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田漢在細管胡同9號
來源:北京晚報 | 方繼孝  2019年01月30日08:59

從地鐵5號線北新橋站出來,順著東四北大街向南走,第一條胡同是香餌胡同,明朝屬教忠坊,時稱香胡同。清初續(xù)順公沈志祥的府邸在此。啟功的外曾祖、乾隆的五子崇綱做過駐藏幫辦大臣,由西藏回來后住在香餌胡同。香餌胡同87號是當年慈禧弟弟的故居。

過了香餌胡同,再往南走,就是細管胡同了。與香餌胡同一樣,細管胡同在明朝也屬教忠坊,而坊名的由來,和文天祥的事跡有關。明景泰年間,朝廷賜文天祥謚忠烈,后將此地定名教忠坊,以此訓導后學“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明代同屬于教忠坊的還有土兒胡同和府學胡同,不過土兒胡同已經(jīng)拆遷,并改建成樓房小區(qū)。府學胡同則因順天府學設在胡同內而得名。

在東城區(qū),還有一條小細管胡同,位于張自忠路南側,呈南北走向,中間多曲折。清光緒年間,小細管胡同稱為戲館胡同,此胡同狹窄多彎,其形狀似細管,民國時遂稱小細管胡同。其與細管胡同并非同一處。

很多人聽說過細管胡同,大概是源于那座位于細管胡同13號的市重點中學——北京市第五中學。不過,細管胡同居住過一位名人,那就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田漢。五中往東有兩座宅院,一座是細管胡同11號,另一座是細管胡同9號,而田漢的故居就是細管胡同9號。他在這座兩進制的小院里居住了15年,相繼創(chuàng)作了話劇《關漢卿》、《文成公主》和京劇《謝瑤環(huán)》,改編了京劇《白蛇傳》、《西廂記》等,其中《關漢卿》成為不朽名作。

細管胡同曾稱油罐胡同

迎著冬日的殘陽,筆者前去細管胡同探訪田漢故居。細管胡同自東向西溝通東四北大街與北剪子巷,長約400米。胡同南側有三條支巷通“白米倉胡同”,北側與“大興胡同”相通。在細管胡同的東端,也就是通往東四北大街的出口處,有一半開的柵欄門,并有保安在值守。

聽胡同里老住戶說,細管胡同在明朝時曾被稱為水塘胡同。當時胡同東北邊寶泉局(負責鑄錢的地方)里有個水塘,所以就叫水塘胡同。到了清朝,這里屬于鑲黃旗地界兒,胡同名字發(fā)生了音轉,叫成了水塔胡同。再后來,那塊水塘沒了,在水塔胡同的東邊、水塘的南邊,形成了一條口小、肚兒大的胡同,好像個油罐,因此得名為油罐胡同(明《順天府志》有記載)。到了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水塔胡同又發(fā)生了音轉,稱作水獺胡同;油罐胡同也發(fā)生音轉,成了細管胡同。不過,那時水獺胡同和細管胡同是兩條胡同,并不相通。后來,兩條胡同連上了,又統(tǒng)稱為細管胡同。1947時,這條胡同的西段還稱為水獺胡同,東段稱為細管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元善里、水獺胡同并入?,F(xiàn)細管胡同屬東城區(qū)交道口街道辦事處管轄,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東四北大街進入細管胡同,在胡同的北側是一家快捷連鎖酒店,酒店的西側,就是細管胡同9號。小院夾在五中教學大樓與連鎖酒店之間,歷史與現(xiàn)實相輝映,讓人別有一番感受。

細管胡同9號院

9號院為一兩進四合院,坐北朝南,金柱大門一間,硬山頂合瓦清水脊,門內原有一影壁,現(xiàn)僅存帽頭部分。一進院倒座房四間,東廂房兩間,西廂房已改建,北房五間,中間一間為過廳。二進院北房三間帶前廊,東西耳房各一間,東配房各三間,該院建筑皆為硬山頂合瓦過壟脊屋面。現(xiàn)在院內主要建筑基本保持原狀,只有田漢住過的北房前廊被改建。目前,田漢故居并不對外開放,大門上貼著禁止任何非院內人員進院參觀的告示。

此院在上世紀20年代由遲氏兄弟所建,1949年售予法院。1953年,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根據(jù)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為田漢購得此宅。當時田漢與夫人安娥一家住在里院,秘書住在外院。后來,田漢又將母親易克勤從湖南接來同住。

