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70年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成就及思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徐希平  2019年09月29日08:27

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文學是中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少數民族文學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一個重要的標志便是在傳統(tǒng)的口語文學之外書面文學創(chuàng)作的大繁榮。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包括漢語與母語寫作,涌現了許多走出本民族地區(qū)和范圍甚至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作家,如老舍、瑪拉沁夫、李喬、張承志、霍達、吉狄馬加、阿來等,也產生了如《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正紅旗下》《歡笑的金沙江》《綠化樹》《穆斯林的葬禮》《塵埃落定》《阿詩瑪》《五朵金花》《劉三姐》等許多堪稱經典的少數民族文學精品。

少數民族文學的發(fā)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也離不開各族作者的自覺與擔當。伴隨著共和國誕生而創(chuàng)刊的《人民文學》在發(fā)刊詞中就提出“少數民族文學”的概念,對少數民族作家創(chuàng)作是極大的鼓勵,歷代作協(xié)與文代會上,黨和國家以及相關文藝部門領導人如茅盾、老舍等都曾反復強調民族文學的重要性,采取多種措施來促進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繁榮。在政府的支持下,各民族自治區(qū)或多民族聚居地區(qū)在報刊副刊之外還創(chuàng)辦了文學刊物,作為少數民族作家發(fā)表漢語和母語文學作品的平臺,地區(qū)級的如《貢嘎山》《涼山文學》《草地》,省級的如《內蒙古文藝》《青海湖》《邊疆文藝》等。而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增大,1981年,中國作協(xié)主辦的《民族文學》正式創(chuàng)刊,為少數民族作家創(chuàng)作提供了國家級平臺。同樣在這一年,設立少數民族文學獎(后來更名為“駿馬獎”),少數民族也有了國家級的文學獎,對于鼓勵少數民族作家勇于創(chuàng)作,提高少數民族作家的知名度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少數民族作家創(chuàng)作和評論研究更加活躍,霍達、阿來等許多少數民族作家的優(yōu)秀作品榮獲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充分展示其實力與成績。中國作家協(xié)會和各省市都開辦多期少數民族作家培訓班,自2013年起持續(xù)實施“少數民族文學發(fā)展工程”,對少數民族文學人才培養(yǎng)和創(chuàng)作、譯介、出版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少數民族創(chuàng)作隊伍日益壯大,中國作協(xié)和各地作協(xié)少數民族會員人數不斷攀升,老作家筆耕不輟,文學新秀不斷涌現。以上這些措施都極大鼓舞和充分激發(fā)了少數民族作家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他們熱情謳歌新的時代,批判各種社會丑惡陋習,也反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成為中華文學百花園的瑰麗奇葩。2018年,湖南大學羅宗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制度研究”,總結和研討相關經驗和得失,提出了建設性措施和建議。

與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同步,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也同樣成就輝煌。相比而言,其范圍和規(guī)模都自有特點,也另有其一番景象。

如同梁庭望先生在《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一文中指出,1949年以前,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處于萌發(fā)期,20世紀50年代以后屬于發(fā)展期,而從80年代后,則可以說是進入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繁榮階段。1979年,少數民族文學學科正式確立,到今年剛好四十周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后更名為民族文學研究所),同時創(chuàng)辦了《民族文學研究》國家級專業(yè)學術刊物,為民族文學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臺和陣地。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吳重陽《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概觀》、朝戈金《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概念、對象和范圍》等許多學者,都曾圍繞著相關學科概念進行深入的探討,包括古代和現當代文學,民間口傳文學和作家書面文學及文學理論,民族語言和漢語作品等。譬如蒙古族的《蒙古秘史》、史詩《江格爾》《格斯爾》,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還有突厥語民族的《瑪納斯》《福樂智慧》等,其中除了現有的55個少數民族之外,還有歷史上曾經存在過后來消亡或者融合于其他民族者,如鮮卑、契丹、西夏黨項等文學都是中華各民族文學寶庫中的精品。這是與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大差異。同時,如朝戈金先生所說,少數民族文學在漢文傳統(tǒng)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影視等體裁之外,還有北方三大史詩和南方史詩群、阿肯彈唱、好來寶、約隆歌、克智論辯、目瑙縱歌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這又構成與漢文文學研究不同的鮮明特色。2012年,大連民族大學李曉峰主持“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展開有關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研究。

