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nèi)心隱藏了60多年 瑪格特離世前說出秘密:我曾為希特勒試毒 根據(jù)其故事改編的小說《希特勒的試毒者》近日出版
二戰(zhàn)期間,普通老百姓食不果腹,可是有15個女孩卻每天一日三餐都“享用”著大廚精心炮制的美食,但是,這些在當時極為稀有的美味在她們眼中,卻是毒藥,需要強忍恐懼,才能將食物咽下,而每一頓飯對她們來說,也許就是最后的一餐。
這15個女孩就是希特勒的“試毒員”。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只有瑪格特·沃爾克一人幸存,她隱瞞了這個秘密60多年。2013年,瑪格特·沃爾克在95歲時向世人講述了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而在講述了這個秘密不久,瑪格特在2014年就與世長辭。小說家羅塞拉·波斯托里諾2014年在讀一份意大利報紙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篇關(guān)于瑪格特·沃爾克的小文章,并立刻為之深深吸引,她根據(jù)瑪格特的故事撰寫的小說《希特勒的試毒者》獲得了2018年意大利坎皮耶羅文學(xué)獎獲獎作品,近日,該書由聯(lián)合讀創(chuàng)引進出版。
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這本書在中國面世,也在用瑪格特·沃爾克的故事告訴我們,戰(zhàn)爭面前,沒有人是幸存者。
每次我們都怕得要死,以為要死。
我們哭得跟狗一樣,因為還活著是那么高興的事情
瑪格特·沃爾克1917年12月27日出生于德國柏林,二戰(zhàn)爆發(fā)前,她就是一個普通快樂的姑娘,工作、結(jié)婚,和其他人無異,可是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一切都改變了。
瑪格特和父親都拒絕加入納粹,可是丈夫卻被應(yīng)征入伍,后來柏林被盟軍轟炸,為了逃避戰(zhàn)火,瑪格特從柏林逃往東普魯士的格羅斯·帕特斯奇村,這里是她丈夫的老家,可是她沒想到自己逃出虎窩,卻進入了“狼穴”。
距離瑪格特婆婆家3公里外,就是“狼穴”,“狼穴”是希特勒的一個軍事指揮部,位于當時德國東普魯士的拉斯騰堡的森林深處。這里是希特勒在二戰(zhàn)中設(shè)立的一個東部前線軍事總部,由一系列地堡和碉堡組成,四周密布著鐵絲網(wǎng)和數(shù)不清的地雷。
到了這里沒多久,瑪格特就被抓走,成為了為希特勒試毒的15個女性之一。如果希特勒在“狼穴”,這些姑娘就得乘坐汽車來到一棟大樓里,在帶著軍犬的武裝軍隊監(jiān)視下試吃希特勒當日的飯菜?,敻裉厣敖邮馨亓置襟w采訪時說:“當時一直有傳聞?wù)f英國要毒死希特勒,所以,他從不吃肉。給我們吃的是米、面條、辣椒、豆子和花菜,都是最高級的蔬菜、水果等新鮮素食,有些女孩因為害怕,邊吃邊流淚。我們必須全部吃光。等待一小時,每次我們都怕得要死,以為會中毒死去。我們哭得跟狗一樣,因為每天還能活著是那么高興的事情?!爆敻裉卣f,只有在15名試毒員吃了食物全都沒事、確定沒有被下毒之后,這些食物才會繼續(xù)送給希特勒本人品嘗。
在戰(zhàn)爭期間的饑寒交迫之際,可以享受到美味,而享受美味的同時又是在與死神打交道,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心理體驗?羅塞拉·波斯托里諾在《希特勒的試毒者》中做了精準的描述,比如,剛開始,這些試毒員每天都是食不果腹,生理上本能的饑餓讓她們開始試吃時狼吞虎咽,但心理其實是抗拒的,因為她們太清楚每一口給予她們生命的食物,同時也可能會要了她們的命,“當食物的香氣鉆進鼻子里時,我的心跳突突地直躥到太陽穴,口水一下子就充滿了整個口腔。四季豆里拌著黃油,我上一次吃到黃油還是在我的婚禮上??具^的果椒的香味不停地撓動著我的鼻子,我的盤子已經(jīng)裝不下了,但我還是沒有叫停盛菜的人?!?/p>
而到了第二階段,這些試毒者們?yōu)榱嘶钪?,就必須要面對吃飯這件每天都必須發(fā)生的事情。心里的欲望越大,對食物的渴求越強烈,一方面是酒足飯飽后的滿足感,一方面是試毒后害怕死亡的恐懼感,這兩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將人向兩端不斷地拉扯,試問在戰(zhàn)爭背景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尊嚴?還是活著?
