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齊奧朗:孤獨不是教你踽踽獨行
來源:澎湃新聞 | 陸象淦  2019年07月22日08:10

【編者按】埃米爾·齊奧朗,羅馬尼亞當代作家和哲學家,一九一一年出生于羅馬尼亞西北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qū)錫比烏城的一個鄉(xiāng)村神父家庭,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二年于布加勒斯特大學攻讀哲學。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獲洪堡大學獎學金赴德國讀博。一九三七年獲獎學金赴法國深造并定居法國,長期居于法國大學校園,在圖書館研讀和寫作。他先后用母語羅馬尼亞語以及法語寫作,發(fā)表的作品集達二十余種,大多為隨筆、斷想、冥思、格言、警句等。齊奧朗的晚年和身后聲名鵲起,獲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短短數年間,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蘇珊·桑塔格、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等都深受其影響。本文摘編整合自譯者陸象淦為齊奧朗《思想的黃昏》《著魔的指南》兩書所寫的譯序,由澎湃新聞經花城出版社授權發(fā)布。

直面孤獨,拒絕名利場,隱居底層,不求虛名,孜孜不倦地閱讀和寫作,兼收并蓄各派思潮和學說,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諦,這是齊奧朗作為思想家和作家終其一生所尊崇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準則。在他看來,孤獨可以使人遠離追名逐利的喧嘩,凈化心靈,潛入冥思,深刻反思和求索,杜絕人云亦云和隨波逐流,提出獨特的創(chuàng)見。他的格言告訴我們說:“孤獨不是教你踽踽獨行,而是教你成為一個獨特的達人?!?/p>

埃米爾·齊奧朗,一九一一年出生于羅馬尼亞西北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qū)錫比烏城的一個東正教神父的家庭。就其母系的背景而言,他的外祖父曾被奧匈帝國封為男爵,躋身貴族行列。在錫比烏城偏重德語教育的格奧爾基·拉澤爾中學完成中等學業(yè)后,齊奧朗十七歲進入布加勒斯特大學攻讀哲學。得益于通曉德語,他在大學期間就潛心研讀康德、叔本華特別是尼采的原版著作。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五年獲得德國洪堡大學的獎學金,赴柏林深造。在德國留學期間,他又接觸和研究了當時頗為熱門的德國新康德主義社會學家西梅爾、生機論運動的倡導者克拉格斯、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海德格爾以及將偶然性作為思想體系核心的俄國非理性主義哲學家舍斯托夫等人的學說。一九三六年,返回羅馬尼亞后,他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qū)的布拉索夫城的一所中學謀得了哲學教師的職位。翌年,又獲得布加勒斯特的法蘭西學院獎學金,以撰寫博士論文的名義赴法國巴黎研讀,直至一九四五年正式定居法國。

齊奧朗的寫作生涯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的第一階段,用他的母語羅馬尼亞語寫作;一九四七年開始至一九九五年逝世的第二階段,用法語寫作。早在青年時期,他就顯示出極高的寫作天賦和創(chuàng)造才華。一九三四年,齊奧朗發(fā)表的第一部作品《在絕望之巔》榮獲羅馬尼亞處女作獎勵委員會獎和羅馬尼亞青年作家獎。在此后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他先后用羅馬尼亞語和法語撰寫和發(fā)表了二十余種作品,大多為隨筆、斷想、冥思、格言、警句和通訊等短小精悍之作,以文筆簡潔而含義深睿著稱。盡管有評論家斷言他是懷疑主義或虛無主義者,但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他的青春打上了德國浪漫主義的深刻烙印,畢生崇尚法國、俄羅斯等各種形式的浪漫主義。

《思想的黃昏》是齊奧朗于一九四〇年出版的用羅馬尼亞語撰寫的第五部作品,以探索西方傳統(tǒng)文明、人生、生死、命運、信仰、孤獨、愛情等問題及其價值為主題,常常在驚世駭俗乃至匪夷所思的語句背后,揭示出潛在的真諦。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戰(zhàn)爭的風暴和大屠殺的浩劫席卷歐洲和整個世界,齊奧朗在書中嚴厲地批判趨于衰落的西方傳統(tǒng)文明和基督教的原罪與救世學說,沉痛地呼號“世界在心靈的邊緣衰老,而思想正在進入黃昏。宇宙展現著它那令人恐懼的微笑,而我——生命的象征——在其中認出一個食人的天使”。在這善惡相爭的世界里,“惡為我們揭示時間的魔鬼本質,善則是未來的永恒潛力。惡是拋棄,善則是感悟的藍圖”。這或許是解讀這部作品之所以被命名為“思想的黃昏”的鑰匙。

齊奧朗一生反對浪得虛名,厭惡沙龍里的高談闊論和炒作包裝,認為那“無非是極膚淺的東西或許都可以冒充為最高深莫測的思想”的一場表演,毫無價值。在他看來,寫作是一種極個性化的個人行為,作家寫作時與之相伴的只是他自己,守望著巨大的孤獨。因此,齊奧朗拒絕參與和接受作品的評選及相關獎項,甘于默默無聞。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在他的晚年和身后卻依然聲名鵲起,獲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短短數年間,他的作品被迻譯成十幾種文字。在他的祖國羅馬尼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樹立起了他的半身紀念銅像。二〇〇五年,羅馬尼亞科學院追認他為榮譽院士。在巴黎、布加勒斯特、錫比烏和克盧日等城市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凡此種種,或許如他曾經不無嘲諷地說的“榮耀贊美尸體”,但畢竟是來得不算太晚的歷史的選擇。

《著魔的指南》是齊奧朗用羅馬尼亞文寫作而在此前沒有發(fā)表的作品,由羅馬尼亞人文出版社根據他留下的兩份手稿整理和編輯成書,一九九一年首次出版。該書篇幅不大,據齊奧朗在手稿上的標注,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三年撰寫并修改于巴黎,內容為游歷歐洲特別是南歐和巴爾干的見聞,以及對于西方文明和宗教的隨想。在風格上,除了保持他一貫推崇的反系統(tǒng)的碎片化敘事,以獨特的構思在多個層面上切入問題和提出見解之外,刻意引用某些《圣經》故事,反其道而評說,鞭辟入里地抨擊宗教救世的虛偽和自欺欺人。在以散文詩的形式贊美藍天、綠地、高山、大海的俊美和壯麗同時,深刻揭示西方傳統(tǒng)文化和文明衰落的困境,巴爾干世界特別是他的祖國羅馬尼亞民族的悲慘遭遇,世代承受的屈辱和不公,字字句句浸透著對民族、國家的摯愛和悲憤的激情。

齊奧朗在談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曾經說,他的書既不是壓抑的,也不是抑郁的,而是懷著狂怒和激情書寫的。表達,乃是一種心靈的解放。一本書即是一個傷口,應該喚醒讀者,改變他們的生存。毫無疑問,《著魔的指南》也是一個這樣的傷口,一個流血的傷口。

《思想的黃昏》,[羅馬尼亞]埃米爾·齊奧朗著,陸象淦譯,花城出版社 

《著魔的指南》,[羅馬尼亞]埃米爾·齊奧朗著,陸象淦譯,花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