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恩先生》:觸摸荒誕迷霧中的真相
《佩恩先生》[智利]羅貝托·波拉尼奧/著,朱景冬/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版
“我將死在暴雨的巴黎”是秘魯詩人巴列霍在詩中的句子,而在1938年,他的死印證了這句預言般的詩句。巴列霍之死在《佩恩先生》中被作家波拉尼奧重構,讀者得以透過佩恩先生的的感官投入一個“無法擺脫的噩夢”,觸碰“無從破解的謎團”。
小說采用第一人稱視角,具有身臨其境的效果。故事發(fā)生在法國巴黎,小說中的“我”叫做皮埃爾·佩恩,是一位催眠師,某一天被他所愛慕的雷諾夫人請去治療一位朋友的丈夫巴列霍的怪病。但是從那以后,“我”總覺得自己被行為詭秘的西班牙人跟蹤了,出現了一系列幻覺般的反應。“我”并不認為自己在治療巴列霍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西班牙人卻出面用金錢賄賂“我”,阻撓“我”給巴列霍治病。當“我”從蒙昧中嗅到某種陰謀的味道,決心去醫(yī)院探望巴列霍,卻被醫(yī)院的護士攔下了。更可怕的是,“我”與雷諾夫人突然失聯(lián)了,偷偷潛入醫(yī)院卻陷入了“迷宮”。等到“我”再一次偶遇雷諾夫人,發(fā)現她已經結婚,而巴列霍已經死了。這個事實帶給雷諾夫人的是不痛不癢的悲傷,給“我”帶來的卻是“間接殺人”般的沉重感。死者的身份也在最后被揭曉,原來巴列霍是一位不甚有名的秘魯詩人。
這本書塑造的“佩恩先生”是一個非典型的形象,通過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可以感受到他是一個敏感且?guī)в邢蠕h性質的人。由于《佩恩先生》的敘述時間是非線性的,讀者只能盡可能地用記憶拼接出人物的部分經歷:佩恩先生的肺在凡爾登戰(zhàn)役中被燒壞,憑借著意志力從九死一生的境地中掙扎著活了下來。為了向社會表示拒絕與抗爭,他放棄了作為有用青年的人生而去研究神秘學,成為催眠術的實踐者。若用一個詞概括他的前半生,大概是“失意”,而后半生則是“莫名”。他認為疾病是被無情誘發(fā)的神經失調,對孤獨有種高度的敏感,能從低沉嘶啞的樂聲中聽到焦灼和寂寞,那種孤獨、特立獨行和作者本人頗有幾分相似。
《佩恩先生》是真實和虛構交織的產物,既讓讀者產生如墜迷霧的虛幻感,又引導讀者對歷史與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探尋與比較,發(fā)現某些“真實”的存在。在讀《佩恩先生》時會產生強烈的不確定性,因為各種猜測和臆想穿插在文本話語中,在加上某些暗示和預測,充斥著荒誕的味道。讀者能夠體驗到一種獨特的“迷霧質感”,跟蹤佩恩先生的人是“影子”般的,人物之間的對話是支離破碎、缺乏邏輯的,甚至直面跟蹤者時,其特征都是模糊的:皮膚黝黑、骨瘦如柴、喜歡娛樂,你可以對應出無數個人?!杜宥飨壬返恼Z言也是富有特色的,顯露出“感覺化”的色彩,情緒滲透在字里行間,主觀情感鋪天蓋地地朝讀者涌來。
語言形式帶來不確定感,而故事底本則是真實的,書寫的是真實世界中拉美現代詩歌的領軍人物巴列霍的生命終章故事。一些事實比如巴列霍的病、居里與催眠術的關系等等是真實存在的。小說中頻頻出現人們對西班牙內戰(zhàn)的討論,普勒默爾有著法西斯主義者的傾向,都是真實的“二戰(zhàn)”情境。作者波拉尼奧以藝術的虛構還原了他想象中的世界,完成了從“解構”到“重構”的過程。正如他所說:“我講述的一切,都是在現實中發(fā)生的?!倍鴼v史上真相的模樣被抹去塵埃后將呈現出什么模樣?是否和小說有相似點?這些還是等待讀者開掘的留白。
《佩恩先生》作為波拉尼奧的早期創(chuàng)作作品,已經顯露出強烈的后現代色彩。也正是因為《佩恩先生》具有霧一樣的模糊性,才讓它具有多元的解讀空間和別樣的氣質。迷霧中的真相具有不可解的特性,但是它永遠等待著人們去介入、去解讀,就像這本書也期待著能真正讀懂它的讀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