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散文源頭及內(nèi)涵外延探討
散文文體在我國古已有之。追溯我國古代文學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散文曾數(shù)次興起并大放異彩。進入現(xiàn)代以來,以“五四運動”為起點,我國現(xiàn)當代的散文更是在繼承傳統(tǒng)的軌道上大膽探索,不斷地推陳出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fā)展。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眾類型散文,如生態(tài)散文、文化散文、自然散文、山林散文等紛紛登上文壇,將各自的特性與風采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科學散文還未作為一種獨立類型得到應有的關注。
科學散文尚沒能登上主流文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科學散文內(nèi)部的品類本就十分龐雜,加之長期以來行走于科學與文學交界處,文學特色還不夠成熟和鮮明。因此,在我國,這種有著百年發(fā)展歷史的散文類型長久以來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在英美等國家,科學散文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文學的重要分支。
本文結合“科學散文”這一名詞在我國的提出和使用,探討“科學散文”的源頭、內(nèi)涵及外延,以期為科學散文的長足發(fā)展開拓共識的空間。
科學散文先于
“科學散文”名詞出現(xiàn)
1919年,“五四運動”掀起了西學東漸的熱潮。隨著“賽先生”的到來,近代科學傳入中國,成為推動中國科學散文發(fā)展的直接力量。在科學散文諸多類型中,科學家傳記的創(chuàng)作是起步較早的。1915年,《科學》雜志開始刊登短篇幅的科學家傳記,并且,該雜志第一卷(1915)至第八卷(1923)中所有的科學家傳記在1924年結集成首部科學家傳記《科學名人傳》出版[1]。差不多在同一時期,一種新的文學樣式——科學小品正在孕育發(fā)展,并在20世紀30年代成功地登上文壇。及至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及1956年“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發(fā)出后,科學散文的創(chuàng)作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科學考察記開始出現(xiàn)。而到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在徐遲《哥德巴赫猜想》的帶動下,科技題材的報告文學又開始發(fā)展。此外,以札記、隨筆、書信等多種散文體形式書寫科學內(nèi)容題材的文學,也在各自發(fā)展。
圖1《科學》雜志創(chuàng)刊號
長時間以來,這些以散文形式書寫科學內(nèi)容題材的創(chuàng)作類型在文學與科學的交界處自然地生長著。雖然科技界、教育界和文學界對科學散文從各自的角度都有著有不同程度的關注和推動,但是,科學散文作為一種散文創(chuàng)作類型的整體,得到的認可和關注還遠遠不夠。也正因為如此,“科學散文”這個名詞的提出遠遠晚于科學散文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可以說,直至今日,“科學散文”作為散文的一個分支,還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
“科學散文”在
不同領域的使用和遷延
據(jù)筆者初步調(diào)查,“科學散文”這一術語最初是在出版領域被提出和使用的?!度珖倳?980》中就有了“科學散文”這個類別,將科學散文與科學詩歌、科學童話等并列,獨立成類,葉永烈的《盜取天火》就被劃在了科學散文類別之中。
后來,“科學散文”這一術語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在寫作領域的工具書之中。1989年出版的《基礎寫作辭典》將科學散文作為一類文體,并解釋其為“以介紹科學知識為目的的散文,它題材廣泛,表現(xiàn)自由,結構靈活,與文藝散文有相似之處,其特點是以散文的形式為表現(xiàn)科學內(nèi)容服務,把科學內(nèi)容寓于其中,既有科學的說服力,又有散文的情韻趣味,屬于科普作品的一類,包括科學小品,科學隨筆,科學漫談,科學札記等”[2]。