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顏真卿的“封神”之路
來源: 北京晚報 | 孫曉飛  2019年03月14日09:05

前段時間,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廣受贊譽的《祭侄季明文稿》在日本展出,在網(wǎng)上引起軒然大波,其影響遠遠超出了書法展的范圍。

其實就專業(yè)領(lǐng)域而言,日本在中國文物的研究和保護方面一直卓有成效。最近,有研究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專家表示,“他們(日本人)很細致扎實,每件作品都研究得非常透徹。他們的裝裱、保護技術(shù)都不比我們差。”

通過網(wǎng)絡查閱日本方面的報道也能發(fā)現(xiàn),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這次展出,把顏真卿的地位抬到了新的高度:此次展覽被冠之以《書圣之后——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特展還有一個副標題“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不同歷史階段,人們對于顏真卿書法藝術(shù)的評價,褒貶不一,特別是在顏真卿生活的唐代,他并未受到后世如此之高的評價,只是在北宋,因為特殊的社會思潮,顏真卿的藝術(shù)才逐漸被人們所推崇。

通過顏真卿的“封神”之路,也能看到古代社會思潮的流變。

顏真卿與王羲之一脈相承

元代著名書法家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自此,王羲之的《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又稱《祭侄文稿》)為“天下第二行書”的評斷幾成公論。

日本此次展覽冠之以《書圣之后——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為了制造文化熱點,曾在中國留學的策展人富田淳為這個特展增加了一個副標題“超越王羲之的名筆”。這次展覽不但搜羅了多幅顏真卿真跡,還有多幅唐代及其之前珍稀名帖展出。查閱東京國立博物館官網(wǎng)可知,此次展出,王羲之名下的名帖有4件,而據(jù)信是顏真卿真跡的作品,共有27件,除兩件(包括此件《祭侄季明文稿》)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件來自于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其他24件,均來自于日本各公立或私人收藏。

本次展出,還有據(jù)信是智永親筆的《真草千字文》兩帖,據(jù)信是虞世南親筆的《孔子廟堂碑》3帖,據(jù)信是歐陽詢親筆的作品3幅,據(jù)信是褚遂良親筆的作品5幅。

另外,孫過庭、張旭、懷素、柳公權(quán)、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傅山等人的書法作品,也都齊齊出現(xiàn)??梢哉f,此次書法作品展,稱得上是一部小型的中國書法史。

這也能看出日本方面的思路:把目光聚焦唐代書壇,探究顏真卿“取代”王羲之的時代背景,研討顏真卿書法的巨大成就,分析唐代書法及顏體書法對后世的影響。

顏真卿“超越”王羲之,只是日本的一個學術(shù)探討,事實上,顏真卿一向所學,仍是王羲之。所不同的是,王羲之擅用側(cè)鋒,而顏真卿則慣用中鋒。

很多人并不知道,顏真卿與王羲之之間,有著明確的師承淵源:顏真卿以王羲之為中心,建立了一條脈絡可循的草書傳承譜系。

這條傳承譜系最早始自漢代,代表人物是杜度、崔瑗,然后傳到張芝這里。接著,就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使中國書法之美成為典雅文化的王羲之和王獻之?!棒双I”兩位大師之后,便是王氏家族的若干傳人。

如今可以將這條傳承譜系作簡略的梳理:王羲之把書法精髓傳給了自己的后代包括王獻之,此后,書寫的秘密開始從家族內(nèi)部向外部世界傳遞,到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他把這個秘密首次傳給了家族外部的年輕書家虞世南,虞世南又把秘法傳給了自己的外甥和書法家陸彥遠,陸彥遠則把秘密傾囊傳給自己的外甥張旭。

顏真卿不是張旭的外甥,也不是其他親族。但張旭的好友賀知章與顏真卿的父親顏惟貞、舅舅殷踐猷均屬好友,因此,張旭得以把自己的絕學傳遞給顏真卿。顏真卿直接與自己的師承相勾連,“虞(虞世南)陸(陸彥遠)相承,口訣手授”,到乃師張旭,則是“恣性顛逸,超絕古今”。

從張旭、顏真卿開始,書寫的秘密,跨越了“親”的血緣內(nèi)層,開始向“友”的血緣外層,進行社會傳遞。從如上的梳理,不難看出,顏真卿與王羲之,其實是血脈相連。后世通常把顏真卿目為“楷書四大家”之一,但顏真卿自己,似乎更愿意把自己稱之為草書傳人。

當時,人們對于王羲之的書法評價極高。梁武帝這樣評價:“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倍铺趯ν豸酥某缟?,更是完全排他性的。據(jù)說,唐太宗在遺詔中提到,他死后要將《蘭亭序》放在腦袋底下,他要永遠擁有這件寶物。

