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創(chuàng)作還是胡搞 臺公共藝術如何避免“四不像”?
臺北市水源市場的“水源之心”。 資料圖片
幾米繪本的模型、梅花鹿的雕塑、五顏六色的涂鴉……這些藝術形象在臺灣許多公共場所都可以遇見,其中不少因為美觀、有特色,儼然成為民眾打卡拍照的熱門選擇。不過,公共藝術的推廣普及也引發(fā)了島內輿論的爭議,因為公共藝術“四不像”的問題時有發(fā)生。
臺灣的公共藝術推廣問題何在,如何才能讓公共藝術的設置更受歡迎?
作品難懂缺美感
在新北市蘆洲區(qū)鷺江停車場外,來往的民眾會發(fā)現(xiàn),立體停車場的外墻上一片綠油油,均勻地分布著幾個黑窟窿;綠色外墻的表面編織著金屬網(wǎng),通過鋼架與墻體連接。遠遠望去,就像停車場外面籠罩著綠布和鷹架,很像建筑工地。
可誰曾想,這樣一個像極了施工現(xiàn)場的布置,卻是藝術創(chuàng)作。2011年,蘆洲區(qū)公所在鷺江停車場設立公共藝術作品《一鷺平安》,造價256萬元(新臺幣,下同)。在作品里,金屬網(wǎng)編織成的形象是鷺鷥,地面的白色波浪紋狀大理石代表海浪的意象。這一切聽起來頗有美感。但是,不少民眾還是認為這就是鷹架和網(wǎng)子的結合,還誤以為停車場多年來一直在施工。
無獨有偶,在新北市淡水運動中心旁,一個名叫《太平洋的風》的公共藝術也讓不少人直呼“看不懂”。作品介紹稱,《太平洋的風》展現(xiàn)碧波蕩漾的場景,并融合周圍景觀,為游客提供休憩的場所。但整個作品周圍并沒有樹蔭,設在草地上也不能遮風擋雨。同時,作品所謂的波浪,就像是幾個鐵架子或樹干簡單地拼搭在一起,外觀頗為粗糙,讓人直呼看不懂。
此外,臺灣還有多處的公共藝術作品外觀缺少美感、意象難懂,引發(fā)輿論的爭議和批評。
硬性花錢做藝術
為了促進公共藝術的推廣、增加公共建筑周邊環(huán)境的美感,臺“文化藝術獎勵助條例”規(guī)定,公共建筑應以造價的1%設置公共藝術品,美化建筑物及環(huán)境。這本是一項有積極意義的規(guī)定,但在各部門的執(zhí)行過程中卻不斷衍生怪現(xiàn)象,說白了就是為了硬性花錢、讓建筑工程符合要求而做藝術。
于是,一些部門為了完成任務花高額預算設置公共藝術,例如造價3億多元的新店高中地下停車場就設置了《傾聽》《樂讀》《駐足》三組藝術品,花費金額達276萬元。但這些作品與停車場環(huán)境并不協(xié)調,民眾對此也沒有什么感覺。
另外,有的單位則整合旗下建筑物的公共藝術品設置,像新北市在2016年就將淡水、板橋、中和、蘆洲、三重、土城6座運動中心共計2600萬元的公共藝術費用,設置了5件藝術品,卻放在了淡水、板橋、中和三地,這種“移花接木”的做法引發(fā)各界批評。新北市議員鄭宇恩表示,每個公共建筑都有自己的公共藝術需求,配套的費用不應挪用在他處;再者,統(tǒng)一設置的藝術品,不一定符合安置地點的環(huán)境和特色,這種做法實屬“一刀切”。
由于公共藝術設置的亂象,許多民眾表示,如果沒有合適的藝術品,這1%的經(jīng)費為何不用做維修或建設上?比如停車場就可以用這1%費用增加車位,讓大家更有感。何必浪費公帑呢?
用心投入出成果
當然,設置的公共藝術美感大方、融入在地特色,在臺灣也有很多典范。這些成功范例的背后,少不了設計師親身參與工程的設計規(guī)劃、沉下心來思考作品與在地文化如何巧妙結合的身影。
就像新北市淡海輕軌綠山線在規(guī)劃時,特地找來藝術家?guī)酌祝瑸檩p軌創(chuàng)作全新繪本故事。從工程階段開始,幾米即參與設計規(guī)劃。綠山線主要行經(jīng)淡海新市鎮(zhèn)路段,居民多為核心家庭,幾米據(jù)此創(chuàng)作繪本《閉上眼睛一下下》,以一名坐上輕軌列車的小女孩為主角,觀音山、梯田、暮色等淡水風情為背景,敘述一段充滿無限想象的旅程,同時探討自我成長、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新北捷運公司總經(jīng)理吳國濟說,為讓作品完美,幾米本人多次拜訪工地,圖稿也經(jīng)多次修改才順利完成。
而在過去,很多公共藝術都是在工程完工后,工程單位將一面墻或一塊空地找來藝術家設計規(guī)畫,缺乏整體性,常導致藝術品與公共工程格格不入。
另一個設置公共藝術的成功案例則是臺北市水源市場的“水源之心”。2010年重新整修時,臺北市政府邀請以色列藝術家亞科夫·亞剛操刀,斥資6000萬元,將市場外觀改為藍色基底,搭配色彩繽紛的幾何構圖。水源之心運用177種色彩,打造出特殊建筑外觀,作品以3種不同視角呈現(xiàn)。從大樓左側觀賞,可見大海波浪般的藍白相間條紋;從正面欣賞,可見到漸層的彩虹,映照在海洋波浪中;經(jīng)過水源市場大樓回頭看,則是象征臺北的多元文化的彩虹。外觀翻新后,吸引不少民眾圍觀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