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編瞎話速成指南”走紅該汗顏的不僅僅是藝術家
賈科梅蒂的“火柴人”雕塑。
埃利亞松的環(huán)境裝置作品《氣象計劃》。(均資料圖片)
一部戲謔而成的“當代藝術編瞎話速成指南”,不意間點出了當代藝術圈某些“皇帝的新衣”,這恐怕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
“指南”作者婁良戲稱,讀完這份指南,“您就可以搖身一變,躋身新一代前衛(wèi)藝術行業(yè)從業(yè)者”。在當代藝術正越來越成為圈里人游戲的當下,“指南”卻被跨界瘋轉,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文化現(xiàn)象。在專家學者看來,戲謔之作所揭示的真相,其實應當被認真對待。
故弄玄虛,可謂當代藝術圈某些現(xiàn)狀的寫照
表面上看,“指南”是在對當代藝術評論的話語體系進行調侃。這份指南分“基礎詞匯”和“進階語法”兩大部分?!盎A詞匯”部分儼然一本詞典,一頭是當代藝術語境下看得人一頭霧水的“術語”堆疊,一頭是生活中的日常詞匯。如:“非現(xiàn)場”意味著“不在那兒”,“趨向性”意味著“像”———總之,偏不好好說話,要的就是讓人“不明覺厲”?!斑M階語法”歸納出的當代藝術圈說話“套路”,就更加“實用”了。像是“創(chuàng)造并不存在的詞匯”“盡量使用錯誤語法”,稍加領悟,不愁忽悠不到人。
盡管作者在文末鄭重聲明“本指南內容皆為調侃,不可當真,藝術本身應用嚴肅態(tài)度來對待”,大伙兒卻都心領神會了。故弄玄虛,裝腔作勢,不正是當代藝術評論語境的某種寫照? 不信,隨便轉上幾個當代藝術展覽,翻開幾本當代藝術圖冊,如此“不好好說話”俯拾皆是。讓人看得懂、看得有感觸的優(yōu)質藝術評論,真就提著燈籠也難找。
往深里想,“指南”實際上撕開的“畫皮”,直指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藝術創(chuàng)作,本該在直覺的指引之下,表達出藝術家內在的思想、情感和當下的心理狀態(tài),需要的是“真”。“指南”所揭示的,恰恰與此相反,是藝術中的“假”。
不妨讓我們先來看看,今天的當代藝術評論與創(chuàng)作,建立起的是一種什么樣的聯(lián)系。一位業(yè)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當下的藝術圈里,評論與創(chuàng)作“合謀”。很多時候,評論家不是從作品中看出藝術家表達了什么,而是聽藝術家說,作品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添油加醋,照著“指南”所揭示的路子走,將貧乏的意思包裝出“高大上”的形象。
說到底,多少“不好好說話”,掩飾了原本羸弱的創(chuàng)作本身。
當代藝術就要不知所云?這真的只是誤解
當下的當代藝術作品,之所以頻頻玩起各種云山霧罩的玄乎概念,在德里達、盧曼之類哲學家構筑的視覺藝術理論叢林里兜圈子,正在于內在精神“貧血”。難怪有人打趣道,今天的當代藝術從業(yè)者,簡直都是“哲學家”!作品越是貧乏,闡釋越是玄———似乎全靠唬人的口氣撐著。為了忽悠,最終當代藝術行業(yè)從業(yè)者們編造出一套不說“人話”的話語體系。
而事實上呢? 不知所云就是當代藝術?當代藝術就是要不知所云?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高建平告訴記者,這些真的都是誤解?!爱敶囆g是在現(xiàn)代藝術的基礎上歷史地形成的,背后有歷史、文化的背景。其中既包括抽象藝術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也有對藝術體制的反叛。”他特別強調,“當代藝術是多種多樣的,泥沙俱下。而且到了當代藝術階段,不再具有古典的精品意識。對它的評價,與古典式的對精品的追求不同。我個人傾向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們,看它們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代表性,而并非依照某種審美的標準?!?/p>
“指南”暴露出的,又何嘗不是公共藝術教育的缺席?的確,當代藝術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觀念。它的好與壞,與有沒有精湛的技藝、有序的美感已經(jīng)關系不大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僅憑忽悠就足以走天下。
高建平指出,當代藝術只認觀念上的第一次。它們得到認可的核心價值,總是先鋒的精神———探索新的領域,或者給人新的思考。不少赫赫有名的藝術家拒絕闡釋創(chuàng)作理念,甚至干脆不為作品取名,想讓人正視的,正是初次與作品相對時的情緒反應———錯愕、憤怒甚至大叫,震驚過去之后,有沒有什么在你心里留下。領悟抽象藝術大師馬克·羅斯科極簡的色塊畫,訣竅僅僅是———站在作品面前。這些由兩三個矩形平行排列構成的畫面,其間明與暗、亮與灰的對比,妙就妙在能讓人的情緒產(chǎn)生變化。有親睹原作的觀眾坦言:“感覺色彩蘊含的巨大能量,能把所有人都吸過去?!薄爸皇锹呦蚰欠?,心跳都在加速?!?/p>
可見,當代藝術不是在忽悠,將當代藝術當成忽悠,是沒有讀懂當代藝術。以忽悠的做法去做當代藝術,做出來的東西,與當代藝術在精神上的追求正好相反。其實,在學術,在生活,在各行各業(yè)的工作之中,不也同樣如此?
相關鏈接
藝術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看不懂”
■盧西奧·封塔納的刀痕畫
將一塊純色畫布用小刀劃破,留下一道或幾道劃痕。這就是阿根廷籍意大利藝術家盧西奧·封塔納最具辨識度的刀痕畫。
這樣的刀痕畫具有繪畫觀念變革的標志性意義。封塔納也因此成為極少主義的始祖。早在1950年前后,封塔納就開始刺穿畫布,嘗試刀痕畫了。其意義在于,一刀毀掉觀者原本想要看到一個正常畫面的期望。他自己則認為這樣的嘗試“打破了畫布的空間,好像在說:自此我們可以自由地做我們喜歡的了?!贝檀┊嫴?,使封塔納事實上打破了觀者視線占據(jù)的畫面,通過畫布本身,通往其后的空間。封塔納將其視為一種喚出的無限,聲稱“我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一維”。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的“火柴人”雕塑
針尖似的腦袋、纖長如絲的四肢,論形象,瑞士藝術家阿爾貝托·賈科梅蒂最具辨識度的“火柴人”雕塑并不賞心悅目。
這些瘦削、單薄的“火柴人”形象,表現(xiàn)的卻是二戰(zhàn)后的一種時代情緒。當時歐洲飽受戰(zhàn)爭的滄桑,人們的內心是孤單、脆弱的,甚至是恐慌的。賈科梅蒂正是用這種非常獨特的形象藝術地再現(xiàn)了這種感覺。同時,“火柴人”也被認為關乎人類生命的本質,是一種超自然的孤獨存在。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環(huán)境裝置
在斯德哥爾摩創(chuàng)造出一條美麗的綠色河流;在倫敦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創(chuàng)造出一輪金黃的太陽;在紐約創(chuàng)造出四條銀帶般的瀑布……丹麥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常常將大自然的瑰奇通過作品表現(xiàn)出來。
埃利亞松運用的創(chuàng)作手段包括水、礦物質、光的折射和反射、針孔成像術、生物工程學、激光及特質燈具、新型化工和電子產(chǎn)品等材料方法,跨越光線研究、科學技術、人造自然、運動變化、奇異時空、突破觀念、人文哲學等。他的作品往往傳遞一種整體的感受,不斷邀請觀眾進入他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