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當“70后”與“90后”作家面對面,他們會談些什么?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李志  2018年07月10日12:37

作為在“網(wǎng)絡時代”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90后”普遍生活在物質(zhì)優(yōu)裕的環(huán)境中,并且他們與網(wǎng)絡共同成長,從小就熟練地在網(wǎng)絡上獲取信息。“90后”作家中的大部分也都最早是在網(wǎng)絡上開啟了寫作生涯。比起前幾代作家,網(wǎng)絡對于“90后”作家的影響是全面和深刻的,尤其是在寫作資源和形式方面,“90后”顯得更加多元和蕪雜。關于“90后”作家的探討在近兩年開始增多。人們不禁好奇,這一代作家究竟有著怎樣的獨特性與共性?

7月7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討論會在北京魯迅文學院八里莊校區(qū)舉行。參加會議的均是“70后”與“90后”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們匯聚一堂,以文學的代際交流為主題,開啟了兩代作家的對話之旅。這次討論會采用新穎的交流方式,即讓兩代作家互相提問,一對一直面“交鋒”。

最開始提問的是“70后”作家魯敏,她直接拋出了關于“時間”的問題,她認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70后”與“90后”之間有著很大的隔閡。對于這個問題,“90后”作家李唐表示,從長遠的眼光看,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過后,這兩代作家依然屬于“同一代人”,不過由于“90后”是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無論思維方式還是交流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網(wǎng)絡的影響,所以他們與之前的作家肯定有著很大不同。至于具體哪些不同,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與研究,才能真正洞悉兩代作家間不同的本質(zhì)所在。

馬曉康則回答了魯敏關于“90后”作家如何看待寫作中的“功利心”的問題。他表示,這個時代的寫作確實存在急功近利的現(xiàn)象,很多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變成大IP,得到更多回報。不過,想要寫出真正的文學,必須得靜得下心來。對于他個人而言,“第一對得起良心,第二對得起真相,我有能力把這些留下來就可以了?!?/p>

“70后”作家喬葉表示,女作家很容易陷入自我,很容易依賴于自我經(jīng)驗,她想知道“90后”的女性作家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卮疬@個問題的是“90后”作家龐羽。她認為,很多作家喜歡寫自己,其實多數(shù)是因為懷念過去。為什么會懷念過去?據(jù)她的觀察,是因為人們是無知的,容易沉溺于過去,“我們相愛相親,物質(zhì)的歲月可能不會再更改,我們是在懷念相親相愛的時光。”

“70后”作家付秀瑩很想聽聽在“90后”眼中,“70后”一代作家究竟是怎樣的形象?“90后”作家索耳很真誠地表示,他閱讀的“70后”作家并不多。不過,在他眼中,“70后”作家是很獨特同時又被忽視的一代人。他說,比起稍早的作家,“70后”一代更好地處理了西方文學經(jīng)驗與本土經(jīng)驗的結合問題,“將西方的經(jīng)驗和中國經(jīng)驗結合到了一個非常和諧的程度?!?/p>

“70后”評論家李云雷則反問“90后”作家,如何看待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以及先鋒文學?!?0后”作家周朝軍回答說,先鋒文學給他的最大影響就是開拓了對文學的認識。“之前我讀到的文學作品更多是在課本上,因此對文學的認識相對來說比較狹窄。直到讀到先鋒文學,才知道原來語詞和語詞之間不同的組合會生發(fā)出別樣的意義,比如‘她在認真地懷孕’這樣的表達,非常普通的詞匯,卻帶給人完全陌生的感受。先鋒文學給我打開了文學的視野。”

“70后”作家張楚回憶了自己上高中時,很喜歡在報刊亭翻閱文學期刊,對于文學期刊有著美好的向往,“一拿起來根本舍不得放下”。他很想知道,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90后”作家是否還會閱讀文學刊物? “90后”作家王占黑表示,她很少閱讀文學期刊,因為如今刊物也不是很容易買到,她一般只會閱讀寄給她的刊物,但是,她仍然可以時常在刊物中發(fā)現(xiàn)驚喜之作。同時,她也不太看紙質(zhì)書,其中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是:書太多了搬家時很困擾。所以從方便的角度,她基本只會閱讀電子書。王占黑還提到,她讀文學作品少,讀社科類著作更多,而且她更看重社會實踐,稱自己是個“行動者”。

討論會上,兩代作家彼此敞開心扉,懷著好奇與真誠進行思想和藝術的碰撞,作家們在面對面的交流中不但更了解彼此的創(chuàng)作與思維,而且也在對他們的認知中更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創(chuàng)作。

活動由中國作家網(wǎng)和《作品》雜志社共同主辦?!蹲髌贰冯s志社副總編王十月在主持會議時表示,這是國內(nèi)第一次有這么多優(yōu)秀的70后和90后作家在一個平臺上直接對話,意義重大。在他的印象中,“90后”作家普遍沒有想要做“大師”的念頭,而是出于本心地在寫作。并且,“90后”接受的教育程度非常高,很多是跨學科,不是中文系的。比如索耳學的是工科,馬曉康在墨爾本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這些經(jīng)歷都拓展了“90后”作家的視野與想象力。

中國作家網(wǎng)總編輯劉秀娟在發(fā)言時談到,這次交流并不在于將問題給出一個答案,而是希望在交流和碰撞的過程當中,呈現(xiàn)一代作家和另一代作家不同的思考方式,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中具有永恒價值的追求。中國作家網(wǎng)也將持續(xù)關注“90后”作家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以后也會提供更多的機會,為青年寫作者開辟一片更加寬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為發(fā)掘、培育文學的新生力量盡一份力。

參加討論會的還有郭艷、弋舟、石一楓、宋阿曼、路魆、李君威、玉珍、鄭小瓊、明江、劉曉聞等。

(攝影:超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