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脈之現(xiàn)代傳承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辈豢鋸埖卣f,山水激發(fā)了國人的詩意。人們觀看山水畫時,審美情趣中已早早注入了人文精神的寄托。也正是蘊含其間的“含道映物,質有而趣靈”,讓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有著本質差異。
勢象藝術中心推出的“文脈——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傳承和演變作品展”,選取了黃賓虹、吳湖帆、溥儒、潘天壽、張大千、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等近現(xiàn)代藝術大家的數(shù)十件佳作,以中國文脈的延展為主線,探討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傳承和演變。
中國近現(xiàn)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齊白石,而“南黃”便是山水畫宗師黃賓虹,他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晚年形成人們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畫風。溥儒系滿清皇族后裔,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鳥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并稱“南吳北溥”,其山水畫多得益于宋人山水,文人氣息濃郁。傅抱石深受石濤的影響,長期對真山真水予以體察和寫生,上世紀60年代初,他率領“江蘇國畫工作團”進行萬里旅行寫生,推動了新山水畫在20世紀中期的發(fā)展。而被稱為“中國最后一個文人畫大家”的陸儼少,秉持“畫山水必須到山水中去”,開創(chuàng)了“陸氏云水”的新程式,在山水畫中獨創(chuàng)了兩種新技法,一曰“留白”,二為“墨塊”。其筆下的蜀中山水,既有秀麗如峨眉山,幽靜之青城山,峽江云霧更是壯麗多變。
山水畫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在“中西交融”的時代背景下,表達形式日趨豐富,筆下“山水”不再局限于可見之山水,更似中國寫意文脈觀照下的一種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