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鷹:“精心準備”的閱讀
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我再度想起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過的一段話。他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而且是經(jīng)過精心準備的談話,他們展示的不是別的,是他們思想中的精華。笛卡爾說的這個“經(jīng)過精心準備”意味深長。“精心準備”的反面或許意味著草率、粗疏或輕淺,這無論對作者還是對讀者,都是最要不得的。寫作要“精心準備”,閱讀同樣要“精心準備”。
隨著時代的進步,特別是當人類進入數(shù)字化和網(wǎng)絡化,閱讀便利化普及化已成為廣泛的事實,電腦、閱讀器、手機、微信應用以及聽書軟件,使得閱讀或準閱讀變得隨時隨地可以實現(xiàn)。網(wǎng)上閱讀或電子閱讀是件大好的事情,而且信息的海量以及速度的迅捷所造成的閱讀普及、延伸,不失為一種巨大的文化普惠。從面向大眾進行文化分享這個意義上講,閱讀便利和普及反映了文化民主,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具體表征。但數(shù)字化和網(wǎng)絡化也導致文化傳播在海量、無差別的同時,常常容易流于粗糙和輕率,使信息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膨脹與“過?!?。網(wǎng)絡時代文化傳播的充分民主化,削平了閱讀的門檻,一方面是人人都能享有隨時閱讀的機會,另一方面是閱讀內容精華與糟粕、厚重與輕淺并列雜陳,有時極大地誤導著人們的選擇。
數(shù)字化信息的海量與瑣碎,極為迅速和有效地占用人們的時間,分散人們的注意力。大家在電子化網(wǎng)絡化閱讀中滿足于知道更多事情,難以或不會有意識停下來思考知道以外和所知背后的東西,因為沒等透徹理解,人們便會奔向下一個閱讀目標。網(wǎng)絡和數(shù)字化也不可避免地會將一些觀念、思維方式、表達方式普及開來,如碎片化、拼接、輕淺、跳躍與替代等,從而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在海量信息的可能性面前,在互聯(lián)網(wǎng)所營造的巨大空間里,在被先進科技武裝起來的廣袤場域中,我們唯恐落于人后,常常流連其間卻無暇深思,于是在閱讀中放棄“準備”,或漸漸產(chǎn)生了閱讀無需“準備”的觀念。隨著那種沉下心來邊閱讀邊在書頁上寫寫劃劃的過程被省略,也就意味著邊閱讀邊沉思,閱讀時心與手、眼與頭腦同時運轉的機制被取消了。機器前的閱讀必然會適應機器思維,鼠標、手指運動伴隨著眼睛的運動,使我們常常無須走心、動腦。思維方式與機器相適應的閱讀,與攻克難度的閱讀,與有“準備”的閱讀,在本質上已經(jīng)失去了必然聯(lián)系。
笛卡爾所說的好書,展示的是思想的精華,而思想的精華作為人類進化中的精神收獲,是人類在完善自身、提升自身與豐富自身過程中累積的富于反省意義的體會,理解起來注定要有難度,需要閱讀者的充分準備。這種難度決定了閱讀根本不可能所見即所得,而是需要傾注時間、精力,在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和心境下完成。不少經(jīng)典之作在藝術表達上非常講究,常常通過曲折的呈現(xiàn)反映作家的宇宙觀人生觀,或把思想隱藏于形象和細節(jié)的背后,將文本升華為具有高度形而上價值的存在。
越是能夠打敗時間的作家和作品,其理解難度可能就越大。且不說但丁、莎翁、歌德和托爾斯泰及其作品,即如現(xiàn)代以來卡夫卡的《變形記》,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威廉·戈爾丁的《蠅王》,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莊》等,由于它們對人類生活圖景的描寫采取了寓言化的、隱喻化的手法,有時夸張、變形得讓人難以接受,但蘊含的人生和社會思考卻更為深邃,因此也最有可能惠及不同時代的人們。有思想深度的書可能還會具有一定預見性和超前性,往往在面世的時代并不為人們看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顯露出光芒與力量。對于這些作品的閱讀與理解,沒有“經(jīng)過精心準備”,斷然不可能實現(xiàn),而且,這些作品對我們知識積累的調動,對我們思考能力的提高,無疑都極有益處。
“精心準備”的閱讀意味著主動挑戰(zhàn)閱讀的難度,自覺克服閱讀的惰性,有意識規(guī)避一些花哨的新書、雞湯文、職場秘笈或所謂成功學。經(jīng)常接觸舒適度高、內容淺近、甜膩平白的東西,會讓你逐漸放棄思考,放棄接觸超過自己理解惰性的東西。優(yōu)秀思想成果看似不一定雅俗共賞,有理解難度,不一定非要教給我們一些以前不懂的東西,卻能夠超出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提供,給我們以有益于心智的啟發(fā),這才是其真正的不同凡響之處。“精心準備”的經(jīng)典之作如同設置了思想重巒疊嶂的山峰與理性九曲回環(huán)的江河,時時考驗著人類的征服能力,激發(fā)著我們去攀登與自己體力不相稱的山峰,赤腳涉過一個個未知的激流險灘。經(jīng)過精心準備的閱讀,經(jīng)過對這些人類思想精華的認真消化與吸收,相信能夠促使人們對歷史與現(xiàn)實進行再思考,不斷檢視自己對待萬物、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從而去推動社會的進步與人性的完善。
每次在機場過安檢的時候總會發(fā)現(xiàn),不少旅客除了手機之外,還把電腦、kindle和ipad一股腦都帶著去旅行,其實,這4樣東西中的隨便哪一樣都可以裝載上千冊的“書”,但這些“書”的命運如何呢?如果每個旅行的人都要求自己只帶一本書,結果又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