其后,1992年出版的《寫作大辭典》也單列了科學散文文體,解釋為“以科學內(nèi)容為題材的散文,包括科學隨筆、科學雜文、科學小品等,它短小、活潑、銳利,情與理融為一體,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和科學性,它題材廣泛,可普及科學知識、宣傳辯證唯物主義或頌揚科學工作者的高尚品德情操,或宣傳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研究方法,或針砭科技領域時弊,或揭露科技工作中的矛盾等,一般要求寓作者情感于科學內(nèi)容之中”[3]。到了1998年,《中國寫作學大辭典》又指出,科學散文是科學文藝的樣式之一,以介紹科學技術為主旨,以文藝散文的形式寓科技內(nèi)容,包括科學小品、科學漫談、科學隨筆、科學札記等形式[4]。由此可見,這一時期,隨著寫作基礎理論的發(fā)展,對科學散文的內(nèi)涵逐漸形成了比較明確、一致的認識,特別是對科學散文的內(nèi)容題材、文學功能、創(chuàng)作特點的認識相對更深刻。
文學界對“科學散文”的使用和探討始于20世紀90年代。較早使用“科學散文”的是傅德岷。1992年,他在討論外國散文的品類時論及科學散文,指出科學散文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嫁接交融而結出的果子,它以文學的語言和手段來解釋、描述科學的內(nèi)容,它的誕生是基于普及科學知識的需要”[5],但是,傅德岷并沒有談及中國的科學散文。
緊隨傅德岷論及科學散文之后,有學者開始探討中國作家的科學散文。1993年,朱晶、鄧雁斌撰寫《陳日朋的科學散文》,分析陳日朋科學散文的創(chuàng)作特點,并主要提及他的科學小品和科學游記等作品[6],體現(xiàn)出文學界對“科學散文”的進一步關注和承認。然而遺憾的是,其后10年間,受到關注的科學散文作家其實是寥寥無幾的,只有陳日朋、楊文豐、秦牧和美籍華人沈致遠。1999年,趙之和趙雪選編的《中國科學文藝大系·科學散文小品卷》的書名用了“科學散文小品”,其中收錄的都是科學小品文,反映了編者將科學小品作為科學散文類別的主張。2002年10月8日,《光明日報》刊發(fā)余傳詩的短文《科學散文受到讀者青睞》,評述美籍華人沈致遠的科學散文著作《科學是美麗的——科學藝術與人文思維》,文章著重指出,沈先生提倡科學散文創(chuàng)作,其散文視野寬闊、目光犀利、文思奔放,被譽為“在整個文壇的散文創(chuàng)作上開了新生面”[7]。2003年,《文匯報》副刊專欄主編簫關鴻在《呼喚科學散文》一文中,指出沈致遠的科學散文“把科學和文學熔于一爐,表現(xiàn)的是科學家的人文睿智和人文情懷”,“對科學和人文的關系有自己的思考,尤其對科學與藝術共同具有的美見解獨到”,更進一步指出20世紀90年代雖是散文的年代,但科學散文卻是最薄弱、最少人關注的方面[8]。2003年,有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秦牧的科學散文,數(shù)量不多,有《秦牧的科學散文》和《對秦牧科學散文的創(chuàng)作心理學研究》。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我國科學散文創(chuàng)作雖然出現(xiàn)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但整體并沒有形成氣候。
近十年來,科學散文的內(nèi)涵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2009年,王泉根《兒童文學教程》中單列了科學散文這一類別,認為其屬于科學文藝范疇[9]。2013年,著名散文理論家林非主編,李曉虹、王兆勝和古耜選編出版《中國最美的科學散文》一書,輯選短篇散文。在這部作品集的“序言”中,編者形象地闡釋了科學散文的基本特征:“科學散文,離科學最近,卻閃爍著文學之光。科學和散文,本來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條道上的車,一個向左,一個在右。但是,科學散文卻使兩者相得益彰。詩性地講述科學現(xiàn)象,讓讀者獲得知識和文學的雙重力量”[10]。特別是張建國從比較文學的視角,對科學散文進行了持續(xù)的研究,他提出:“科學散文是科學和文學的成功聯(lián)姻,包含自然散文,是科普文的精華。從形式上看,它屬于非虛構的散體文學,語言平易明晰、不乏詩意、頗有趣味;從內(nèi)容上看,它主要述說科學各個領域的知識、科學家做科研的故事,以及與科技運用有關的故事,蘊涵著較為深刻的哲理。”[11]
由此,透過“科學散文”名詞的使用和歷程,我們可以看到科學散文作為一個整體文學樣式被人們所注意和認識,只是近30年的事。并且,有一個現(xiàn)象還需要引起注意,也就是,各界研究者對科學散文內(nèi)涵的探討雖然不斷深入,而對其外延的理解和討論一直都很零散,認識不透徹、不清晰,因而也就缺乏共識。例如,《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讀本》和《社會文化導論》等著作還將科學小品與科學散文相提并論,雖然可能是由于科學小品一度有擺脫散文羈絆成為一種獨立文學樣式的散文的趨勢[12],但某種程度上還是反映出科學散文外延不清晰的現(xiàn)狀。