田漢在后院搭有葡萄架

田漢本名壽昌,1898年3月12日(農歷二月二十日)生于湖南長沙縣田家椴一個叫茅坪的小山村。他改名“漢”是在1911年下半年,當時孫中山號召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他決定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漢”。改名“田漢”,還有一層深意。他一向以出身農家而自豪,對農村生活充滿著熱愛,對舊中國農民的疾苦有著深切的感受。他說過:“我出身貧農家庭,插秧、打稻、車水、放牛、推車子,我都搞過……非但我的名字叫田漢,并且我從小生活在田家塅。我的祖父是農夫,一直到我的父親時代,才有農人的革命,中國社會近代化,農民漸漸到都市去了,我們兄弟便是從田園生活到都市中來的?!?/p>

據(jù)田漢之子田申回憶,因田漢出身農家,他和母親易克勤都喜歡做一些農活。搬進細管胡同9號后,田漢在后院書房前面,搭了一個葡萄架。夏天濃蔭蔽日,秋天果實累累。他還種了一棵棗樹,從幼苗一直長得老成挺拔。易克勤雖已九旬,但每年還在葡萄架邊栽種絲瓜,沿著架子四周纏繞而上,結了不少絲瓜。逢休息日,田漢陪老母摘下絲瓜嘗鮮,樂趣無窮。院子雖然不大,但農家氣息濃郁。老母親喜歡搬一個小板凳,坐在庭院陰涼處,做些零碎活,田漢有時也會陪伴在老母親身邊拉拉家常。中外文藝界的朋友來到田漢家做客,都非常欣賞庭院的田園風光。

田漢的藏書很多。據(jù)田申回憶:“書柜從書房一直通到客廳,父親的書房里有很多書,差不多十萬冊,種類很多。書房里還有許多珍貴的照片、信件、創(chuàng)作手稿和字畫。其中有毛主席、周總理寫給父親的親筆信,徐悲鴻、梅蘭芳繪贈的《奔馬》、《梅花》等畫作。”

易克勤逝世于1972年,正好滿百歲。這位女性是令人尊敬的,她被稱為“現(xiàn)代孟母”。在她35歲時,丈夫田禹卿去世,她發(fā)誓:一不嫁人,二不當女傭,三不要飯,要憑自己雙手養(yǎng)活三個孩子。易克勤還決定不管多苦多累,也要讓孩子上學受教育。為了孩子們有個好的成長環(huán)境,易克勤幾次搬家。三個孩子也比較爭氣,田漢不光文化上有長進,8歲就能寫對聯(lián),而且思想境界上也有了很大提高,懂得了“我做人處世要有氣節(jié)”。田漢的家鄉(xiāng)長沙縣是湘戲、影子戲盛行的地方。田漢從五六歲時起,就經(jīng)常去看廟臺戲。在這種四處可學的氣氛和四處愛學的精神下,田漢初步掌握了戲曲藝術的形式,懂得了一些舞臺處理方式。而此時傳統(tǒng)的折子戲《三娘教子》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于是他根據(jù)這部戲改寫成他的處女作《新教子》。劇本發(fā)表在當時的《長沙日報》上,而田漢這年只有13歲。就這樣,田漢開始了他的藝術人生……

從1953年入住細管胡同9號,到1968年12月10日不幸去世,田漢在這個小院生活了15年。如今,有著“現(xiàn)代關漢卿”美譽的田漢雖然早已離去,但是他在9號院栽下的棗樹卻還會結出脆甜的紅棗;他在這個院落創(chuàng)作的話劇《關漢卿》、京劇《謝瑤環(huán)》等眾多不朽名劇,就像那棵棗樹結下的一枚枚甜美的果實,讓人回味無窮。

田漢是1949年1月31日清早,跟著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古城的。同年6月,田漢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并成為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的第六小組組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田漢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1949年12月,田漢被任命為中央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稍后又兼任北京戲曲實驗學校校長。1951年文化部進行調整,田漢任藝術事業(yè)管理局局長。1953年,田漢當選為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

也正是在這一年,田漢搬入細管胡同9號院,當時他已經(jīng)55歲。

在這個小院里,田漢要從事繁忙的行政工作,但他并未忘記自己的老本行。他在這個小院里創(chuàng)作了五部戲曲、三部話劇,包括《白蛇傳》、《金鎖記》、《西廂記》、《謝瑤環(huán)》、《對花槍》、《關漢卿》等。除上述這些作品,他還修訂了1934年由他編劇、聶耳作曲的歌劇《揚子江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