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文化遺產(chǎn)
嘉絨丹巴飲食記
(一)
酥油茶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家里最少不了的就是酥油茶。每天早晨太陽的光輝灑在領(lǐng)袖峰之前的時候。阿媽就已經(jīng)在廚房的鍋灶里升起了炊煙。寨子里家家戶戶煙囪里飄出的炊煙飄向房屋周圍高處的田野和麥子地里,最后慢慢消逝在果林里。
早晨天還沒透亮的時候阿爸趕了牦牛到山頂牛場?;氐郊依锏臅r候都會利索的從冰箱里取出阿媽前幾日打好的酥油(酥油是自家的牛奶每天擠好之后存入奶桶。牛奶存入約三日左右,份量一般足夠一桶,約10斤左右即可倒入茶桶內(nèi)不停的用手上下來回打動而成。10斤奶約摸取酥油半斤,把酥油收集起來,揉成團(tuán)狀或盤狀之后會放入石水缸,保鮮、保持形狀不變。每當(dāng),將酥油放入水缸內(nèi)時,阿媽總是充滿了耐心和自信心。每當(dāng)此時,我在一旁不由得生出一種自豪感。取了酥油剩下的部分會倒入鍋灶內(nèi)。小火熬出鮮奶渣,取出奶渣盛在竹匾內(nèi)。鮮奶渣可以泡在奶茶里吃也可以放了白糖合著吃,多余的可以曬干了保存著日后備用。對于許多家庭來說,鮮奶渣和干奶渣是配著早茶不可少的一部分),削一大塊酥油放入銀器包裹的木碗中、糌粑、奶粉、雞蛋、鹽依次放入自制的奶茶桶里(茶桶是父輩們在高山森林里,主要取材于壯碩的松木、樺木和核桃樹,有的是整個木頭從一端鑿出很深的洞穴,用工具推磨光滑,在茶桶外一般都用幾道銅皮、藤木編套箍。打茶的木柄比茶桶長,底部鑲嵌有圓盤,圓盤中央帶孔,便于液體和氣體通過小孔流動。)打茶的時候,要來回打動好幾十下,之后將打好的茶倒入茶壺里,將茶壺放置于鍋莊火塘邊。倒一碗香甜的酥油茶,在冬日里便可以抵御寒冬的嚴(yán)寒,一家人圍坐在鍋莊旁。或聽長輩朗朗的誦經(jīng)聲、或聽父母商計一日的生活安排...心里就會暖暖的。
(二)
臘肉
農(nóng)村婦女們一年辛苦的種植玉米、土豆和自家地里采取的豬草加工之后混合玉米面、土豆泥而成的豬食便是年豬主要的吃食。年豬從年初喂養(yǎng)到臘月有200斤到500斤不等的體重,臘月也是家家戶戶婦女曬勞動成果的時候,回想一年的幸苦活兒,婦女們都會有一番感慨。制作臘肉一般是在臘月時節(jié),用年豬的豬肉,村里有經(jīng)驗的長輩加工成條狀,抹上鹽、花椒掛在樓頂廠房內(nèi)房梁、柱頭上自然風(fēng)干而成,在高原,半年之內(nèi)食用是完全可以放心的。
隨著社會的進(jìn)步,取酥油、奶渣都是用打奶機(jī)制作的,這樣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我的故鄉(xiāng)村寨里的長輩們們崇尚的是慢生活,也不嫌手工活、費(fèi)時費(fèi)力。在寨子里她們依然堅持用手工打茶和制作酥油。長輩們說,經(jīng)過柴火熬制的茶,木桶打出的酥油和酥油茶,在炭火、鐵鍋、散發(fā)松香的茶桶中經(jīng)過熬制、茶水與酥油茶原材料的混合、碰撞之后才保留有最醇厚的香味和濃濃的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