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在文學翻譯之路上不斷前行 ——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五屆高級研討班結業(yè)典禮上的發(fā)言
來源:文藝報 |   2019年01月07日09:29

走向世界的翻譯文學

□涂慧琴

三個半月的翻譯家班培訓學習結束了,我和同學們一樣對魯院依依不舍。但回憶起這段美好的時光,我們對它的不舍之情遠遠不及我們從中收獲的喜悅之情。

對我來說,一個極為重要的收獲是,通過參加青創(chuàng)會、各種文學交流活動、講座活動和社會實踐,我更加深刻認識到我國文學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方針政策,更加堅定了我的文學翻譯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中國立場,更加珍惜和感恩現(xiàn)有的安寧和平的生活。我們參加了青創(chuàng)會,認真聆聽學習了鐵凝主席的開幕致辭、錢小芊書記題為《塑造時代新人 攀登文學高峰》的報告;我們分組學習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參加了周熙明“堅定文化自信,打開文化視野”、陳晉“社會主義文藝觀:從毛澤東到習近平”、閻晶明“文學新趨勢及世界性的可能”和陳曙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課堂學習和討論活動;我們還參加了延安革命圣地和狼牙山革命實踐教育活動?;赝麣v史,我真切感受到我們現(xiàn)世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我們定當珍惜。通過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我感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一帶一路”政策下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問題,高度重視我國文學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面對當下,作為魯院第一屆翻譯家班的一員,我定當和老師們和同學們一起,共同傳承魯院光輝的歷史傳統(tǒng),共同承擔起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歷史使命,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超越。

其次,我們收獲了與文學翻譯相關的知識。回顧這三個多月我們聆聽的各種講座,我認為它們不僅拓寬了我的知識視野,也促進了我對文學翻譯的進一步認識。第一,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教授們給我們帶來的有別于文學翻譯的講座,有助于拓寬我的知識視野和知識結構。如吳國盛“百年科技的歷史回顧與哲學反思”中講到的20世界理論科學模型和波粒二象性、定域性等科學概念術語及其哲學反思,葉舒憲“中國文化的原型——文學人類學學派:新時代的新學科”提到的人類學研究理論和方法,戴錦華以“未來”和“人(人類)”為關鍵詞講解的“碎裂的坐標:激變的世界與人”,阮宗澤教授“中美貿易摩擦及前景”,李祥霆教授集彈、誦、講、評教學方法于一體的“古琴藝術概說”,何光滬教授“信仰與文明的現(xiàn)代化”和王曉鷹“碰撞、交匯、融合——中國意象與跨文化戲劇”以《理查三世》《高加索灰闌記》和《趙氏孤兒》為例說明“跨文化戲劇”的真正意義不在于“跨”,而在于“合”,合于“有機的整體”,合于“內涵的表達”。表面上來看,上述講座內容與文學翻譯無關,實際上,它們與文學翻譯有重要的關聯(lián),或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們與文學翻譯存在共通性和共同性。對于我個人來說,這些講座給我原有的、有限的和固化的知識結構送來了思想啟迪之光,為我架起了一座不同知識領域之間互通互鑒之橋。第二,一些關于文學的講座彌補了我原本殘缺的文學知識。如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四十年”和吳義勤“如何評價中國當代文學”使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和了解中國當代文學,王彬“敘述者的建構與解構”教會了我辨析“敘述”與“敘事”,施戰(zhàn)軍“閱讀與選擇”闡明了文本閱讀的重要性。第三,當前國內外優(yōu)秀作家和不同語種翻譯家們的講座使我對文學翻譯活動、本質和技巧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而具體的認識。如吉狄馬加“當下的文學翻譯與全球化語境下的國際文學交流”、西川“作為世界詩歌一部分的中國當代詩歌”、周思“文化對軸——澳大利亞與中國當代文學的交流”、李洱“致敬翻譯家”、陸建德“略談翻譯家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貢獻”、劉文飛“《復活》之重譯”、趙振江“詩歌翻譯是二度創(chuàng)作”、董強“試論翻譯工作的‘深度學習’——關于翻譯倫理的幾點想法”、高興“面對無限,我只能謙卑——談談文學翻譯”、許金龍“文學翻譯漫談”、余中先“文學翻譯的三問題——查字典、注釋與修改”和郭英劍“文學翻譯之我見”等講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作家和文學翻譯家結合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或文學翻譯經(jīng)驗,深入探討了文學翻譯相關的問題。這些講座映照了作家和翻譯家們文學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態(tài)度,凝聚了他們文學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思想,于我既產(chǎn)生了共鳴,也引發(fā)了深度思考。

