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的拖延癥
和所有文字工作者一樣,亞當·斯密也有拖延癥,而且還病得不輕。斯密的拖延癥主要體現(xiàn)在和朋友的書信上,其癥狀主要有兩個,一是懶得寫,經(jīng)常不回別人的書信,或者拖延多日再回;二是寫得少,面對朋友洋洋灑灑的書信,他常常三言兩語,或者一言以蔽。
亞當·斯密畫像
愛拖拉與寫短信
作為斯密的好友,大衛(wèi)·休謨就很看不慣他這樣的拖拉作風。在1766年1月,他很直白地表示:“我也會像您這樣,懶于寫信,寫短信?!睕]隔幾天,在2月8日,他又寫信抱怨道:“我同您一樣懶于寫信,可是終因很想念您,我還是拿起筆寫信給您?!?/p>
大衛(wèi)·休謨畫像
休謨對于斯密的態(tài)度算是直截了當,其他朋友對待斯密懶著回信也頗有微詞,只是言語委婉,需要在字里行間去尋找怨懟。亞歷山大·韋德伯恩是一名律師和政治家,曾出任掌璽大臣,但即便這樣一位聲名顯赫的人物,也曾遭遇斯密的書信冷遇。
1754年3月20日,他在寫給斯密的信中開場道:“自從與您握別這么久,一直沒有向您寫信問候,首先向您致歉意。但我仍不完全滿意,因為這樣的別離實在沒有必要。雖然別后沒有收到您的信,但我深信,您一定時常惦記我。”斯密有沒有時常想到朋友不得而知,但不愛回信的問題可以基本坐實。
約翰·格拉斯福德是格拉斯哥數(shù)一數(shù)二的煙草商人,在當時就享有煙草大王的美譽。斯密在離開格拉斯哥前往倫敦和法國圖盧茲時,格拉斯福德曾經(jīng)寫信給他,其中不難品出斯密離開后音信全無的怨艾,“在您離開格拉斯哥后,雖未獲教示,但不時聽到您情況佳勝,深感快慰。”從中也不難看出,斯密對于這位商人大亨似乎有些冷淡了。
除了懶得回信,寫信短也是斯密的一個痼疾。無論是與朋友的唱和還是對家人的問候,斯密似乎一改寫《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這樣洋洋灑灑的風格,而是習慣于微博體的短信格式,這在其早期通信中尤為明顯。
斯密出生前,父親就去世了,斯密算是遺腹子。他長期與母親共同生活,斯密伺母也算孝順,但年輕時的斯密在和母親交流時似乎并不太耐煩,不僅書信篇幅較短,而且主題也很是直接:要錢要物。
17歲那年,斯密由格拉斯哥大學轉入牛津大學巴利奧爾學院讀書,在給母親的信中他寫到:“我忙得很,只能簡單地告訴您,我的情況安好如常。今天收到米勒先生的來信,還沒有時間致復。你信中提到我將收到你寄來的供下星期食用的食物盒??铐椷€未收到?!币荒旰?,他客居堂兄威廉·史密斯家中時給母親寫信稱:“在上一信里,我請您給我寄幾雙襪子來,越快越好。我要趁這次機會寫個信給您,并向所有朋友致意,您看得出,我并沒有太多的話要說?!?/p>
除了要錢要物,斯密似乎真的沒有太多話可以說。1743年,他在給母親的信中只留下了這樣一句話:“這三個月來,我只是懶洋洋地靠在扶手椅上不想動彈,現(xiàn)在剛恢復常態(tài)?!彼^常態(tài),也許只是從不寫信到寫短信吧。
懶得寫與愛出神
為什么自己不愿寫信或者只寫短信?斯密顯然也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他在給母親的信中寫到:“我不常寫信給您,實在難邀諒宥。”在寫給朋友吉爾伯特·埃利奧特的信中開篇他寫道:“久未問候,不知該怎樣向您道歉才好?!?/p>
雖然意識到了問題,但斯密似乎已積習難改。他向母親解釋道:“我每天掛念您,但往往剛欲動筆而郵車已發(fā);有時則由于雜務纏身,與朋友應酬,而主要是懶散成性不思提筆?!鼻皟蓚€看似都不太成立,懶散成性倒是頗為精切。
懶散成性的病因在哪里?或許與其自身先天體質(zhì)有關系,斯密一直有愛出神的毛病。剛到牛津的第一天,當他看到餐桌上出現(xiàn)蘇格蘭不常有的大塊牛肉時,斯密就曾出神,直到餐廳的侍者捅了他一下,他才恢復常態(tài)。不僅是吃飯,在娛樂時,斯密也愛出神?!秮啴敗に姑軅鳌纷髡呒s翰·雷記錄道:“在安德森俱樂部,每次吃喝完畢,主人便將桌布撤掉,端上一大缽甜飲料,開始玩牌。玩牌時,誰也不愿意和斯密在一起,據(jù)當時人回憶,如果玩著他想起了什么,他就會瞎墊牌,或者忘記叫牌?!笨雌饋?,這也是愛出神的一種表現(xiàn)。
斯密愛出神的問題在冬天顯得格外明顯,其知交詹姆斯·赫頓說:“我對您說了這么一大通空話,只想告訴您,11月業(yè)已開始,在新年之前沒有霜凍的危險,因此如果您有什么事情要做,您就依照自己的想法慢慢做吧;如果沒有什么事情要做,您就睡覺和墜入夢境吧,讓我知道我應該在什么時候再叫醒您?!?/p>
斯密愛沉思出神最顯著的案例當屬其在故鄉(xiāng)柯卡爾迪的一段傳說。據(jù)說,一個星期天的早晨,他穿著睡衣走出房間到花園散布,但走到花園后他又走上了通向大路的小道,借著便走上了大路,他在沉思冥想中一直走到了15英里外的鄧費爾梅林。這時,禮拜天教堂的鐘聲響起,陌生的鐘聲才將這位哲學家從沉思和冥想中拉回現(xiàn)實。如果不是禮拜天的鐘聲,天曉得這位愛出神的哲學家最終會走到哪里。
