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感受“接地氣”的巴比松
來源:人民日報 | 崔士鑫  2019年03月17日08:11

圖為米勒當年租用的住所,原是農(nóng)民的谷倉。 崔士鑫攝

巴比松是巴黎南郊一個森林邊緣的小村落,距巴黎城區(qū)有50多公里。一條狹窄的主街,寂寂無人,冬雨飄落更顯荒涼。愛麗卡·蓋奇的畫室在巴比松村中間一個丁字路口拐角處。櫥窗里是她在野外寫生的照片,不過照片上的背影,遠比現(xiàn)實中的她年輕。

在她擺滿成品、半成品畫作的畫室里,身著沾滿油彩大圍裙的愛麗卡翻出一個小冊子,上面記載她來到巴比松的時間?!拔冶缺R梭和米勒呆在巴比松的時間還長!”愛麗卡曾在喧囂繁華的巴黎從事繪畫生涯25年,然而最近的30年她卻成了巴比松為數(shù)不多的常住村民,按她的話說,或許她將終老于此。

這個小村落緣何有如此魅力?

100多年以前,一批在西方美術史上赫赫有名的畫家,曾聚集在這個當時只有一家旅店的林邊小村,直接面向大自然作畫,開創(chuàng)了被譽為“印象派先驅”的巴比松畫派。那是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工業(yè)革命帶來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也造成了貧富分化、社會與環(huán)境的污濁。同時,僵化的學院派繪畫傳統(tǒng)也讓一些渴望創(chuàng)新的畫家感到壓抑和不滿。一些畫家來到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用寫實手法描繪自然和農(nóng)村生活。更有不少人定居下來,漸漸形成以盧梭、米勒等為代表的巴比松畫派。

這一畫派的畫家各擅其長。比如盧梭愛畫富有“精神氣質”的橡樹,杜比尼善畫水上光影,特羅揚擅長畫鄉(xiāng)村土地上的牛羊群,柯羅偏愛畫朦朧的叢林霧氣,而被稱為“農(nóng)民畫家”的米勒,最樂于描繪農(nóng)村的樸素風情,比如著名的《拾穗者》與《晚鐘》等。但他們都有共同的創(chuàng)作理念即“回歸自然”“面向自然,對景寫生”,并注入自身的觀察與情感。

盧梭是第一個到巴比松寫生創(chuàng)作的畫家,1848年后他長住巴比松直到1867年去世。米勒在巴比松親自下田勞作,他說:“我生來是一個農(nóng)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個農(nóng)民,我要描繪我所感受到的東西?!庇捎谌硇娜谌氪笞匀?,這些扎根泥土的畫家摒棄了模仿精致的荷蘭風景畫畫風,不再拘泥于歷史宗教題材畫作中所想象的模式化風景,而是到自然中寫生,再回到畫室創(chuàng)作。在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中,他們敏銳把握同一景致在不同光線與空氣中的微妙差異,從而為印象派的問世開辟了道路。

創(chuàng)作的背后,是他們對大自然和農(nóng)村生活的真摯熱愛。從愛麗卡的畫室向前不遠,便是盧梭曾租用的農(nóng)舍,如今是他的繪畫博物館。但如果不看指示牌或經(jīng)人指點,很可能會把它當作一間普通民居而錯過。而盧梭就在這里生活了整整20個春秋。

再向前去,米勒租住的灰白墻屋舍更顯簡陋,那原是農(nóng)民的谷倉。米勒出生于諾曼底的農(nóng)民家庭,到巴黎學畫時窮困潦倒,曾因生計而為接生婆畫招牌畫,為迎合資產(chǎn)者感官刺激畫裸女畫。直到他攜全家在巴比松定居,才喚回了他對藝術本身的熱愛與追求。他筆下的鄉(xiāng)村,真實而又令人感動。他的名作《拾穗者》中三位在田間辛勤勞作甚至看不到正面的婦女,讓羅曼·羅蘭有了這樣的評價:“米勒畫中的三位農(nóng)婦,是法國的三女神?!彼渤蔀榉▏L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他的另外一幅作品《晚鐘》,一對正在田間勞動的夫婦,在夕陽晚鐘聲里,放下手中農(nóng)活虔誠祈禱。這幅畫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法國館展出,令無數(shù)觀眾為之動容。

沿米勒故居門前的道路向前,就是大片的森林。在畫家們經(jīng)常野外寫生的地方,山石上有一處盧梭與米勒的浮雕,似乎已成為森林的一部分。1853年,盧梭等居住在巴比松的藝術家們,向政府申請保護楓丹白露的原始資源,繼而形成了保護大自然的社會風尚。后世許多畫家如法國印象畫派的莫奈、西斯萊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畫家,都曾到巴比松寫生、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帶動了世界性的環(huán)境保護運動。因為巴比松畫派所描畫的,并不僅僅是一地一時的風景之美,而是工業(yè)社會中整個人類社會的自然戀歌與靈魂深處的鄉(xiāng)愁。這也是巴比松這一偏僻的林邊小村,能吸引許多像愛麗卡這樣有還鄉(xiāng)之夢的都市人,愿意終老于此的重要緣由。

愛麗卡曾經(jīng)來過中國,游過長城和三峽。她說最喜歡北京的胡同,雖然在城市之中,卻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她對今天的巴比松也有一些遺憾,因為許多人來到這里,只是把這里當作一個景點,或者是臨時的創(chuàng)作地,真正住在村里的畫家越來越少了。所以她住在這里,還有一點“堅守”的意味。愛麗卡買下的這處住所,有著200多年歷史,曾有許多藝術家、作家和詩人會集于此,比如著有《狄德羅傳》的法國作家、藝術評論家、記者安德烈·比利。

盡管房屋很古老,天氣很寒冷,但已年近八十的愛麗卡筆下的畫作,依然那么陽光明媚,充滿童趣。那都是她在巴比松外出寫生的畫作,她能一一說清出處,每一幅仿佛都是扎根于這片底蘊深厚的泥土中,盛開的富有生命力的藝術花朵。

制圖: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