魯三十五讓我收獲了濃濃的情誼。魯院將我們從祖國不同的地方召集在一起,讓我們有機會共同生活、共同學習,一起探討文學翻譯和人生等諸多問題。在這樣的生活和學習中,我們培養(yǎng)了很好的師生感情、同學情誼,摩擦出了無數(shù)個文學翻譯的思想火花。魯院記載了我們的歡聲笑語,也見證了我們因翻譯觀點同或不同而進行的長時間的討論或爭執(zhí)。我想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不僅留給了我們美好的回憶,也給我們將來的翻譯工作帶來了無限的動力。

魯院三個多月的學習,絕不是轉瞬即逝的快感,而是一個永遠的符號和文學標桿,它必將是我未來歲月的支柱和食糧。我們共同熱愛的文學翻譯是一道美麗的彩虹,面對這道彩虹,我只能謙卑,只能無限接近,在前行的路上不斷超越自己。

 

一次彌足珍貴的求學之旅

□周硯舒

我來自內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主要從事日本文學翻譯和研究。從小學到博士,在我長達20多年的求學生涯中,此次魯三十五翻譯家班的學習可以說最自主、最專業(yè)、最豐富,也最快樂。因為我們是第一屆翻譯家班,所以魯院的老師們在我們的課程安排上頗費心思。課程中既有老一輩翻譯家真誠的分享,也有其他領域專家們的啟發(fā)性授課。

我想談一談幾乎所有語種、所有同學都參與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學習實踐活動——外國新經(jīng)典的介紹。從魯院發(fā)起這個倡議到我們最后交稿,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魯三十五8個語種,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日語、意大利語、塞爾維亞語、波斯語,共推介了36位作家,其中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日語都是小組同學齊心協(xié)力完成,而波斯語的于桂麗同學、意大利語的陳綺同學、塞爾維亞語的洪羽青同學則是一人擔綱,獨立完成。目前,英語、法語的推介已經(jīng)登載于《文藝報》11月刊,俄語、西班牙語的推介登載于《文藝報》12月刊,還有日語、意大利語、塞爾維亞語、波斯語的推介將陸續(xù)刊出,所以,雖然我們即將離開,但我們的聲音還將延續(xù)。

9月初來魯院時,我們與日本4位女作家進行了交流,導師許金龍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們日語組的6位同學分別翻譯了包括這4位女作家在內的共7位日本青年作家的作品,以此作為我們在魯院學習的作業(yè)、成果。這次翻譯共7萬字左右,涉及的作家都是當今日本非常具有話題性的,這是我們送給魯院的畢業(yè)禮物。從10月初接稿,到10月底交稿,僅僅一個月就順利完稿,這都離不開許老師的悉心指導和督促。在這3個月的學習中,許老師對我們正式的輔導就有四次之多,還不算為我們接風和送行。許老師對我們的最后一次輔導長達四個小時,圍繞我們日語組的翻譯作業(yè),我們不僅各自談了此次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難點,還談了對作家、作品的理解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而令我們吃驚的是,許老師對我們翻譯中的精彩之筆和疏漏之處都了如指掌,一一指出、點評,這時我們才明白,雖然他的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卻細心閱讀了原文和我們的譯文,共計14萬字。翻譯精神的傳承不就在于此嗎?一絲不茍、有始有終。作為文學翻譯工作者,我們接受著文學的滋養(yǎng),同時也滋養(yǎng)著文學、翻譯的方法、詞句的拿捏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只要我們秉承要留經(jīng)典于后世的初心和執(zhí)念,就一定不會辜負我們的職責和使命。

