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70年來,文化設施建設快馬加鞭推進,為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開新空間 和著時代節(jié)拍向著人民需求 上海文化地標加速生長
來源:文匯報 |  王彥  2019年09月16日08:35

《2019年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重點任務表》日前在網(wǎng)上刷屏。其中,“加快建設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程十發(fā)美術館、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等市級重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贏得無數(shù)點贊。人們憧憬:這些殿堂級的文化設施,能盡早從朋友圈落地到真實的生活圈。

事實上,生活在上海,人們對“文化地標”早習以為常,“去新地標打卡”業(yè)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上海政法學院社會學教授章友德看來,新中國成立70年間,上海持續(xù)更新文化地標,既是踩準了時代節(jié)拍,也始終在回應人民需求?!坝绕涫屈h的十八大以來,上海的文化地標建設呈現(xiàn)出明顯的加速生長態(tài)勢,為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開新空間,為上海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規(guī)劃好了藍圖。”

為擦亮“上海文化”品牌拓寬城市空間

8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正式開工,并預約好2021年中國共產黨百年正青春時建成運營并對外開放。往前推十天,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邀來業(yè)界“最挑剔的耳朵”,檢驗全新劇場內國際先進可變混響系統(tǒng)的視聽效果;同樣是這個夏天,身處歷史風貌區(qū)的上音歌劇院初展身姿,成為國內首個采用整體隔振技術建造的全浮結構歌劇院。

毫無疑問,這三處新地標都屬殿堂級。它們與市民熟悉的上海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中華藝術宮、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上海電影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新館、世博會博物館、中國大戲院、油罐藝術中心等,共同織就亮麗的文化設施天際線。

為何上海要持續(xù)建設殿堂級的文化設施?專家分析,上世紀90年代,上海大劇院作為全國第一家現(xiàn)代化劇場,其落成具有標志性意義。但就當時而言,這些設施建設仍處于填補空白、拾遺補缺的階段。2007年,上海提出建設文化大都市;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又使得這座城市的文化空間實現(xiàn)了質的突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上海全面布局、持續(xù)推進文化設施建設,提出“兩軸一廊,雙核多點”的文化空間發(fā)展新格局,并以八大演藝集聚區(qū)著力提升“亞洲演藝之都”的活力能級。

章友德說,文化是體現(xiàn)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資源;硬件是盛放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容器。上海之所以快馬加鞭推進文化設施建設,是著眼于擦亮“上海文化”品牌的考量。

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為例,該項目從一開始就指向了遠大理想——要將其打造成展示建黨光輝歷程和偉大建黨精神的城市地標,擦亮上海“紅色文化”的品牌,建設好、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以更好的方式全面講好建黨故事、深入闡述建黨精神,無疑是時代交予上海的光榮使命,也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擊出的時代鼓點。

各類藝術場館同樣能讀出背后的布局理念。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自2015年投入使用后,國際頂尖的艾薩克·斯特恩小提琴大賽屢次“落滬”,且把中國作品列為彼時規(guī)定曲目;2017年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的建成使用,填補了中國沒有專屬于舞蹈的國際一流舞臺的空白;2018年宛平劇院完成改擴建,為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傳承搭建頂尖舞臺;而2019年即將與市民見面的程十發(fā)美術館,不止于紀念大師個人,還擔負著指向未來的使命,將研究海派美術的發(fā)展脈絡,成為海派美術傳承新基地。

這些殿堂級設施的建成,每一步都踩準了時代之需,都為擦亮“上海文化”品牌拓寬著城市空間。

1900多個“心靈休憩站”覆蓋全市16個區(qū)

今年5月,“文化上海全景地圖”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jié)期間發(fā)布。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影院、劇場、紅色文化紀念館等共約1900條信息,分門別類列入七本分冊。有人將文化設施比作心靈的休憩站,那么這套仍在持續(xù)擴容的地圖證實了,上海至少有1900個“心靈休憩站”覆蓋全市16個區(qū)。

1900個點位,這一數(shù)字在21年前根本無法想象。上海社科院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記得,1998年,上海大劇院的開幕曾轟動了一座城,“當時浦東居民要看戲、要聽音樂會,都得過江。在浦東復制一個人民廣場文化集聚區(qū),幾乎是奢望”。即便2004年東方藝術中心建成,“經濟向東流,文化向西走”的總體格局依舊沒有改變。

2015年,浦東開發(fā)開放25周年之時,一場破解文化設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瓶頸的建設開啟大幕,它被稱為“文化東進”。又是兩年,上海亮出一張市級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圖紙,一大半落戶浦東,為“文化東進”安上了加速器。明確的頂層設計下,如今許多夢想已成事實:中華藝術宮與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毗鄰而居,愛靜愛動的文藝青年各取所需;沿著濱江漫步,老船廠“1862時尚藝術中心”、藝倉美術館、民生八萬噸筒倉碼頭接踵而來,城市工業(yè)的記憶正以另一種方式綿延不絕;滴水湖畔,憑海臨風處,世界建筑面積最大的天文館已開門迎客。而在建的世博文化公園不僅將坐擁上海大歌劇院,更被設計為一座新型的生態(tài)公園、文旅結合綜合體;上海博物館東館和上海圖書館東館也都被定義為“屬于未來”。

又何止“文化東進”在努力破解文化設施的不均衡布局。2014年,保利大劇院在嘉定區(qū)開門迎客,從此,市郊居民在家門口也可欣賞歌劇、聽聽交響樂。這兩年,虹口區(qū)的上實中心劇院、徐匯區(qū)的上海夢中心、寶山區(qū)的長灘水晶音樂廳、青浦區(qū)的虹橋百老匯劇場等,從規(guī)劃圖紙開始,就始終鎖定著外界目光。它們會同市中心的“演藝大世界”一起,形成八個演藝集聚區(qū),在上海全城星羅棋布,共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黃浦江兩岸,一座座崛起的文化新地標、覆蓋全市的一流場館,正以文化滋養(yǎng)著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