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樞元:新時期文學精神應傳承下去 4年70萬字梳理“文學40年”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文學理論與批評發(fā)展史的軌跡是怎樣的?文學理論家、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黃河科技學院生態(tài)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魯樞元教授的團隊耗時4年編撰的近70萬字《新時期40年文學理論與批評發(fā)展史》,為讀者勾勒了一幅完整的圖景。
9月26日,魯樞元與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劉鋒杰,知名出版人、文學翻譯家曹元勇一起做客鄭州松社書店并接受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采訪,分享他對于上世紀80年代的記憶,探討文學批評和創(chuàng)作的未來。
魯樞元說:“20世紀80年代啟動的中國當代文學的新時期,不但在1949年之后近70年的社會歷史中擁有重大的轉折意義與開拓意義,即使放在辛亥革命以來百余年的歷史中看,也應該是一個最富成效的歷史階段。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文學精神與情感、氣質與風范、理論與思潮,對整個新時期40年的文學批評和理論的實踐具有指導意義,起到了引領的作用?!?/p>
當前的文學批評生態(tài)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有哪些不同?魯樞元表示,當今的批評生態(tài)存在圈子批評現(xiàn)象,一些批評家和作者形成了建立在經(jīng)濟利益基礎上的固定圈子,說的都是捧場話,但在上世紀80年代時,文學批評比較純粹。“不過也不用擔憂,真正好的作品也不能被淹沒,因為時間也是一個選擇機制?!濒敇性f。耗費4年時間研究出版這部著作,魯樞元有自己的期待,“希望把新時期的文學精神傳承下去,可能以后不再提‘新時期’這個詞,但需要對這個時代做個總結?!?/p>
當天,十余名文學界、評論界、出版界的專家學者還對本書進行了研討。
專家們認為,該書的學術價值在于,它對近40年來中國文學理論建設與文學批評實踐的發(fā)展,進行了整體性的總結和歸納。聯(lián)系當代社會現(xiàn)實,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文藝觀念、人文思想,結合西方現(xiàn)代文學思潮,展望大眾文化的新發(fā)展方向,在古今中外的比較視域中,重新確立了近40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實踐的地位和價值,為新時期的中國文學理論建設和文學批評實踐,勾畫出一幅清晰的軌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