科學散文的內(nèi)涵與外延
基于上述各家說法,本文認為,科學散文指包含科學內(nèi)容的非虛構性散體文學作品,它既有一般文學作品的審美功能,也有傳播科學知識、啟迪科學思維、弘揚科學精神的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
然而,科學散文究竟有哪些樣式呢?討論這個問題,有必要回到散文的外延上。馬嘶認為,從文體的角度縱觀當代散文,大致有抒情體、敘事體、雜感體、游記體、書簡體、日記體、回憶錄體、悼念體、隨筆體、序跋體、書評體、政論體、傳記體、特寫、散文詩、風物志、科學小品等多種[12]。那么,從理論上講,科學散文也可能是科學技術內(nèi)容題材與上述全部散文文體任一形式的結合。不過,從創(chuàng)作實踐來看,科學散文更多地表現(xiàn)為科學小品、科學家傳記、科學考察記(手記、游記)、科技報告文學、科學雜感、科學回憶錄、科學隨筆、科學特寫、科學散文詩等。一般來說,科學散文的創(chuàng)作者大致有兩個群體:一類是具備較高文學素養(yǎng)的科學家群體;另一類是具備一定科學素養(yǎng)的非科學家群體。
科學散文創(chuàng)作需要文學
與科學的雙重素養(yǎng)
科學散文是關于現(xiàn)代性的文學,于中國而言,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映射。對于科學散文,無論人們談或不談,它作為散文的一類,是實實在在地發(fā)生、發(fā)展著的不可忽視的存在。與文化散文、生態(tài)散文、山林散文等相比較,科學散文對創(chuàng)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都有很高的要求。沒有科學素養(yǎng)的文學家寫不出經(jīng)得起科學推敲的科學散文;沒有文學素養(yǎng)的科學家也寫不出經(jīng)得起文學檢驗的科學散文。歷史上,遠有高士其、賈祖璋等老一輩科學家,近有沈致遠、詹克明、葉永烈等,都在科學散文的園地里灑下了辛勤的汗水,收獲了豐碩的果實。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科學散文的創(chuàng)作也前所未有地發(fā)展起來,好作家、好作品的產(chǎn)生有了更為現(xiàn)實的土壤。
新時代,中國科技事業(yè)跨越式發(fā)展以及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確立,為科學散文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巨大的空間。因此,科學散文的研究也有待深入,深入研究科學散文的敘述模式、文體特質、感情語域和意識形態(tài),對于中國作家和讀者反思與憧憬科學散文有現(xiàn)實意義,這也是研究中國追尋“現(xiàn)代”過程的重要視角。
作者簡介
張志敏,文學博士,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科普創(chuàng)作、科普活動與科普評估。
參考文獻
[1]汪涵虛,懸馥玲.民國時期傳記圖書中物理學家傳記[J].科學,2018(03):4+47-51.
[2]林文勉,程克夷,程國安,等.基礎寫作辭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420.
[3]莊濤,等.寫作大辭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391.
[4]尹均生.中國寫作學大辭典(第四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18-32.
[5]傅德岷.外國散文的品類[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03):69-72.
[6]曾紹義.中國散文百家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920-922.
[7]余傳詩.科學散文受到讀者青睞[N].光明日報,2002-10-8.[8]文匯報《筆會》編輯部.你可以信賴他[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411-413.
[9]王泉根.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72.
[10]林非,等.中國最美的科學散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11]張建國.比較視野中的科學散文及美國科學散文概述[J].當代外國文學,2018(04):160-167.
[12]馬嘶.論當代散文文體[J].當代文壇,1987(01):35-38.
本文轉載自《科普創(chuàng)作》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