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遺夢
趁著冬日暖陽的周末,三五同窗好友邀約到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杉洋相會,探尋古鎮(zhèn)厚重的文化歷史和濃郁的人文氣息。
杉洋舊稱藍田,宋李廷芳《望江南?藍田十詠》贊曰:“藍田好,仙路入桃源,秀水一條銀帶繞,奇峰四面玉屏環(huán),人在洞中天;待客到,指點問青田,余族只今丞相裔,李家原是帝王孫,唐末避仙村。”這小小山村,自唐以來,各族及后裔竟出過2位狀元、3位尚書、90多位進士、200多位朝廷命官,曾與王安石、歐陽修、朱熹等歷史名人有過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特別是理學宗師朱熹曾兩度到藍田書院講學,先賢文化奠定、影響、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古鎮(zhèn)后人。這上院(禪林祠)、下院(鳳林祠)、藍田書院,聯(lián)珠祠、彭氏宗祠、余氏總祠,無不昭示著昨日的輝煌與今日的榮耀。
有幸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古鎮(zhèn)的中學工作、生活了五年,自然感受了這座千年古鎮(zhèn)文化底蘊的深厚,也體驗到了四姓八境聚族而居的復雜。雖然當時對古文化的保護不怎么重視,但還是親眼目睹了古鎮(zhèn)文化挖掘和保護先驅者,余理民先生的癡迷和赤誠。他是名村醫(yī),又喜歡考古,對古鎮(zhèn)文化了如指掌,談起來是眉飛色舞,如數(shù)家珍,可惜時人理解他的不多。不到而立之年的我,也是了無興趣。記起的,只有一次,不知道他從哪兒搗鼓來了幾塊石片、瓦片,興奮地告訴我:“由此考證可見,杉洋殷商時期就有先民居住?!彼羌冋纳佳蠓窖裕炅了实男β?,言猶在耳。理民先生還特別關心教育,行醫(yī)之余,經(jīng)常光顧校園,談談校風聊聊學風。有一年,學校開田徑運動會,他專門買了許多塑料皮筆記本,獎勵給寫報道的小記者,扉頁上用毛筆字工工整整地寫著:“古田十二中田徑運動會小記者紀念”落款簽上自己的名字。也送我一本,所以才記憶猶新。老人駕鶴西去后,成果散落,畢生研究有文字留存的卻是不多。成書的,只有和清華大學人類學教授張小軍合著的《福建杉洋村落碑銘》。好在近年來古鎮(zhèn)鄉(xiāng)賢李揚強先生潛心研究,挖掘整理,編著《藍田古文化》《藍田引月》,成為研究古鎮(zhèn)文化的第一手翔實資料。如今想來,當年沒有拜余先生為師,實為人生一大遺憾。
想當初,來到校園綠樹濃蔭的古鎮(zhèn)中學工作,很是愜意。兩棵高大的梧桐樹,遮住了教學樓前的操場,常在樹蔭下集會、訓話。一條小水渠橫穿校園,師生們常在這兒洗衣服。水渠邊栽種著柳樹、杉樹、紫竹等等。春天里,柳絮在空中飛舞,飄落水中,隨波而去,別有情趣。水渠上的石拱橋有兩排石板條,既做欄桿,也是休息之所。教師們茶余飯后常坐在這兒或交流探討或閑聊八卦。晚風中,夜來香、梔子花香沁人心脾。這小橋流水,楊柳依依,竊竊私語,一幅動態(tài)的水墨畫,令人終生難忘。
躊躇滿志的我,決意扎根古鎮(zhèn)。在學校埋頭苦干教書育人,工作奮斗五年,做到了副校長職位。恰是年輕氣盛,大有干一番事業(yè)的雄心壯志,可惜一紙調(diào)令而揮別,未能更上一層樓,繼續(xù)為古鎮(zhèn)增光添彩!
這些年,古鎮(zhèn)的藍田書院,因鄉(xiāng)賢余云輝博士捐資仿古重建并大力推動,通過辦講壇、講國學、練武術而名聲大噪,成為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基地。面對魁星閣前清邑人李捷英《題藍田書院》石刻:“環(huán)列諸山道遠青,當年夫子日談經(jīng)。尚余墨跡香千里,夜夜光搖北斗星?!辈唤锌淮趲熤祆洚斈辍氨茈y”藍田書院講學的情景,19歲中進士,成為朝廷命官,晚年流離失所,到這偏僻鄉(xiāng)村書院,一如既往興教講學、著書立說,這需要何等的心境?終成理學集大成者,成為“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fā)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瞻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可與倫比?!保▏鴮W大師錢穆語)其弘揚的理學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歷朝歷代所推崇。
看到藍田書院內(nèi)國學老師正給學童們講授《說文解字》,不自覺吟誦起去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詞《古鎮(zhèn)杉洋》:
“三陽開泰,龍舞溪畔好村莊。宗師朱子過化地,先民生息自殷商。蟬林祠的積雪,鳳林祠的晚霞,藍田八景美名揚。八角樓,百廿間,龍?zhí)锻ね馑?。旖旎風光,白溪草場,看不完天蒼野茫。月爿井里故事多,文化名鎮(zhèn)淵遠長。時光荏苒,家國情懷永不忘。
八境同安,象峰山下是故鄉(xiāng)。文臣武將狀元第,始祖肇基在盛唐。橫街頭的熱鬧,城墻頭的古老,后街石巷通四方。文昌閣,鄉(xiāng)約堂,藍田書院聲瑯瑯。攬勝探險,三井龍?zhí)叮啦槐M山高水長。引月池旁神思遠,后門洋上稻谷香。歲月流轉,時代夢想共唱響?!?/p>
歌詞雖然對古鎮(zhèn)萬象多有涉及,但還是不能包羅萬有,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無法企及。聽著穿漢服的學童們朗朗書聲,激發(fā)了我重上講臺啟蒙學子的欲望,流連三圈,欲言又止,終是不忍打擾而悄悄退出學堂。
今次,再度漫步古鎮(zhèn)的小石巷,歲月的滄桑也布滿了我們的臉龐,和這古鎮(zhèn)的蒼涼寂寞惺惺相惜。即便是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庚戌科狀元余復的祖居,也是一片煙塵。行走江湖多年,不論是讓塵土飛揚的人,還是塵土滿面的人,都是揮手一瞬間,終究要歸于平靜。正所謂:這世間繁華三千,不及你一面歡顏。
也許,人生就是如此,少走了彎路,便錯過了風景。讀懂了寂寞,也就讀懂了繁華。有夢的地方,終有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