“一開始我們只是抿幾口,好像我們根本沒有收到要全部咽下去的命令一樣,好像我們可以拒絕吃一樣。這些食物,這頓飯本不該由我們吃下去,只是碰巧罷了,我們碰巧有資格來到他們的餐廳。食物順著我的食道滑落,最后著陸在我胃里的那個空洞上,但是,空洞被填得越滿,欲望就越大,我們漸漸地攥緊了手中的刀叉。蘋果派的美妙滋味讓我?guī)缀鯚釡I盈眶,我每一口都是越吃越多,簡直是狼吞虎咽,最后不得不在敵人的注視下把頭朝后仰,好把東西咽下去喘口氣?!?/p>
到了第三階段,她們已經(jīng)從最初的渴求、恐懼到變得習(xí)以為常甚至麻木。“當我們消化著食物,漸漸對時間沒了概念的時候,警報聲又響了起來。我的胃不再翻騰:它剛才很是忙碌了一陣。我的身體吸收了元首的食物,元首的食物在我的血液里循環(huán)。希特勒安全了。而我又一次感到了饑餓?!?/p>
成為15人中的唯一幸存者
希特勒非常神秘,在“狼穴”兩年多的時間,瑪格特并未見過希特勒本人,但是震驚世界的“希特勒遇刺事件”中,她卻是親身經(jīng)歷者。
1944年7月20日,一個反希特勒的軍官組織企圖暗殺希特勒。希特勒被定時炸彈炸得渾身是血,傷勢十分嚴重。然而,生命垂危的希特勒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刺殺發(fā)生時,瑪格特正和士兵們在帳篷內(nèi)看電影,“我們聽到一聲巨響,聲音大得不可想象,所有人都被震下了椅子,有人大喊希特勒死了,事實是他沒有死?!?/p>
之后,希特勒展開血腥報復(fù),拘捕了7000名涉案男女,并處決了其中的5000人,他們大部分都沒有直接參與暗殺,瑪格特他們也像“籠子里的動物”一樣,被看管起來,而就在這段時間,有一天晚上一個黨衛(wèi)軍軍官沿著梯子爬進了她的房間,強暴了她?,敻裉卣f自己從來沒有感覺到如此的無助:“第二天早晨,那架梯子還在那里?!?/p>
不久,趁著慌亂之際,瑪格特被一位好心的德國中尉偷偷送上了一列開往柏林的火車,沒想到這讓瑪格特成為15個試毒者中的唯一幸存者,戰(zhàn)后,她從這名中尉口中得知,其余14名姑娘都被當做“狼穴”的幫兇,被蘇軍槍斃了。
可是,瑪格特的厄運并未結(jié)束,蘇軍進入柏林后,瑪格特又被抓了起來,她被關(guān)押了14天,她說:“到現(xiàn)在我還是會做噩夢?!爆敻裉卦庥隽藦姳?,毆打和虐待,并且失去了生育能力,她幾乎不想活了,她并不認為自己活下來是幸運的,對她來說,個人的生命已經(jīng)死了,那段歷史把她摧毀了。
絕望之際,瑪格特的丈夫卡爾居然回家了,卡爾是從蘇聯(lián)戰(zhàn)俘營被釋放出來的,體重只有45公斤,腦袋上纏著繃帶。
瑪格特后來做了行政秘書,她始終想擺脫這段記憶,但依舊常常會做噩夢,而且,不管吃任何食物,她都會感覺到恐慌。不愿回憶這段往事的瑪格特也沒向丈夫提起過這段經(jīng)歷,曾經(jīng)拒絕加入納粹青年組織的她,一直把自己試毒員的經(jīng)歷視為一種恥辱,一種對信仰的背叛。1990年,丈夫去世后,瑪格特便獨自生活,95歲時,一名德國當?shù)赜浾甙菰L了她,嘗試著問了她幾個問題,她打破沉默,首次說出了那段準備帶進墳?zāi)沟耐隆?/p>
在死亡的陰影下探尋復(fù)雜的人性
受到瑪格特故事的啟發(fā),羅塞拉·波斯托里諾寫出了小說《希特勒的試毒者》,該書一經(jīng)出版,獲得《紐約時報書評》《嘉人》《赫芬頓郵報》等多家媒體推薦,雄踞法國暢銷榜18周,榮獲2018年意大利坎皮耶羅文學(xué)獎。版權(quán)銷售至22國,盧米埃重金購得了電影版權(quán)。