在這三個月的學習中,我?guī)缀跞虆⑴c了魯院為我們精心安排的各項活動,翻譯了大江健三郎的小說,日本暢銷書女作家阿部智里的小說,平野啟一郎的評論集《我是誰——從“個人”到“分人”》,共10余萬字。還以我自編的《學透留學日語口語》為教材,在班里辦了一個小型的日語學習班。班里48位同學多才多藝、學識廣博,我們雖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工作崗位,但因翻譯聚集在一起,相互間的交流更是讓我們獲益匪淺。

博士畢業(yè)后,我曾一度感嘆這輩子的學恐怕是上完了,沒想到收到了魯迅文學院翻譯家班的錄取通知書,這一次學習對我來說恐怕是最后一次彌足珍貴的求學了。在此我要衷心感謝作協(xié),感謝魯院,感謝在背后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默默付出的所有魯院的老師們,為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學習條件和學習機會,讓我們度過了一段美好、充實的學習時光。

 

盜火者的相遇

□潘佳寧

我是一名從事與文學翻譯相關工作的高校教師,平時教翻譯,也做一些翻譯實踐。能來魯迅文學院學習對我而言,尤為珍貴。我現(xiàn)在還記得當初在參加魯院學習和博士畢業(yè)論文之間的左右為難;還記得葉老師來電話確認我被補錄時我興奮不已。7月末,我收到魯迅文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正式成為魯三十五高研班的學員。

翻譯于我,既熟悉又陌生。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教翻譯、研究翻譯是我的本職工作;但在翻譯實踐上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卻非常有限。因為自己近幾年一直在關注中國當代翻譯家口述史研究,見過不少老一輩翻譯家。他們在耄耋之年仍然筆耕不輟地堅持翻譯,敬佩之余我始終有個疑問:跟自己同齡的青年譯者能否像老人們一樣,堅持文學翻譯的夢想?如果能,那當下千字幾十元的翻譯稿酬,青年譯者又如何生存?帶著這樣的疑問,我來到了魯院。

在魯院,我結識了一批優(yōu)秀的同學,讓我敬佩的譯者,他們每個人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正是在他們的身上我找到了答案:陳震為了跟隨自己的夢想,棄醫(yī)從譯;陳元飛從翻譯中發(fā)現(xiàn)自我,重拾自信;張閱將每一本書的翻譯當成一場戀愛,全情投入;葉紫用燃燒生命的方式跟翻譯角力,一名之立,旬月踟躕;王嘎耗時7年向詩人帕斯捷爾納克致敬;晴朗李寒像阿赫馬托娃一樣,堅守自己的詩歌夢想;孟潔冰每天在財經(jīng)報道、羅曼·羅蘭和馬克·吐溫的文本間切換,以全職譯者的身份神一樣地存在;賈秀琰一邊承受著觀眾的誤解,一邊默默地堅持影視翻譯,不忘初心;賈雪堅持翻譯美劇字幕長達10年,一個人以更高的質量、更快的速度完成整個字幕組團隊的工作……我認真聆聽、記錄每位同學精彩的翻譯故事,被他們的堅持深深感動。

作家是孤獨的,而譯者更加孤獨。孤獨到讀者會用“翻譯”二字代替我們的名字;孤獨到就連身邊的人都不知道我們在做什么,不理解我們?yōu)槭裁磿猿帧?016年電視劇《親愛的翻譯官》播出后,家里有親戚問我:“看了電視劇才知道,翻譯原來這么辛苦?。 蔽艺f:“電視劇還有很多藝術加工的地方,文學翻譯工作實際上更辛苦?!?/p>

隨后他的一個問題讓我更加尷尬,他說“那一定能掙很多錢吧!”