在顏真卿自己看來,他的書法是王羲之書法傳統(tǒng)的延續(xù),學習與致敬是永遠的追求,并不存在“主動的超越”。

顏真卿在唐代聲名不顯

日本東京此次展出,冠之以“超越王羲之的名筆”,也絕不是故作姿態(tài),制造噱頭。在后世,顏真卿的確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今人大多知道楷書大師唐代占有三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有意思的是,如果回到唐代,書法家并不完全認同這個榜單。

有唐一代,歐陽詢都名聲彰顯。

唐代政治家、書評家李嗣真在《書后品》中,為上至李斯,下至初唐的書法家做了一個排行榜,榜單分十個等級,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被評為第四等(上下品),而智永,僅被排為第六等(中中品)。需要指出的是,李嗣真去世的時候,顏真卿還未出生,因此,《書后品》不可能對顏真卿做出分類。

唐初是歐陽詢的天下,而中晚唐以后,又是柳公權(quán)的天下。

柳公權(quán)整整比顏真卿小了69歲,《舊唐書·柳公權(quán)傳》記載,“當時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權(quán)手筆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貝,曰此購柳書?!币馑际钦f,公卿大臣家倘有長者逝去,如果不請柳公權(quán)來寫碑銘,就會被人視為“不孝”。而外國人來大唐做生意,會事先留出一筆錢,專門用來購買柳公權(quán)的書法作品。而顏真卿的書法成就,終唐一代,鮮有提及。

《舊唐書》在談到顏真卿時,吝嗇地給了三個字:尤工書。

到了《新唐書》,則說顏真卿“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需要注意的是,《新唐書》的作者是歐陽修,而歐陽修是負責把顏真卿“捧上神壇”的主要人物之一,因此,他在《新唐書》中對顏真卿的評價,似乎難以客觀公允。

即便是到了宋代,仍然有人對顏真卿評價不高。晚于歐陽修的宋人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記載:“江南李后主善書,嘗與近臣語書。有言顏魯公端勁有法者,后主鄙之曰:真卿書有楷法,而無佳處,正如扠手并腳田舍漢耳?!睂㈩佌媲涞目瑫茸鞣N莊稼的老漢,可知評價一般。

而明代的狀元楊慎(號升庵)在《墨池瑣錄》一書中,也慨然寫道:“書法之壞,自顏真卿始。自顏而下,終晚唐無晉韻矣。至五代,李后主始知病之?!?/p>

楊慎還透露了米芾對顏真卿書法的評價:“至宋米元章評之曰:顏書筆頭如蒸餅大,丑惡可厭。又曰:顏行書可觀,真便入俗品。”而楊慎自己也認同米芾的這一評價,說“米之言雖近風,不為無理。”

爭論王羲之行書第一還是顏真卿行書第一,并無意義,時代不同、觀賞者不同、對書法之美的理解不同,則對兩人的評價,也會截然不同。但顏真卿后來的評價為何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用現(xiàn)在的理論來分析,這涉及一個名詞:文化政治。

解釋“文化政治”是個很復雜的事情,但舉個例子來說明,就很簡單。南宋理學家朱熹少年時學書,曾以曹操的書法為楷模,在《題曹操帖》中,他這樣寫道:“余少時喜學此表,時劉共父方學顏書鹿脯帖,余以字畫古今誚之,共父謂予:‘我所學者唐之忠臣,公所學者漢之篡賊耳。’時余嘿然無以應?!币馑际钦f,朱熹一開始學曹操的字,他的同學劉共父學顏真卿的字,朱熹認為學顏真卿的字不夠古雅,但劉共父卻說:我之所學是唐代的忠臣,你之所學是漢代的篡賊。

朱熹聽了這番話,也只能用一句“流行語”回答:我竟無言以對(“嘿然無以應”)。

顏真卿書法在北宋成為顯學

探討顏真卿的“封神”之路,離不開唐代中期開始的“古文運動”。韓愈繼李華、梁肅之后,再度推動“古文運動”,首先對王羲之提出非難,他在《石鼓歌》中,首次打破數(shù)百年來朝野上下對王羲之的崇拜,代之以猛烈的批評:“羲之俗書趁姿媚,數(shù)紙尚可博白鵝(王羲之俗氣的書法炫耀媚人的姿態(tài),書寫幾張紙尚且可以換到一群白鵝)。”

但誰來取代王羲之?韓愈只破不立,并沒有提出明確的人選。到了北宋,歐陽修的“朋友圈”開始推崇顏真卿。

北宋初,書壇上形成一股追隨名人的風氣。當時,韓琦與范仲淹一起推行“慶歷新政”,雖然不久即告失敗,但在政壇擁有廣泛的影響力。黃庭堅說“韓琦好顏書,士子皆學顏”。

顏真卿的書法,一時成為顯學。

而韓琦的政治伙伴范仲淹深知韓琦心意,創(chuàng)造性地把柳公權(quán)與顏真卿捆綁在一起,提出了一個書學新名詞“顏精骨柳”。到了南宋,陸游進一步把這個名詞規(guī)范成“顏筋柳骨”,從此成為評價楷書優(yōu)劣的標準,向來在書壇聲名不彰的顏真卿一下子與唐代大師柳公權(quán)齊名。

