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方衛(wèi)平:相伴四十年
來源:文藝報 | 方衛(wèi)平  2019年09月18日07:49

1977年初夏,高中畢業(yè)前夕,我與幾位要好同學鬼鬼祟祟討論的話題是,去哪里插隊落戶。不久以后傳來消息,高考恢復了。我們10月份開始準備考試,11月份稀里糊涂參加初試,12月份殺進復試考場。轉過年來,我收到了一份入學通知書。

作為應屆高中畢業(yè)生,我的中小學時代在“文革”時期度過。成為中文系本科生的時候,我從未聽說過巴金的名字,也不知道沈雁冰就是茅盾。除了看過幾期“文革”時期出版的《工農兵畫報》之外,從未接觸過任何文學期刊。幸運的是,我們很快趕上了新時期文學最初的那些令人亢奮的日子。入學不久,從春天到夏天,《哥德巴赫猜想》《于無聲處》《傷痕》等作品所引起的一陣又一陣文學騷動,讓我們進入大學后的每一個日子都滿溢激情和幸福。思想解放的進程和文學生活的恢復與重建,輕而易舉地把我們初入大學的生活變得閃閃發(fā)光。記得1978年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評獎,采取群眾、文藝團體、文學出版機構推薦和專家評定相結合的評獎方式。我們小組的幾位同學群情激昂,唇槍舌劍,集體推薦了30篇作品。待到評獎結果揭曉,大家對照25篇獲獎小說名單,發(fā)現竟有17篇作品在我們的推薦篇目中。雖然我們知道自己只是無名的普通投票“群眾”,但大家恍若都中了“參與獎”一般欣喜無比。

我那時候年紀小,入學時16歲,在一群老大哥老大姐面前最顯無知和幼稚。不過,生性比較內向,也容易給人造成錯覺,用給我們上英語課的張先昂老師的說法,“方衛(wèi)平少年老成”。除了與同學們一起閱讀、討論文學新作這類“公共生活”之外,我還懵懵懂懂地私下“研讀”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恩格斯的《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康德的《判斷力批判》、黑格爾的《小邏輯》等哲學美學著作,悄悄而激動地關注、搜索文學期刊復刊、創(chuàng)刊的消息。從1978年開始,《文學評論》《文藝報》《文藝研究》《讀書》《文藝理論研究》等刊物的復刊、創(chuàng)刊等,是我非常關注的文學動向。1978年夏天復刊的《文藝報》,就是在圖書館報刊閱覽室看到的。除了每周至少兩次去圖書館的閱覽室翻閱各種報刊外,我也試圖從牙縫里擠出微薄的生活費訂閱刊物。1979年11月1日我在日記中寫到:“八零年度報刊雜志開始收訂。想訂《文學評論》,但是不擴大訂戶,只能眼巴巴被關在門外。《文藝報》可訂。還有《文藝研究》(雙月刊),惜不能直接訂閱,而要向北京編輯部聯(lián)系。下午寫了封信準備寄去。《文學評論》準備托施群在上海零買?!比沼浝锾岬降氖┤菏桥c我同年考上大學的一位高中同學。

那一年最終并沒有訂上《文藝報》,是訂閱技術原因或終因囊中羞澀而放棄,已經記不起來了。只記得那封寄給《文藝研究》編輯部的信,因為地址不詳被退了回來。

就在我寫上述日記的兩天前,在10月30日的日記里,我記下了這樣一句:“文藝工作者四次代表大會在京開幕?!笔煜ぎ敶膶W發(fā)展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次在新時期文學發(fā)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12月23日的日記里寫道:“在市區(qū)買到《文藝報》第11、12期合訂本和朱德生、李真主編的《簡明歐洲哲學史》。”

所謂的“合訂本”其實是合刊。這一期《文藝報》是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的專刊,內容豐富、有趣、厚重,混雜著滄桑、喜氣和莊嚴感。隱約記得封面右上方“文藝報”幾個字是深綠色的,內文圖文并茂。與會作家的大量照片與文字信息形成了寶貴的補充。印象最深的兩幅照片,一幅是中青年女作家茹志鵑、張潔、葉文玲、劉真簇擁著老作家冰心先生的合影,發(fā)自內心的喜悅極有感染力。另一幅是一位香港作家與翻譯家、學者戈寶權等的合影。時值初冬,戈先生穿著厚厚的大衣,來自南國的香港作家卻身著短衫短褲,令人過目難忘。

1982年初大學畢業(yè)分配去了一所小鎮(zhèn)中學做語文老師。兩個月后,我的專業(yè)興趣從文藝學、美學轉向了兒童文學,閱讀各種文學報刊的熱情依然不減。1987年1月19日,我正為碩士畢業(yè)論文寫作茶飯不思,突然收到了湯銳女士的來信,是一封誠懇殷切的手寫約稿信。當天的日記里有這樣的記載:“收到湯銳從中少社發(fā)來的信,說‘文藝報今年新辟兒童文學理論版,你如有佳作望及時寄給我’?!睂τ谡诎蛋邓紤]如何在兒童文學研究領域小試身手的年輕人來說,《文藝報》上這個版面的開辟,該是多么大的一件事情啊。而我與《文藝報》的緣分,也就這樣拉近了。

幾天后,我從已經改版為報紙出刊的《文藝報》上看到了“兒童文學評論”版的第1期。這一期上有束沛德先生撰寫的一篇發(fā)刊詞性質的文章《窗口·橋梁·苗圃——對〈兒童文學評論〉專版的期望》,還有作家班馬新意迭出的長文《當代兒童文學觀念幾題》。壓題的則是一幅青年作家圍坐一起的合影。寒假里,我在家中以縫紉機當桌,寫了一篇2000字的短文,并于1月29日寄給湯銳,這就是1987年5月16日“兒童文學評論”版以頭題刊出的《兒童文學:在創(chuàng)作者與接受者之間》一文。

《文藝報》創(chuàng)辦70周年了,我作為《文藝報》的讀者,與她相伴了40年;作為作者,已經超過30年。30多年來,我在這份重要的專業(yè)報紙上發(fā)表了近60篇長長短短的文字。今天,托網絡時代的便利,我常常等不及幾天后才能送達的報紙,在每周一、三、五的早晨打開《文藝報》電子版,瀏覽當天的各版內容。我想,對于我來說,對于中國兒童文學的發(fā)展來說,《文藝報》的存在,都是難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