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為數字化時代的文學“把脈”
來源:光明日報 | 何成洲  2018年04月17日09:09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新月異的數字化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生產和生存方式。數字化時代,文學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變,不僅人們的文學閱讀習慣和方式不同于以往,書本閱讀的比例不斷下降,影視和網絡影像在滲透和重塑文學閱讀,而且文學創(chuàng)作的動機、方式和過程受到數字化大環(huán)境的影響,傳統(tǒng)意義上的作家出現分化,有的寄游于網絡,有的為影視而創(chuàng)作。面對這波譎云詭的當下文學場景,理論工作者急需提出新問題、新視角和新觀念,從而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文學發(fā)展的現狀,增強對未來的信心。

在新作《媒介場中基于欲望主體的文學存在方式動態(tài)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中,趙玉將社會學中的“媒介場”概念引入文學研究,將媒介視為與階級、種族、性別等類似的文學批評新維度,探討當下數字化時代文學活動的變與不變、新與舊、危機與重生,重塑文學理論的問題意識和時代特色。當前數字化語境下,多種媒介并存且相互滲透,文學相應地產生種種新變,本書首先從理論層面建構了媒介變遷中不同類型文學主體的欲望特征,在此基礎上分別探討創(chuàng)作主體、閱讀主體、批評主體面對媒介場的改變而采取的不同應對策略和措施。

不同的媒介場對應或者構建了差異性的主體及其欲望訴求。每一種媒介都有著符合自身特點的編碼規(guī)則,滿足的主體需求不同,主體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生成不同的身份特點。媒介場域構建了渴望實現人的多種可能性的欲望主體。相對于馬斯洛金字塔式的需要層次理論,本書通過媒介場中文學活動的分析,驗證了橄欖型的欲求滿足理論。在橄欖型需求中,欲求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強弱的區(qū)別,因匱乏增強,居于“橄欖”的中部,匱乏程度越高膨脹得越厲害,又因滿足而減弱,滑向“橄欖”的兩端。在多種媒介共同作用下,文學主體的欲求呈現豐富的差異性,并且往往還具有互補性。

以數字化為特色的媒介場域中,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的地位、角色、欲求等隨著各種媒介的此消彼長而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內部產生分化,精英作家、通俗作家、網絡寫手、段子手等共存于同一個文學創(chuàng)作空間。而不同的文學形式相互滲透,不僅出現影視的文學化,還發(fā)生了文學的影像化。身處其中的機械印刷時代的創(chuàng)作主體在走向分裂,在這個新的“讀圖時代”,創(chuàng)作主體必須擯棄文學與新媒介對立的二元思維,取長補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自覺性,創(chuàng)造一種與時代同步的別樣的文學形式,堅守和傳遞以陌生化為特征的文學性。

在日新月異的媒介場中,文學閱讀主體的選擇更加多樣,審美取向更加多元。在多媒介并存的媒介場中,泛媒介文學閱讀帶來認知模式的變化,目前正處在由深度注意力向過度注意力轉變的過程當中。深度注意力是指閱讀的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單一目標之上,忽視外界的刺激。過度注意力的特點是閱讀的注意力分散,閱讀在多個對象之間不停跳轉,對單調沉悶的內容缺少忍耐性。趙玉認為,我們不應該對泛媒介閱讀持悲觀的態(tài)度,而應探索和引導文學閱讀的新觀念。文學閱讀必須向影視和網絡媒介開放,豐富文學閱讀的體驗。

隨著互動型媒介的普及,媒介場域中的文學批評主體不再由學院派批評家主導,媒體批評的地位和影響日益提升。趙玉將媒介場中的文學批評分為兩類:精英批評與大眾批評。前者屬于專業(yè)批評,注重理論功底和文學史的知識。后者是業(yè)余性質的,主要依附于網絡的媒介,時效性強,傳播速度快,受眾數量大。當前,這兩者之間有時會跨界行動,也會相互滲透。多媒介場域下,文學批評面臨顛覆性的挑戰(zhàn),超文本的文學形態(tài)已經溢出了既有文學理論的框架。一個新的媒介場的文學批評范式正在形成當中。

趙玉的這本書立足文學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以美學、文學理論和藝術學為論述主體,積極借鑒傳播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等其他相關學科的觀念視角、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理論探討和具體分析結合,整體與個案并重,在研讀了大量文獻的同時,還運用了社會學的田野調查法。這本書對于進一步深化數字化時代的文學研究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作者:何成洲,系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