歐陽修的門生、文壇領(lǐng)袖蘇軾說:“詩至于杜子美(甫),文至于韓退之(愈),書至于顏魯公(真卿),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p>

經(jīng)過幾代政治家以及文人的推崇,顏真卿到蘇軾這里被封了神,變成了與杜甫、韓愈、吳道子齊名的“唐代四杰”,代表了唐代在書藝方面的最高成就,顏真卿的影響力也把歐陽詢、柳公權(quán)完全甩在了后面。

顏真卿走上神壇,并不是偶然的,這還是與前面提到的“文化政治”有關(guān)。在古代,宗室、外戚、貴族、軍閥、世家,一直是皇權(quán)力量的主要競爭者,到了宋代,儒家知識分子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開始與皇權(quán)展開競爭,他們不但要求皇權(quán)置于儒家道統(tǒng)即“天理”之下,同時要求皇帝與皇族都要接受儒家知識體系與道德體系的約束,成為與普通知識分子一樣的“學者”。

在審美上,儒家知識分子們也理所當然地向皇家提出挑戰(zhàn),對從南朝到唐代直至宋初,皇家奉為金科玉律的“二王”典雅書風,予以污名化,重新制造自己的審美標準。而顏真卿書法的莊重厚樸,與宋初儒家知識分子“尚古”的價值觀相匹配,因此,顏真卿的書法風格恰好入了韓琦、范仲淹、歐陽修們的法眼,在書壇新的造神運動中,顏真卿得以橫空出世。

當然,這只是顏真卿走上神壇的其中一個原因。還有另一重深刻的背景。顏真卿是唐中期古文運動倡導集團的中堅力量。他的好友圈包括蕭穎士、李華等一時名士。蕭、李二人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qū),反對浮夸學風、駢儷文風。他們影響了韓愈的叔叔韓云卿和兄長韓會。李華是唐古文運動承前啟后的一位重要人物梁肅的老師,正是他的學生梁肅,擢拔了韓愈、李觀、李翱等多位古文運動干將。

而顏真卿自己,也積極踐行“倡古”,比如,現(xiàn)存顏真卿的11篇表,除了一篇用駢體外,其余全部使用散體(古文運動提倡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顏真卿寫的33篇碑志,也僅有一篇屬于駢體,余皆為散體,改變了六朝以來碑志皆用駢體的舊習。

此外,顏真卿的家世,也可上承儒家先賢,孔子有多名顏姓弟子,據(jù)說其中之一就是顏真卿的遠祖。他的五世祖是北齊著名學者顏之推,著有盛行于世的《顏氏家訓》,對于北宋儒家學者構(gòu)建地方性政治和文化權(quán)力,深有啟發(fā)。因此,韓琦、范仲淹、歐陽修們選擇顏真卿,遠比選擇歐陽詢、柳公權(quán)更有“政治意義”。

當然,顏真卿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也是北宋儒家爭相標榜的原因。經(jīng)歷了五代之亂,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國家更替,而不再以“忠義”為尚,五代時期的“奇人”馮道,先后歷經(jīng)五朝之相,成為美談。

宋代皇帝崇文抑武,而“文”對于政權(quán)的維護,表面上顯得非常羸弱,難以奏效,因此,宋初的儒家知識分子們?yōu)榱司S持這樣的局面,不得不發(fā)揮“文化政治”的作用,他們與皇權(quán)既對抗又合作,希望依靠對國家和君主強有力的意志凝聚,來實現(xiàn)武力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因此,歐陽修評價顏真卿書法時,使用了“性格論”的方法,即好人品才有好書品,“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zhèn)ァ薄?/p>

顏真卿一門忠烈,又以身殉國,其方直書風,便成為忠烈之性的外在表征。

那么,在這種背景下,對于顏真卿的書法,比如《祭侄季明文稿》,還能從藝術(shù)的角度來評價嗎?

答案是肯定的。元代的張晏在此帖上的題跋說:“以為告(告身)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于此也?!贝笠馐钦f,顏真卿的楷書(“告”指其楷書經(jīng)典之作《自書告身帖》)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草書(《祭侄文稿》是其典范),原因大概是因為草書“心手兩忘”。

此為至論。

顏真卿憑借著自己在藝術(shù)以及性格上的獨特性,在他死后數(shù)百年,得到了極大的推崇。這既有藝術(shù)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原因。誠如美國學者倪雅梅在《中正之筆: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一書的結(jié)尾說:“顏真卿殉難時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無可挑剔的正直,使得關(guān)于他的一切都變得無比高尚,因此,宋代文人之所以仿效他的書法風格,正是為了從這位英雄般的藝術(shù)家那里,借取‘文’與‘忠’的劍和盾牌,為己所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