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藝理論 引領創(chuàng)作實踐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參加聯(lián)組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講話以“培根鑄魂”概括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以明德引領風尚的具體要求。對于橫跨文化藝術、社會科學兩個領域的文藝理論工作而言,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文藝理論工作是“跨界的”——一條腿跨在文藝工作門內(nèi),理論提煉于文藝實踐,且反哺文藝實踐;另一條腿跨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門內(nèi),與哲學、美學甚至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相互交融。文藝理論工作者能否自覺將文藝思維與社科思維、實踐思維與理論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現(xiàn)實關切與歷史意識、文藝創(chuàng)作規(guī)律與學術研究規(guī)律有機融合,決定著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的基本面貌和學術品格。廣大文藝理論工作者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指導,錨定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的方位、功能與使命。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提煉文論中國話語
文藝理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繼承創(chuàng)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yōu)秀遺產(chǎn),批判借鑒現(xiàn)代西方文藝理論,推動新時代文藝理論話語創(chuàng)新,提煉“標識性概念”,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對于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一方面,結合中國國情和時代條件,傳承和發(fā)揚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立場、觀點、方法;另一方面,對于百年來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歷程、事件、經(jīng)驗要有全局性、貫通性的譜系研究,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要進行深入闡釋貫徹。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論在新時代文藝理論建構中的角色以及如何發(fā)揮作用的問題仍有待探索。將中國古代文論作為視閾和方法、將中華美學精神作為思想資源來觀照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的研究還不夠,這里有學科分界、知識結構、路徑慣性等一系列障礙需要破除。傳統(tǒng)文論要發(fā)揮對文化藝術的建設性作用,應當走出古代文論的既有分工,走進文學研究、文論建構、文藝批評各個領域,以視閾融合帶來古今思想碰撞。面對西方文論資源,要辯證吸收其有益成分,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鮮明意識形態(tài)屬性,體現(xiàn)不同世界觀和價值觀,不能用西方研究范式生硬闡釋中國問題,大量堆砌概念,將簡單問題復雜化。
中國文藝理論界不缺乏思想及思想的能力,需要自覺將思想成果高度凝練并加以命名、加以概念化。這種命名不是想當然,而是一種科學準確的提煉。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標識性概念背后必然有堅實實踐根基和長期理論積淀,也必然深植于新時代、新思考、新表述、新范式。某個概念、某種學說在醞釀期和創(chuàng)始期可能有各種瑕疵甚至受到爭議,這并不可怕,理論并非生來完美,一種理論要想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需要在對話和爭鳴氛圍中不斷修正、補充、發(fā)展以臻于完善。
總結文藝實踐,對創(chuàng)作發(fā)揮前瞻引領作用
文藝理論應該關注和導航新時代文藝創(chuàng)作實踐。理論歸根結底是實踐的產(chǎn)物,文藝理論工作者的研究對象包括但不限于中外文論,更不能自限于書齋、固化為凌虛高蹈的知識形態(tài),它必須及物。理論要想徹底,它也必須及人。這里的及物、及人如何體現(xiàn)?還是要努力打通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的通道,從大力反映和深刻觀照現(xiàn)實入手,積極觸碰和感知新時代活生生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文藝思潮和現(xiàn)象、作家作品個案、典型人物形象等。當下一些文藝理論工作者可能存有一種微妙心態(tài),即文藝理論研究無需過于關注瞬息萬變的文藝實踐,或者也可能因為專業(yè)領域、知識結構、話語方式的差異,一些文藝理論工作者有意無意與當代文藝實踐相隔膜,以期捍衛(wèi)理論抽象性和純粹性。事實上,文藝理論只有勇于放棄封閉和空轉姿態(tài),關注和梳理文藝創(chuàng)作實踐基本狀況,摸清并緊盯焦點問題,切實回應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談得上對自身的超越、揚棄、發(fā)展、創(chuàng)造,才能實現(xiàn)對“照著講”的突破,才能將“接著講”做深做實。
文藝理論還應該以敏銳嗅覺大膽走在時代前面、走在創(chuàng)作前面,富有前瞻性地去領跑文藝實踐,而不是一味跟跑。當下,網(wǎng)絡文學、非虛構文學、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融媒體文藝等已經(jīng)全面開花或蓄勢待發(fā),但相關理論儲備明顯不足,創(chuàng)作新變與理論不足形成鮮明對比。文藝理論工作者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以強烈緊迫感和使命感對各種新的文藝現(xiàn)象、文藝類型進行跟蹤、闡釋、研判和引領,這是對文藝理論建設的挑戰(zhàn),也是文藝理論能否發(fā)揮導航儀功能新的試金石。
介入批評過程,提升批評解釋力和公信力
文藝理論應該引領和矯正文藝批評實踐。在文藝理論與文藝創(chuàng)作之間,文藝批評恰好扮演一種中介性角色。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文藝批評工作予以強調(diào),為文藝理論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文藝理論不僅要引領創(chuàng)作,也要引領批評。理論對批評的領航,可以有效矯正文藝批評界的某些弊病。當前文藝批評生態(tài)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批評雖力求客觀,卻因為理論視野狹窄、理論功底不夠而存在重情感輕邏輯、重印象輕學理的問題。基于這些問題,文藝理論家介入文藝批評很有必要,文藝批評也是特別能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現(xiàn)實品格和戰(zhàn)斗精神的重要領域。從古至今,理論家介入文藝批評有很多成功案例和經(jīng)驗,馬克思、恩格斯等無不如此,有深厚理論功底作為支撐的批評文章往往要言不煩、切中肯綮。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呼喚文藝理論工作者以理論思維詮釋文化藝術問題,以理論及物、及人,找到理論與現(xiàn)實的通關之道。這里要申明的是,文藝理論的原典研究是根基,原典研究與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文藝批評不但不排斥,反而能相互補益,理論的闡釋、分析、應用與理論自身建構同等重要。反過來說,專事文藝批評的批評家在保持獨立批評品格的前提下,應該多和理論家互動,從理論家那里汲取思想資源,提升理論素養(yǎng)。文藝批評需要思想穿透力和敏銳洞見,這些從何而來?就應從理論習得中來。理論與批評有機融合,對提升理論的現(xiàn)實干預力和闡釋力,對提升批評的學理品格和公信力都大有裨益。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放眼新時代,放眼黨和國家全局,放眼整個世界,以更廣闊的視閾對文藝理論功能和價值進行判定。文藝理論不是關起門來自說自話的玄學,而是引導文藝健康發(fā)展、關乎文藝持續(xù)繁榮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必須從“培根鑄魂”的高度,從化育人心的高度,從牢固樹立“四個自信”的高度,從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與增強國際話語權、發(fā)言權的高度,從基于價值共識的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認識和踐行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的功能和使命。新時代文藝理論工作任務重大,使命艱巨,也必將大有可為。廣大文藝理論工作者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時刻保持與理論經(jīng)典對話、與時代精神對話、與創(chuàng)作實踐對話的治學姿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有力促進新時代文藝理論和文藝創(chuàng)作從高原走向高峰。
(作者單位: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社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