羅塞拉·波斯托里諾1978年出生,被認為是意大利天才女作家。2009年出版小說《我們失去了上帝的夏天》,獲得當年的Benedetto Croce大獎和評委會特別獎。
提及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初衷,羅塞拉·波斯托里諾表示在讀到瑪格特的故事后,她非常傷心和不安:“一開始我認為我不能寫任何關(guān)于她或她的故事的文字,因為我不是德國人,我從來沒有生活在獨裁統(tǒng)治之下,所以我認為我沒有權(quán)利談?wù)撍?。但與此同時,我為她的故事癡迷。如果我身處她的環(huán)境,我會怎么做?……對我來說,有趣的是,她是一個受害者,同時也是一個心里‘有罪’的人?!?/p>
在《希特勒的試毒者》中,作者以瑪格特·沃爾克為原型創(chuàng)造了“羅莎”這一形象。小說通過食物與愛情展現(xiàn)了羅莎在道德與生存之下面臨的雙重困境。一方面,生存的本能迫使她吃下食物,卻不得不接受未來可能要背負的罪名;另一方面,羅莎發(fā)現(xiàn)自己只有放下所謂的忠誠才能繼續(xù)活下去。
羅塞拉·波斯托里諾表示,在小說中,故事是由年老的羅莎講述的,“她是站在未來講述故事,而且她對帝國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她一直都在‘犯罪’現(xiàn)場。所以她在這個時期講述這個故事這一事實讓我能夠展現(xiàn)羅莎的良知,也許現(xiàn)在她知道她處于故事的重要部分。”
所以,《希特勒的試毒者》不僅是在講述悲情故事,更是在死亡的陰影下探尋復(fù)雜的人性,“我總是選擇那些讓我能夠展現(xiàn)人類行為矛盾的角色。我喜歡她,我認為她是一個人性化的角色。她是一個矛盾體——既是受害者,同時也是罪人——這使她非常人性化。這種矛盾在任何時代都是人類所特有的。這正是歷史和人性困境的迷人、復(fù)雜與偉大之處。她活下來了,卻也只是活著而已——因為她時刻身處囚籠,這個囚籠是戰(zhàn)爭帶給她的創(chuàng)傷以及她為希特勒試毒的荒謬工作的記憶?!?/p>
受困于道德與生存雙重價值標準下人性的困境?!断L乩盏脑嚩菊摺返那懊娌糠?,羅莎回憶了跟丈夫相識相愛的場景。然而,后來丈夫因參軍失蹤、羅莎被迫限制自由讓原本穩(wěn)定的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裂痕。為了活著,羅莎在納粹軍官阿爾貝特那里找到“歸屬”。兩人因此發(fā)生了一段所謂的“婚外情”。直到試毒者中一位猶太人的身份暴露,才讓羅莎意識到在這場戰(zhàn)爭面前,沒有人是可以幸免的。即便是納粹軍官阿爾貝特,也無法拯救這時身處險境的她。
在戰(zhàn)爭背景下,我們曾經(jīng)尊崇的那些倫理道德是否應(yīng)該為生存退讓?在每一天都可能走向死亡,看不見明天的太陽時,人的選擇、人性又該如何衡量?羅莎所面臨的困境,正是戰(zhàn)爭帶來的悲哀之處。
處在監(jiān)視和死亡的陰影下,女性的秘密和友誼交織在一起,每個人都在與邪惡、內(nèi)疚以及生存的本能爭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