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媚俗創(chuàng)作傾向說“不”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钡械淖髌贰八哑娅C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現在一些文藝作品里存在一種不好的現象,那就是媚俗。具體表現各式各樣,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影視作品、舞臺表演等,都能看到媚俗的現象。
比如,在一些作品中,人物語言粗俗、低俗,或是刻意用方言說一些不文明的民間俚語,究其原因,作者或創(chuàng)作者的初衷竟然是追求舞臺、劇場效果,用這些語言博受眾一笑。更有甚者,認為這樣才接地氣,有生活。誠然,一些平日里難登大雅之堂的語言,在公共場合無特定對象時,表演者逞一時口舌之快,可以肆無忌憚地說出。而在大庭廣眾之下,受眾眾多,好之者與惡之者,拘泥于人群,好之者可以藉此放縱,惡之者也無法表達真實感受,于是人云亦云,從眾了事。這樣的劇場效果或群體效應,應該是虛假的,并不代表受眾的真正認同。
還有,一些所謂的“真人秀”表演,游戲化,膚淺庸俗,缺乏基本的內涵,缺乏起碼的示范引領和教育意義,甚至沒有最起碼的觀賞價值,只是利用一些“明星”的顏值和名氣,吸引一些涉世不深的年輕人追逐、觀看;一些綜藝類節(jié)目對話互相戲謔、責難甚至吵鬧,以期制造一些“熱點”,引起受眾的關注和聚焦,但其中內容僅僅只適合在市肆或私下場合進行,在公眾場合將原本應該“私有”的東西泛濫,實在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還有一些作品,以不誠實、不認真、“戲說”、“穿越”、“無厘頭”等態(tài)度,對受眾不恭不敬,涉嫌強行推廣個人價值觀。對舞臺、熒屏、書卷都是一些大不敬的現象。
媚俗,就是過分遷就迎合受眾,以作態(tài)取悅受眾的行為,甚至是有意迎合、巴結庸眾,低級趣味的藝術行為。媚俗也就是把受眾的心理體驗壓縮在了一個狹隘、淺薄的表層空間,使藝術失去了原有的深刻理性和美感,使受眾失去思想的震撼和心靈的深度,遠離了崇高和責任。
媚俗會扭曲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自我的價值判斷以迎合受眾的價值取向。它可以使得整個價值判斷體系失控,從而導致善與惡、美與丑、好與壞無從判別,甚至形成善惡兩極的同位合一。一些制作單位、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為了短期的商業(yè)效益,而不惜犧牲崇高和責任,在“眼球經濟”的招搖下,過分追求娛樂化,以名人獵奇、搞隱私曝光等,使得低俗的、惡俗的、庸俗的低趣味的媚俗現象大行其道,更可怕的是人們已經習以為常、津津樂道甚至于期盼,這就使得正常的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價值觀的扭曲,進而偏離正確的方向,忘記為什么出發(fā),從而無所適從、不知其終。
媚俗會降低受眾的審美標準,損害受眾的審美愉悅。受眾的審美標準既有自身修養(yǎng)確立的成分,也有在審美過程中被影響所形成的。好的藝術作品可以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欣賞能力,不斷提升審美標準。而媚俗的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放縱,對于受眾是嚴重的不尊重和不負責任,這樣的作品非但不能提升受眾的欣賞水平,還可能放逐人潛意識里的不良因子,進而導致受眾在溫水煮青蛙中慢慢沉淪。從根本上講,受眾是無辜的,接受是被動的,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將什么樣的藝術作品給受眾,受眾就得接受什么,一些創(chuàng)作者以媚俗來取悅受眾,但受眾主觀上并沒有接受的欲望,一廂情愿的“塞給”,只能造成受眾的“被接受”,天長日久,受眾實際上成了不負責任的創(chuàng)作者的受害者。
媚俗會影響藝術的整體進步和提升。媚俗的藝術創(chuàng)作把勁用在了歪道上,一味主觀揣摩受眾的心理,迎合一些低級趣味,勢必使正常的藝術創(chuàng)作誤入歧途。這樣生產藝術產品,創(chuàng)作方向走偏,創(chuàng)作趣味降低,創(chuàng)作過程也會偷工減料甚至投機取巧。我們知道,藝術本身有它的使命和創(chuàng)作規(guī)律,創(chuàng)作者應該遵循藝術規(guī)律,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實實在在地下苦功夫,豐富藝術作品內涵,提高藝術作品質量,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作品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時代的檢驗、人民的檢驗,絕不是為了一時的市場化,更不能單純追求受眾的簡單、淺層呼應,追求一時的票房效果。不端正藝術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把媚俗作為出發(fā)點,只能生產出短命的、快餐式的藝術作品,遑論進步和提升,反而有可能是一種倒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能不能搞出優(yōu)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進一步端正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錘煉創(chuàng)作作風,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首先要進一步明確文藝為人民的思想。
要真正了解人民的需求。人民群眾需要什么樣的文藝作品,是創(chuàng)作者必須要真正了解的。要想真正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就不能滿足于所謂收視率、上座率、購買數這樣的看似客觀的數據,這樣的數據即便真實,也不一定能完全反映人民群眾的需求。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需要創(chuàng)作者深入到人民之中,融入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之中,參與其中,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交心交友,自覺地把自己“變成人民”,才能真正地了解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
要從人民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的營養(yǎng)。人民群眾的生活絕不只是簡單普通隨意甚至是被認為下里巴人的,高手在民間,營養(yǎng)永遠在土壤里。我們的創(chuàng)作者只有扎根泥土,才能被自然和社會的營養(yǎng)所滋潤和哺育。只有真正了解民間文藝、鄉(xiāng)土人情,了解了火熱而又不斷前進變化的生產生活實踐,才能真正汲取營養(yǎng)。具有了一定理論修養(yǎng)和表演素養(yǎng)的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一定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到人民群眾中去,虛心學習求教,方能豐富和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這也是被無數實踐所證明的,重申這一點,是希望這一優(yōu)良傳統得以繼承和發(fā)揚。
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才能創(chuàng)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只有真正融入人民,扎根土地,才能更加接地氣、合民意。摒棄“媚俗”,一心為民、愛民、親民,才能真正發(fā)展人民的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