為什么一生為拖延癥所誤的斯密能寫下《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這兩部巨著?與同時代的啟蒙思想家相比,斯密并非一位高產(chǎn)的作者。當大衛(wèi)·休謨寫下四卷本的皇皇巨著《英國史》時,斯密還在為《道德情操論》而苦吟。在這方面,斯密不像“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李白,而更像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杜甫,他的寫作如錙銖積累,經(jīng)歷了漫長的積累。
1759年,《道德情操論》出版,這堪稱斯密的第一部重量級學術著作,也可是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8年道德哲學教授生涯的成果,但從初版到最終定稿,《道德情操論》經(jīng)歷了31年,第六版定稿出版時距斯密去世也僅有兩個月時間。初版時的售價為6先令,等到第六版時,其書價已翻了整整一倍,高達12先令。
《國富論》的寫作和準備時間更長。一般認為,《國富論》主要是斯密于1773至1776年客居倫敦期間完成的,但其著手寫作則可以追溯到1764年前后。1763年11月,斯密辭去了大學教職,專任英國財政大臣查爾斯·湯申德養(yǎng)子巴克勒公爵的家庭教師。
1764年3月至8月,斯密陪同這位年輕的公爵先后訪問了法國南部城市圖盧茲、波爾多和蒙彼利埃,或許是歐陸的見聞刺激了這位天才的靈感。1764年7月5日,他在圖盧茲寫給休謨的信中寫道:“為了消磨時間,我已開始寫一本書?!毙胖兴f的這本書,就是《國富論》。1776年3月9日,《國富論》,距其動筆已經(jīng)相隔12年。這一紀,物是人非。曾經(jīng)獲悉其動筆的休謨此時已經(jīng)病入膏肓,在該書問世半年后與世長辭。初版后,《國富論》同樣經(jīng)歷了多次修訂,1789年,斯密對該書第五次進行了修訂并出版。
《國富論》的價值和意義毋庸贅言。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說,這位哲學家向世界呈現(xiàn)了一部迄今為止最為深刻、系統(tǒng)的關于貿(mào)易和稅收的專著,這一專著足以令作者本人自傲,也定會為全人類帶來福祉。
他的學生約翰·米拉在談到老師時贊譽道:亞當·斯密博士就是牛頓,政治經(jīng)濟學的牛頓。母校格拉斯哥大學的師生對于斯密更是推崇備至,1787年和1788年的11月,斯密先后兩次被母校推選為校監(jiān)(Rector)。226年后,同是初冬,一個名叫愛德華·斯諾登的美國人也被師生推選為該職位。
勤奮用功與無拘無束
在生活中,斯密不是一個好筆友,在學術中,他是一位好筆者。
作為其一生的知己好友,大衛(wèi)·休謨一方面埋怨其回信拖拉,另一方面卻如伯牙子期般欣賞其才華。在勸說休謨回愛丁堡寫《國富論》時,休謨曾說:“這里比倫敦更適合您勤奮用功,無拘無束的性格?!?/p>
的確,在學術研究中,斯密是勤奮用功的,羅伯特·錢伯斯在其著作《蘇格蘭的情況》中描述道,由于一天到晚埋頭寫作,斯密書房的墻上留下了一道印痕。這主要是由于斯密習慣于站著構思,然后口述給記錄者,他經(jīng)常背對壁爐站立,思考時無意識地搖著頭。按照當時的習俗,他的頭發(fā)梳得锃亮,在搖頭時整齊的頭發(fā)不時蹭在壁爐架的墻壁上,久而久之,就留下了一道印痕。這當中仍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jié),即斯密勤于思考,但并不擅長多動筆,他寫字速度很慢,往往趕不上思維的速度。
有人通過文筆比對發(fā)現(xiàn),《道德情操論》行文謹嚴,文字優(yōu)美;而《國富論》則非常松散,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前者是斯密親自動筆,而后者則是口述完成。由于斯密習慣在房間里一邊踱步一邊口述,因此《國富論》的字句長度都差不多。但這似乎經(jīng)不起推敲,雖然《國富論》的遣詞造句談不上多么精妙,但句式長短結合,并非整齊劃一。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應當歸功于其對該書不斷地修訂,使其口語化色彩逐漸淡化。
其實,斯密的愛好和興致遠不止于道德哲學和經(jīng)濟學。他曾對朋友說,除了倫理學和經(jīng)濟學著作外,他還打算寫關于天文學、哲學和修辭學方面,以及關于法律、政治理論和科學發(fā)展史方面的大部頭著作,試圖建立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只是這位能洞穿宇宙和人類發(fā)展軌跡的天才也最終難以抵御時光荏苒,他年事已高,身體每況愈下。此時,他已意識到無法憑一己之力搭建這一“究天人之際”的體系。他感慨道:“我原打算寫更多東西,我的原稿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素材,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可能了?!?/p>
在生活中,斯密懶得寫信,懶得寫長信,或許只是一個理性的“經(jīng)濟人”的對價值的判定: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太多,而留給自己的時間太短,對于那些不重要、無意義的事情不要浪費太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