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光:小村的變遷
我的老家,在粵西的一個小村莊里。村的東面是通往陽春至陽江的舊江春公路,背面是流經(jīng)漠陽江的大八河畔。在以前,船作為重要交通運輸工具,這可謂算得上水陸交通方便了。正因為水陸交通方便,適合于謀生,先輩們就在這里筑房而居。古老的房子雖然低矮簡陋,但一座座,一排排,井然有序。
我們小時候,村里人丁很旺,每家每戶最少都有幾個孩子。這些家庭中,孩子還小的時候,幾個小孩都可擠在一起睡。甚至有些小孩子還喜歡跑到別人家里,幾個同齡的小伙伴一起睡,一起玩,大人也是不會干涉的??珊⒆訚u漸長大,就要分居,要成家立室。這樣就必須要有屬于他自己個人的房子,讓他們擁有自己私人的空間。這是人之常理,是很自然的事。以前古老式的房子,一座屋就僅僅是兩個房間,那是遠遠不夠的。由于小孩多,建房解決家人的居住問題,也是當時每一戶家庭的一個大問題。我親眼所見的,村里有的人,就是因為年青的時候,沒有房子居住,而錯過了結(jié)婚的年齡。
當時村里所建的房子,都是磚瓦房,房頂上都是蓋瓦。房子墻壁所用的材料主要有兩種,一是青磚也俗稱火磚,一是泥磚。除了火磚和泥磚之外,有些人還會到山上的石場里,買那些堅硬的花崗巖石頭,用這些石料作墻壁最底層的材料,人們習慣叫做“落石腳”。有這些堅硬的石料在底層,每到夏秋之時這些多雨的季節(jié),發(fā)洪水的時候,洪水只要沒有漫過這些石頭砌成的“墻腳”,房屋也就不怕水浸而倒塌了??蛇@石頭要從山上運下來,是相當不容易的。當時主要是靠人力,用雙輪車到山上的石場上拉,山路崎嶇難走,這些石頭又沉重,村民上去拉石料是相當辛苦的事。后來村里有了手扶拖拉機,可以雇用手扶拖拉機運石料,用石頭“落石腳”的村民也就漸漸多了。
房屋的底層石基建好之后,接著就是用青磚或者用泥磚筑墻了。青磚是在瓦窯里經(jīng)過燒制而成,體積小質(zhì)地硬。泥磚就是在田地里,引水把田地里的泥土充分潤透。再將濕泥放進用木板做成,呈長方形的磚模里面。濕泥填滿磚模里面后,用力將磚模向上提起來,就是一個四面很光滑的濕泥磚,放到地面上曬干,這就是泥磚了。泥磚其實就是一大塊扁平且有規(guī)格的,曬干后的泥土。這種泥磚最怕雨淋,長時間被雨淋,或被水浸,就會溶化成一堆泥土。這種泥磚又大又重,但很實惠,不需用錢去購買,村里的農(nóng)戶只需出些力氣,在田地上自己做就可以了。每年的冬天,天氣干燥,土地閑置,就是村民做泥磚的最好時節(jié)。那時我家里的兄弟姐妹也很多,父母看著我們一個個漸漸長大,也時刻考慮著如何建房的事宜。在冬天里,年幼的我經(jīng)常跟著大人,赤著腳在田地里做這種泥磚,那時年少不懂世事,在田野里用腳踩著水下那些松軟的泥土,只是覺得很好玩。在大人的心目中,這應該是一種很無奈之舉,因為當時沒有經(jīng)濟能力去購買青磚,也就只能選擇用這種材料筑房了。讀小學四五年級開始,一直到初中,我都是自己住在泥磚建成的瓦屋里,這間瓦屋本來是放禾草用的“柴間”,除了我睡覺的地方外,整間屋子里面堆滿禾草。不過這低矮的泥磚瓦屋,也給了我一個清靜的讀書環(huán)境。
有錢的人都是用青磚建房,用青磚建的房子美觀,堅固。用泥磚建的房子不美觀,當夏天發(fā)洪水的時候,這些泥磚遇水浸時又容易倒塌。所以當時人們把用泥磚做成的房子,稱為“泥磚婆”。用青磚建房的,人們就認為這一家人有本事。那時青年男女談對象,女方的父母會在媒婆的帶領(lǐng)下,到男方那里去“看屋”。這“看屋”的目的,除了了解結(jié)婚對象的相貌之外,往往很注重男方房屋,看男方的房屋是用青磚建的還是用泥磚建的。如果是用青磚建的房子,那么這門親事就好談多了。能用青磚建房子,說明這個家庭的經(jīng)濟收入,還是相當不錯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好,女方的父母當然求之不得了。居于當時的經(jīng)濟收入,大多數(shù)人筑房還是使用泥磚,每家每戶的孩子不斷長大,各家各戶也要不斷建房。這樣在小村的外圍,又出現(xiàn)了一間間,大小高矮不一的泥磚瓦屋,出現(xiàn)了這些既粗糙又不美觀,也不牢固的“泥磚婆”。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村里人建房的風格,房屋的設(shè)計,建房的材料有了明顯的變化。青磚、鋼筋、水泥成了建房的主要材料。