知識分子所走過的艱難曲折,卻百折不撓、無怨無悔的奮斗之路。這其中,也不乏韋君宜《思痛錄》、徐光耀《昨夜西風凋碧樹》式的“思痛”之什。
其四,以前零零星星拜讀束老師的一些評論和散文集子時,我沒有想到,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為兒童文學界那么多作家朋友、尤其是青年作家們,撰寫了數(shù)量浩繁的序言、書評和推介文章。現(xiàn)在集中讀來,我發(fā)現(xiàn)這個數(shù)量真是驚人。這是一種默默勞作、負重前行、任勞任怨的“老黃?!本?,是為小百花園辛勤耕耘、培土、澆灌的園丁精神。記得冰心老人有一句稱贊金近先生的話:他為小苗澆上泉水。毫無疑問,束老師也付出了幾十年的歲月和心血,為一代代兒童文學新人、為無數(shù)的小苗澆灌泉水。
從文選里,我也看到了將近二十年前(2003年),他為我的第一套少年文學選集《徐魯青春文學精選》(6冊,青島出版社出版)寫的一篇書評。其中寫到,“讀徐魯?shù)淖髌?,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那抒情詩人的氣質(zhì),那理想主義的浪漫情懷,那善良、質(zhì)樸而又多少有點憂郁的性格,還有那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書卷氣息。所有這些,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和魅力……”今日重讀這篇文章,我禁不住眼睛有點潮濕,心里充滿無限的溫暖和感激。除卻一位長者對一位年輕作者的愛護、鼓勵和“加持”的成分,這其中對拙作“底色”的辨識與判斷,是何其精準。
我大致數(shù)了一下,三卷文選中,束老師為年輕作者們撰寫的序跋、書評、書信和其他推介文章,還有為青年作者們的新書發(fā)布會、作品研討會撰寫的短文、賀信等,近200篇,真可謂作善知識、惠人多矣。
此外,讀著這三卷文選,尤其是關(guān)于兒童文學與出版的這一部分,我還有一點真切感受,那就是,在束老師主持中國作協(xié)兒委會的那些年里,開創(chuàng)和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兒委會傳統(tǒng)”:真誠、務實、溫暖、創(chuàng)新,讓兒委會成為了老中青兒童文學作者、理論研究和評論者、編輯出版者們都很信賴、常來常往的“溫暖之家”?,F(xiàn)在,繼任兒委會主任的高洪波先生又把這個真誠、務實、溫暖、創(chuàng)新的“兒委會傳統(tǒng)”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使兒委會每年的日常工作和一年一度的總結(jié)年會里,都有一種明亮和溫暖的“文脈”在流淌和傳承。吃水不忘打井人。這口清亮的水井,是德高望重的束沛德先生給大家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