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晦先生文學資料入藏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
11月12日,“楊晦先生文學資料捐贈儀式”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舉行。楊晦女兒楊江城、兒子楊鑄、楊鑄妻子汪又紅代表子女將珍藏的楊晦先生文學資料764件捐贈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其中書信638封、手稿28件、字畫6幅、實物2件、照片2張、圖書54冊、特藏品34件。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副館長李榮飛代表文學館接受捐贈并向楊晦子女頒發(fā)入藏證書。
捐贈儀式當日,“鐘聲悠遠 友情綿長——楊晦先生文學資料捐贈展”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開幕。本次展覽從楊晦先生捐贈的文學資料中精選出手稿、日記以及書信80件作為展品,其中以信札為主。楊鑄談到,楊晦先生一生與朋友通信無數(shù),雖歷經(jīng)劫難散失很多,仍保存下來600多封,可見他對友情的珍視?!跋M贻p的文學朋友們可以從這些信札中看到,20世紀文學青年們盡管承受著精神苦悶、經(jīng)濟窘迫和戰(zhàn)火洗禮,卻仍對國家、對人民、對文學滿懷著深情與熱愛?!?/p>
楊晦(1899.3.25-1983.5.14)原名興棟,號慧修,是我國著名作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19年“五四”運動時參與“火燒趙家樓”。因感社會黑暗,改名為晦。1925年秋,與馮至、陳煒謨、陳翔鶴在北京成立沉鐘社、創(chuàng)辦《沉鐘》雜志。楊晦在教書和主持《沉鐘》期間,還曾編過《新中華報》《華北日報(副刊)》,并堅持劇本創(chuàng)作。新中國成立后,楊晦長期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將心血傾注在教書育人上,傾注在新中國文藝理論學科體系的構(gòu)建上,為中文學科的建設(shè)及人才培養(yǎng)做出重要貢獻。
據(jù)悉,“鐘聲悠遠 友情綿長——楊晦先生文學資料捐贈展”將展出至2019年12月31日。(陳澤宇)
捐贈儀式現(xiàn)場
楊晦先生子女代表:女兒楊江城、兒子楊鑄、楊鑄妻子汪又紅(從左至右)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副館長李榮飛為楊晦先生子女頒發(fā)入藏證書
楊晦先生子女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工作人員合影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副館長李榮飛(左一)、征集編目部主任計蕾(左三)與楊晦先生子女共同閱讀楊晦先生著作及所編刊物
楊晦先生編輯的《沉鐘》
楊晦先生著作
楊晦先生手稿《理想的建設(shè)》(局部)
楊晦先生珍藏的施蟄存致陳翔鶴信件
施蟄存(1905-2003),原名施德普,字蟄存,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
陳翔鶴(1901-1969),重慶人。作家、出版家、文史專家。
施蟄存收到了陳翔鶴應(yīng)約寄來的照片、雜志與稿件,并就《沉鐘》叢書中的一個編輯問題提出不同意見,與陳翔鶴探討。
吳伯蕭致楊晦信件
吳伯蕭(1906-1982),原名吳熙成,山東萊蕪人。散文家、教育家。
上圖為展出的吳伯蕭1931年致楊晦的三封信。1931年吳伯蕭從北平到青島女子中學任訓育主任,3月25日去信向楊晦傾訴自己的苦惱——瑣事纏身,無暇創(chuàng)作。10月15日信是感謝楊晦寄贈第25期《沉鐘》雜志。12月22日信希望楊晦能補寄第27期《沉鐘》,所寄未收到也。
(攝影:陳澤宇 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