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大丈夫:中國文論一個原創(chuàng)性概念
來源:光明日報 | 吳中勝  2019年05月13日08:46

孟子提出的“大丈夫”說為中國文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原創(chuàng)性概念?!睹献印る墓隆罚骸熬犹煜轮畯V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大丈夫”說為中國文化樹立了一個大寫的“人”字,對中國士人精神的挺立、中國文論精神境界的提升有重要的基原性意義。

一、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關于孟子“大丈夫”說的第一個層面的內涵,朱熹集注云:“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泵献釉唬骸叭?,人之安宅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又曰:“仁,人心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J為,仁是人之本心。孟子由“仁民”推恩至萬物,主張“仁物”。孟子云:“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正義》引程氏瑤田《通藝錄·論學小記》云:“此一視同仁、愛無差等之教也?!比市?、仁民、仁政到仁物,從思想情懷來說,體現(xiàn)了孟子對天下蒼生的關懷,有廣博的宇宙情懷。這對后世大丈夫的處世態(tài)度產生深遠影響,東漢陳蕃年少就立“清世志”。杜甫就是一個極富仁者情懷的詩人,清代吳喬說:“子美于君親、兄弟、朋友、黎民,無刻不關其念?!蔽覀冋J為,孟子“仁”的思想對后世文論的影響更體現(xiàn)在其情懷境界和思維方式上。就情懷境界來說,古代文論“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陸機《文賦》),這是深廣的宇宙情懷。古代文論“文”的內涵極為廣泛,有所謂“天文”“地文”“人文”“萬物皆文”,如《文心雕龍》開篇即云:“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保ā段男牡颀垺ぴ榔罚┨斓厝f物皆有文,最富靈性的人處其間,當然也有文。這種由天地萬物之文推演及人文的理路,就其思想情懷而言,就是一種深廣的宇宙情懷。就其思維方式來說,孟子“仁”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古代文論的“物感說”。如:“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文心雕龍·物色篇》)一葉一蟲,清風明月,白日春林,四季物候,都能引起作家的生命感動,與圣人恩及萬物,情同萬物,不也是同一思維路向嗎?

孟子以“禮”作為“大丈夫”的重要品格,他所謂的“禮”是指“以義匡君”,不為“非禮之禮”(《孟子·離婁下》)。儒家認為,禮可以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小至父子家庭,大至君臣國家,都可以靠禮來維系。禮義興則家旺國治,反映到文學倫理上,就要求文學也要發(fā)揮文學的應有功用。受此影響,后世文論認為,文學對社會倫理要有調節(jié)功能?!睹娦颉罚骸敖浄驄D,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p>

孟子主張,“大丈夫”要行“大道”,何謂“大道”呢?朱熹注曰:“大道,義也?!痹诿献涌磥?,“義,人之正路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這就涉及義利之辨這個人生根本取向的問題了。孟子認為,“義”是決定言行的唯一取向:“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保ā睹献印るx婁下》)甚至主張“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

二、得志與不得志。關于孟子“大丈夫”說第二個層面的內涵,朱熹集注云:“與民由之,推其所得于人也;獨行其道,守其所得于己也。”關于仕途窮達及人生出處,孟子在另一段話里表達得更為清楚:“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保ā睹献印けM心上》)這兩段話對后世文人面對仕途窮達時的人生抉擇影響可謂深遠。

文人志得意滿,自然張口天下,落筆蒼生,儼然以指點江山、舍我其誰自許。而當仕途失意之時,則易生百態(tài),所以“達則兼濟天下”相對容易,“窮則獨善其身”則難。在仕途上,孟子自己就是一個不遇之人,他的人生抉擇對后世大多數(shù)懷才不遇的文人來說,更具有典范意義。東漢王充就把孔、孟都當作“君臣不遇”之人:“或以賢圣之臣,遭欲為治之君,而終有不遇,孔子、孟軻是也??鬃咏^糧陳、蔡,孟軻困于齊、梁,非時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淺,不能用大才也?!保ā墩摵狻し暧觥罚┪娜硕嘤袘巡挪挥鲋畤@,發(fā)之文字,往往成為千古絕唱。于是后世文論有“發(fā)憤著書”“不平則鳴”“窮而后工”“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等文論話語。

孟子云:“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孟子認為,自己所處的時代是“孔子之道不著”(《孟子·滕文公下》),各種歪理邪說滿天下,只有抵制各種“邪說”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所以自己要站出來為道義辯解。這是一個大丈夫有社會責任感的體現(xiàn)。元代陳繹曾撰《文式》說:“孟子之辯,計是非不計利害,而利害未嘗不明?!秉c出孟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孟子思辨求真的精神成為中國文化的理性基因,深遠地影響著中國士人特別是古代文論家們的處世態(tài)度和擔當精神。后世文人之所以較多地繼承子學傳統(tǒng),與歷代文人的人生定位有關。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子歷來把文學當作經國之大業(yè),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誰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們的人生目標。劉勰說:“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堅,是以君子處世,樹德建言,豈好辯哉,不得已也!”(《文心雕龍·序志篇》)

三、三“不能”。孟子“大丈夫”說第三個層面的內涵,我們暫且稱之為“三不能”精神。朱熹集注云:“淫,蕩其心也。移,變其節(jié)也。屈,挫其志也?!泵献拥摹叭荒堋闭f對后世文人保持赤誠之心、堅守高貴節(jié)操和高遠志向有深遠影響。

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孟子還主張做人做事要“誠”:“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赤誠之心”即真心,要求內外統(tǒng)一、表里如一,這跟后世文論有許多相通之處,如李贄就提出“童心說”。這一主張對后世文論影響很大,王充、劉勰等人均受其影響。王充《論衡》提出“實誠說”:“圣人作經,賢者傳記,匡濟薄俗,驅民使之歸實誠也?!蓖醭湔J為,圣賢所作皆實誠之作,不空為妄作。劉勰《文心雕龍》多處討論作家作品的內在聯(lián)系,力主人品與文品統(tǒng)一。《宗經》篇提出“文以行立,行以文傳”,說明文章和作家品行修養(yǎng)的密切關系?!肚椴伞菲岢觥拔馁|附于性情”“辯麗本于情性”,也就是說,外在的文辭要以內在的情性為根本依托,如果外在的“言辭”與內在的“志”不一致,這樣的文章是不足取的。古代文論提出“詩出于人”“詩為心聲”“文如其人”等說法就是這一觀點的延續(xù)。

孟子對氣節(jié)、節(jié)操的崇尚,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古代文論的精神品格和思想境界。后世文壇士子更不乏“不移節(jié)”“不屈志”的傳統(tǒng)。從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到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揚子江》),從東林黨人到戊戌六君子,儼然形成一脈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仁心”為根本,以“大道”為正路,仕途窮達不離道,富貴貧賤甚至生死都不改操守,極大地挺立了中國士人的精神品格,提升了中國文化包括文論的精神境界。

(作者:吳中勝,系贛南師范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