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微時代,批評何為
來源:文藝報 | 申霞艷  2018年07月23日06:50

人類的生活長河中還有多少振奮人心的故事值得我們?nèi)リP注、記錄和歌唱。世間之大,除了我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為理想、為改變現(xiàn)實和推動社會進步而奮斗。如果從文化的正、負方面來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學是致力于正面書寫的,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先鋒文學的貢獻是發(fā)現(xiàn)了人的復雜面,發(fā)現(xiàn)人的欲望尤其是呈現(xiàn)惡的一面,比如貪婪,殘暴,所以血腥、暴力和性得以觸目驚心地呈現(xiàn)。這種作品不能說不真實,不能說藝術水準不高,但回到文學的共情力來說,就容易將讀者帶到幽暗地帶和萎靡情緒中。批評同樣容易陷入“無所事事”的幽暗之中。

盡管別林斯基這樣偉大的批評家曾經(jīng)試圖闡釋文學批評中歷史與美學的辯證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文學自古強調(diào)文學的社會性,教化意義一直處于優(yōu)先地位。所謂“詩可以興、觀、群、怨”,“觀和群”談的乃是文藝的社會功用。比如《關雎》放在《詩經(jīng)》的第一篇,不是因為這首詩的表達技藝,而是因為它歌頌了“改”,“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陷入愛河的男女最終通過鐘鼓之鳴結為夫妻,建立家庭,突出禮節(jié)和人倫對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孔子將此置于《詩經(jīng)》開篇是為了歌頌夫婦之倫。那時候,我國社會的秩序還不完善,婚姻法還沒有建立,孔子就用這首詩歌來規(guī)訓家庭和社會,謂之“思無邪”。從最初開始,中國文學就與陶冶個人情操、促進社會和諧密切相關,與“遠之事君,近之事父”,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聯(lián)系在一起。《詩經(jīng)》《離騷》如此,《樂府》亦然。木蘭替父從軍的作為與精衛(wèi)填海的精神一脈相承,為后世稱道并傳承。整個中國古典文學、文化血液中最寶貴的部分就是這種感時憂國的家國情懷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反抗精神。

相應地,中國文學批評強調(diào)“知人論世”、“言為心聲,書為心畫”、“文如其人”。流傳非常廣泛的觀念“文以載道”放大了文學的社會功用,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相關。撇開具體的文學生產(chǎn)情境,中國文學的現(xiàn)實精神依然是綿綿不絕的。20世紀“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雖然經(jīng)歷了語言上的重大變革,但對文學的社會功能的重視依然承接了傳統(tǒng),文學發(fā)展仍然服從于建構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整體目標。家國情懷依然在現(xiàn)代作家心中回響,比如魯迅棄醫(yī)從文是為了強健國民的靈魂,他寫《吶喊》的目的是為了“揭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話有千斤分量,猶如金石擲地,以魯迅為旗幟為代表的關心“無窮的遠方和無數(shù)的他人”的“五四”精神影響著整個現(xiàn)代文學。

上個世紀80年代,思想之門一開,國外思潮諸如結構主義、形式主義、敘事學等理論大量涌入,一批年輕作家反抗宏大敘事、對文學承擔的社會功能發(fā)起質(zhì)疑,嘗試著寫出了一批具有實驗意味,對形式進行探索的先鋒小說。先鋒小說在20世紀80年代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它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文學,給文學松綁,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文學。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先鋒小說所具有的精神探索性慢慢衰頹了,但第一人稱敘事帶來的一個潛在的結果浮出水面,“我”來“我”去之后人們過于關注自我,而忽視了與他人的關系,弱化了人的社會性。

王小波談到:“我現(xiàn)在正在看《大衛(wèi)·科波菲爾》,真是好書。我現(xiàn)在看得進這樣的書了。他們對人們懷有多深的情感啊!現(xiàn)代作家對別人永遠不及對自己八分之一的關心。我因為這個恨他們。他們寫自己的滿腹委屈,寫自己的無所事事,這怎么可以呢?人不能不愛別人啊?!?/p>

我以為王小波看到了現(xiàn)代作家和現(xiàn)代社會的核心問題,“無所事事,滿腹委屈”固然堪稱現(xiàn)代情緒的一種,但人不可以蝸居在自我的藩籬中,人類的生活長河中還有多少振奮人心的故事值得我們?nèi)リP注、記錄和歌唱。世間之大,除了我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為理想、為改變現(xiàn)實、推動社會進步而奮斗。如果從文化的正、負方面來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學是致力于正面書寫的,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先鋒文學的貢獻是發(fā)現(xiàn)了人的復雜面,發(fā)現(xiàn)人的欲望尤其是呈現(xiàn)惡的一面,比如貪婪、殘暴,所以血腥、暴力和性得以觸目驚心地呈現(xiàn)。這種作品不能說不真實,不能說藝術水準不高,但回到文學的共情力來說,就容易將讀者帶到幽暗地帶和萎靡情緒中。批評同樣容易陷入“無所事事”的幽暗之中。

社會學有個術語叫社群,其情感紐帶是構筑身份認同的“我們感”。今天,我們每個人在微信群里度過了許多時光,新媒體便利即時的傳播方式讓建“群”變得非常普遍。批評也藉此獲得了一個新的生長和傳播空間。批評家可以通過群建立“我們感”,既可以在群中探討非常艱深的思想問題和嚴肅的社會問題,也可以通過轉發(fā)讓批評家的審美競爭力去影響其他群。消費社會,思想也像時尚一樣“水往低處流”,慢慢滲透到普通民眾的生活當中。

最近,有個報紙編輯跟我約稿,特意強調(diào),報紙是大眾媒體,不是給你們學者的小圈子看的。頓時汗顏。我們常以學術論文每篇只有五六個讀者來自我安慰,仿佛曲高和寡是一面兵來將擋的盾牌,殊不知和寡不見得是因為曲高。王蒙曾經(jīng)談到自己從來就有幾副筆墨。我們同行中的優(yōu)秀者已經(jīng)嘗試在散文、小說、詩歌等不同的領域中施展才能,取得喜人的成績??梢?,幾幅筆墨與和者的眾寡還是個人才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