由于材料的更新,村民們建房,已不再象過去那樣建成古老式的房子。他們用這些以前難以得到的材料,建成2至3層的樓房。他們合理設(shè)計,充分利用好空間,在房子里面,分隔開一個個房間。這種樓房每層都有2至4個獨立的房間,一座這樣的樓房,也就夠全家人住了。這時在村里也出現(xiàn)了,以前只有在城市里,才能見到的這些幾層的樓房。這樣的樓房,在村里不斷地筑起來。于是,在村子東邊,在泥磚屋的外圍,又出現(xiàn)了一座座幾層高的樓房。原先居住在那些泥磚房屋的村民,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建了新的房子。我家也是在那個時候,建起了兩層的樓房。建房子的時候我在上高中,房子建好后,每到假期,我從學校回來,也不用再在那泥磚房里住了。在兩層的樓房里,有我自己的一個房間。假日或假期里,我可以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一個人靜靜地在里面看書,而不受家里人打擾。當看書看得累了,走到窗臺,透過窗戶眺望村莊遠處的綠野,內(nèi)心無比的暢快和愜意。整個村子,在這個時候,鋼筋水泥所建的房屋,逐漸取代了原先的瓦屋。
九十年代開始,村子里,村民們建的房子越來越漂亮了,建筑材料也越來越高檔,并且越來越精美了。有些樓房墻壁里外都貼上瓷片,看上去真的是閃閃發(fā)光。這個時候城市的發(fā)展擴大,也給村里人到城鎮(zhèn)建房帶來了機遇。村里的一些人都抓住了這個機遇,到城里或者在繁華的圩鎮(zhèn)上,購買政府規(guī)劃好用于建房的土地,在城里建起屬于他們的房子,由鄉(xiāng)下人變?yōu)榱顺抢锶恕3鞘械纳羁偸潜绒r(nóng)村的生活精彩,鄉(xiāng)下人對城市里的繁華與精彩,都會產(chǎn)生一種羨慕和向往之情。所以我們村里的人,特別是那些在城里務(wù)工的青年人,總是想方設(shè)法,在城里購置房子,村里人也不斷遷居城里。村里面很多人不止在村里建有漂亮的房子,在城里,同樣有屬于他們寬敞漂亮的房子。九十年代中期,我大學畢業(yè)之后參加了工作,這時城里的商品房已經(jīng)興起,購買商品房可以按揭貸款。這是最適合我們這些工薪階層了,工作幾年之后有了一定積蓄,我也在城里以按揭的方式購了一套房,在城里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家。
參加工作之后,平時有時間,我都會回老家轉(zhuǎn)轉(zhuǎn)。村子里以往的景物在我的記憶里是清晰的,這里是自己成長的地方,對這里是有深厚的情感。小村里用泥磚建房的時代,已經(jīng)成為歷史,留給人們的是一段記憶。原來的那些泥磚屋,有的被屋主拆除,在原址上重新建起漂亮的樓房,有的由于雨水浸濁自然倒塌,但仍然有幾間在那里閑置著,不過己經(jīng)沒有人再去住這些泥磚屋了。隨著國家“建設(shè)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政策出臺,小村的村場村貌,己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村里面也有了相關(guān)的文化娛樂設(shè)施。特別是村里面的村道,也完全硬底化了。水泥沙石結(jié)構(gòu)的寬闊村道,站在村外沿著村道往里望,心里就覺得舒服,坐在車上,沿著這條寬闊的村道便可繞村莊一周。村道的修建,雨天泥濘難走的情況已經(jīng)不再出現(xiàn)。這是可喜的變化,相信“建設(shè)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這一政策的不斷深入,我們這個小村莊將會變得更美。
小村由先輩最先建造的傳統(tǒng)的瓦房,到后來因人口的不斷增長,為了解決住房的問題,小村出現(xiàn)了粗糙簡易到泥磚房,再到擁有現(xiàn)代氣息的樓房?,F(xiàn)在村里的村民也到城里建房,更多的村民,會選擇到環(huán)境優(yōu)雅的樓盤購買商品房,由小村遷居到城市。小村的變遷正影射了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也記錄了陽江這座城市不斷發(fā)展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