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雜志裝幀 新木刻:展開雙翼
明刊戲曲書影
《會見》 [美]愛特華·華惠克
《舞》 [法]加萊利
《一個人的受難》 [比利時]麥綏萊勒
《大雪》 [英]格斯金
《犧牲》 [德]珂勒惠支
《碼頭工人》 江豐
《南京路上》 野夫
《到前線去》 胡一川
《三個受難青年》 力群
《韓江舟子》 羅清楨
木刻是民國期刊插圖的一種重要的藝術(shù)形式。
從現(xiàn)存資料來看,中國的木刻從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金剛經(jīng)》的卷首圖到明代,發(fā)榮滋長。魯迅說:“世界上版畫出現(xiàn)得最早的是中國,或者刻在石頭上,給人模拓,或者刻在木版上,分布人間。后來就推廣而為書籍的繡像,單張的花紙,給愛好圖畫的人更容易看見,一直到新的印刷術(shù)傳進了中國,這才漸漸地歸于滅亡?!保ā督榻B德國作家版畫展》)中國固有的木刻衰落了,而輸入域外的木刻藝術(shù)至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卻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shù)門類。
20世紀20年代末,中國新木刻運動異軍突起。這是木刻的復(fù)興,“充滿著新的生命。新的木刻是剛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藝術(shù),是好的大眾的藝術(shù)?!保斞浮丁礋o名木刻集〉序》)木刻的工具和材料都簡單廉價,印刷成本較低,而普及宣傳作用巨大。新木刻一開始就與左翼文化運動相呼應(yīng)。魯迅倡導(dǎo)和推動了這一運動,組織木刻團體、培訓(xùn)木刻隊伍、舉辦木刻展覽。新木刻發(fā)端于上海、杭州,影響迅速擴大。
這時的文學(xué)期刊《小說月報》《作家》《散文》等引進了歐美、蘇聯(lián)、日本不同流派的名作,借外域之光,啟本土之蒙。魯迅在兩冊《近代木刻選集》的《附記》中曾有過精要的點評:美國愛特華·華惠克的《會見》(又題《遇》),“是裝飾與想象的版畫,含有強烈的中古風味的”。英國A.J.格斯金的《大雪》,“凄涼和小屋底景致是很動人的。雪景可以這樣比其他種種方法更有力地表現(xiàn)”。加萊利 (一譯凱亥勒)原籍瑞士,后入法國籍,《舞》是他為法國名著《黛絲》做的插圖,“他的作品顫動著生命”。魯迅推崇德國女畫家珂勒惠支,“左聯(lián)”五烈士犧牲之后,《北斗》雜志刊出了她的《犧牲》。這是木刻《戰(zhàn)爭》七幅之一,一位母親含悲獻出她的兒子,無聲的描線,沁人心髓。畫面的苦難感與憤怒感引起魯迅的共鳴。麥綏萊勒的版畫《一個人的受難》,描繪小人物掙扎于城市底層的悲苦命運,魯迅很欣賞這位為無助的蕓蕓眾生發(fā)聲的比利時畫家。
這一時期,文學(xué)期刊也刊出了如明代戲曲等中國古籍的書影。1934年,魯迅與鄭振鐸合作,以“版畫叢刊會”的名義翻刻了《十竹齋箋譜》。這部明末印行的古代詩箋圖譜,鄭振鐸稱之為“明末版畫里最高的收獲”。魯迅說:“這部東西神致很纖巧,雖稍小,總是明代的東西,不過使他復(fù)活而已?!保ā吨略鎏锷妗罚┑莱隽朔〉木売?。
魯迅指出,以上兩個方面“都是中國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國的良規(guī),加以發(fā)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chǎn)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也是一條路?!保ā丁茨究碳o程〉小引》)
新木刻誕生前后,正值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我國東北領(lǐng)土,九一八事變發(fā)生的歷史節(jié)點。藝術(shù)家用木刻這一載體喚醒民眾,為救亡圖存高聲吶喊,深刻揭露了侵略者的瘋狂野心,生動表現(xiàn)了抗日軍民的浴血奮戰(zhàn)。他們直面社會和人生,以利刃勁筆描繪勞動群眾的悲苦和他們的抗爭。新木刻運動造就了胡一川、江豐、李樺、黃新波(一工)、鄭野夫、陳煙橋(李霧城)、羅清楨、劉峴等一批優(yōu)秀的木刻家。他們的作品造型厚重,刀法粗獷,黑白關(guān)系簡約概括,畫面充滿整體的力度感。新木刻家的大量作品,發(fā)表在《文藝新聞》《文學(xué)叢報》《太白》等左翼期刊上。論者統(tǒng)計,單是《文學(xué)》雜志1934年8月至1937年8月,就刊登了六七十幅(喬麗華《“美聯(lián)”與左翼美術(shù)運動》)。
新木刻,成木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