我苦笑了一下,無言以對。

所以我們特別感謝魯院,讓我們這群在各自生活圈子里感到孤獨的人在這里相識、相聚、相互鼓勵。陳震跟我說,魯院的房間特別像紐約的切爾西旅館(Hotel Chelsea),那里曾經(jīng)住過馬克·吐溫、歐·亨利、納博科夫那些享譽世界的作家。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魯三十五同學的名字與偉大作家的名字一同被印在文學作品的封面上,因為,我們是他們在中文世界的譯者。

 

光彩奪目的文學譯匠們

□張政碩

剛開始被葉老師告知我被魯院錄取的時候,我是十分驚喜,更多是震驚。我是班里年齡最小,資歷最淺的學生,能站在這里何等榮幸!感謝給我這樣一個抒發(fā)情感的機會!在魯迅文學院百日左右的學習在我的人生中無疑是前所未有的,這段時光無疑是最充實、最愉悅的。這是我第一次能和這么多高校的老師,這么多優(yōu)秀的詩人、編輯,這么多學習外語的師兄師姐做同學。我們在這幾個月接受的課程包羅萬象,在文學領域和外語領域的結合之處下足了功夫,同時我們也更多地了解到當今文學翻譯及外國文學出版行業(yè)的最新動態(tài),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全球視野看待文學與文學翻譯。我們翻譯家班的同學涵蓋多個語種,多個領域,班里每一個人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優(yōu)秀譯者。百日的學習與交流讓我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視野,堅定了很多從前不是很確定的想法。

作為班里第一組的小組長,我壓力很大,我是一個在讀的碩士,我的組員有浙江工商大學的法語系主任,對外經(jīng)貿大學的院長、北大北外的老師等等,我的同桌李林波是西外的教授,我一直是和她教的幾個學生交流文學的。我和他們的身份并不對等,每一個人做我的導師都綽綽有余。我們這個班的班長、書記、文體委員等班干部也都是我們小組的成員。在學習期間,同學們都幫助我,積極響應我展開的工作,在這個集體中我感受到了十足的溫暖。另外我參與班級公眾號的建設工作,希望把這個公眾號做成一個文學翻譯陣地,希望能通過公眾號繼續(xù)班里的活動,發(fā)表班里同學的文學翻譯與文學創(chuàng)作。

我是俄語組的成員,我們組成員晴朗李寒、王嘎、吉宇嘉、張猛都是十分優(yōu)秀的俄語譯者,在與導師劉文飛的學習中我收獲無數(shù),更加堅定了原本的翻譯理想和翻譯信念。在這里學習期間,我重新審視了一遍從大二以來的詩歌翻譯工作,決定從頭開始,按照寫作的時間順序,一首一首翻譯尼古拉·古米廖夫的詩歌,這件事情我已經(jīng)做了3年,之前主要翻譯他后期的詩作,在魯迅文學院的百日學習期間,我從他的前期開始,翻譯了大約170首詩,408萬字左右,加上之前譯的大約六七萬字,可能再過不久,將會翻譯完成古米廖夫全集。在和俄語組其他成員的交流中,我認識到了在中國,俄羅斯文學界,尤其是詩歌體裁,優(yōu)秀的譯本仍然不多見。我在俄羅斯做交換生期間曾購買了大量的俄語詩集,在魯迅文學院學習期間也通過碩士同學的幫忙,從俄羅斯購買了9本詩集,打算繼續(xù)研究和翻譯。另外這段時間,我構思了一下碩士論文的選題和大概結構,還為日后的俄羅斯白銀時代詩歌翻譯及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生活上,同學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延安之行和狼牙山之行增進了同學們的感情。也讓我了解了魯迅文學院的各位老師們,魯三十五翻譯家班的同學們無論是治學還是人品都為我們樹立了榜樣,課下我們經(jīng)常在一塊兒組織小沙龍、小詩會等活動,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希望魯迅文學院越辦越精彩,希望魯三五翻譯班同學譯作豐收,友誼地久天長,希望中國文學翻譯界星光璀璨,碩果累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