與整個中華文學研究一樣,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建設和研究的基礎是文學史料的收集整理。朱熹解讀《論語》之所謂文獻時說,“文,典籍也;獻,賢也?!辟t,就是賢者的議論,推而廣之,民族文學史料文獻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書面典籍文獻,還包括各民族歷史悠久的口傳史料文獻,有漢語保存的民族文獻,還有漢語之外的多民族語言文字文獻,以及55個少數民族之外的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各個民族文學文獻,這些文獻不僅內容豐富,且類別各異,各有特點。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組織開展少數民族口傳文學的收集整理,許多作品第一次被記錄出版,徹底改變了過去認為中國無史詩的歷史偏見。80年代,馬學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共收入55個少數民族古今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作品六百余篇,成為首部少數民族文學總集。《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三大史詩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史詩整理和研究不斷深入。許多民族高校都有不少研究《格薩爾》的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和西北民族大學等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不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也以三大史詩為研究對象。2019年,編輯整理數十年而完成的《格薩爾文庫》漢文版和《格薩爾王全集》藏文版先后出版,成為少數民族史詩整理的標志性重大成果。此外,還有如苗族史詩《亞魯王》、彝族史詩《勒俄特依》以及《羌族釋比經典》等整理本。云南民族大學李瑛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傣、佤、景頗等云南跨境民族文學資源數據建設與研究”也屬于相關基礎性研究。

近年來,古代少數民族的漢語文學文獻也引起了高度關注,西北民族大學多洛肯收集的《元明清少數民族漢語文創(chuàng)作詩文敘錄》以及《元代哈薩克諸部族漢語作品搜集整理研究》等相關著作展示了豐碩的成果,內蒙古大學米彥青、西南民族大學徐希平分別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元明清蒙漢文學交融文獻整理與研究》和《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漢語詩文集叢刊》等都說明此領域研究的潛力。

少數民族文學史料整理中還有不少屬于文藝理論領域的,如魯云濤等編《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概覽》、彭書麟等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集成》等,為少數民族文論研究奠定了資料基礎。新疆大學王佑夫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文庫》收集資料更為豐富全面。

少數民族文學史的編寫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自1950年代開始編寫《白族文學史》,陸續(xù)推進,到1980年代后取得可喜成績,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牽頭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簡況)叢書》被列為“七五”和“八五”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按族別撰寫文學史或簡況,使55個少數民族文學第一次有了單獨的文學史或文學概況,極大地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毛星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中國55個少數民族文學的大型專著。其后又有梁庭望、張公瑾《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概論》,李鴻然主編《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稿》,劉亞虎《南方民族文學關系史》等綜合性文學史。張炯等主編的《中華文學通史》則有意識地進行民族文學的專題概述,體現中華文學史的格局。

與文學史編寫密切相關的一項工作是有關少數民族文學的定義問題。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共同發(fā)起,在四川成都召開首屆“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連續(xù)召開十屆后,湯曉青主編出版了《全球語境與本土話語——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十年精選集》,徐希平主編《民族國家與文學書寫:民族語言與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與此討論有關,四川大學徐新建2011年以《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fā)展研究》為題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并順利完成。

隨著對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重視,遍布全國的少數民族文學學術研究機構和學會也陸續(xù)建立,全國性的有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民族文學史料學分會、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會等,還有研究斷代史或著名作家作品的機構如遼金文學研討會、格薩爾研討會、元好問研究學會等,進行多種學術交流探討,促進了研究的深化。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成就斐然,價值巨大,如朝戈金先生所言,拿少數民族文學領域的情況做進一步討論,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主張文化多樣性的必要性,也有助于更好地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當然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包括民族文學基本定義的爭論,在作者身份和作品民族特征之外,漢族或其他作家所寫民族題材如何認定,以及需要更新觀念,擴大視野,運用多種傳統(tǒng)與現代研究方法。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會長劉躍進先生頗具卓識,指出隨著民族文學、民間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深入,學術界需要適時提出“中華文學”等核心概念。“中華文學”是建立在大中華文學史觀基礎上的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在此基礎上,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民族文學史料學分會應運而生,其宗旨就是要搭建交流共同的橋梁,促進各研究領域的相互了解、借鑒和啟迪,發(fā)掘和保護民族文學史料,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和整個中華文學研究的深入貢獻力量。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