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給科幻文學加點油加點鹽
劉慈欣說,和現(xiàn)實主義文學相比,創(chuàng)作科幻小說的靈感更加來源于閱讀 劉慈欣 供圖
祖籍河南,長于山西,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亞洲首位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得主。 自1999年處女作《鯨歌》問世以來,劉慈欣已發(fā)表短篇科幻小說三十余篇、出版長篇科幻小說六部,十次榮獲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他的長篇代表作《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作為亞洲首位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得主,劉慈欣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那部令他聲名鵲起的《三體》,也被視為中國科幻文學里程碑式的作品。
不過,劉慈欣對待獲獎,一直以來都比他的讀者們冷靜得多。成名之后,他依然生活在山西陽泉這座小城,和這個圈子并非刻意地保持著距離。人們在期待《三體》之后會有什么杰作,而他始終不疾不徐。
這種平靜的生活狀態(tài)與他把想象力發(fā)揮到極致的天馬行空的科幻創(chuàng)作似乎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蘊藏在背后的,是他仰望星空的人生哲學和探索世界的赤子之心。
1
盡管劉慈欣受到矚目,是因為《三體》,但其實早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一邊在發(fā)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一邊就利用業(yè)余時間出版了十余部小說集,連續(xù)數(shù)年獲得中國科幻文學最高獎銀河獎。
“我從小就是科幻迷,喜歡的時間長了,就有想寫的愿望。最早的創(chuàng)作開始于高一,是外星人的內(nèi)容。那時也投過稿,但沒能發(fā)表?!苯邮墁F(xiàn)代快報記者采訪時,劉慈欣這樣回憶著科幻創(chuàng)作的源起。
劉慈欣說,和現(xiàn)實主義文學相比,創(chuàng)作科幻小說的靈感更加來源于閱讀。不過,他認為喜歡科幻文學的人讀的其實都一樣,自己的閱讀并沒有特別之處。他最早讀到的科幻是蘇聯(lián)的科幻小說,后來接觸西方的,像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喬治威爾斯的作品,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接觸到西方比較現(xiàn)代的科幻文學,像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等人的作品都給過劉慈欣滋養(yǎng)。
有讀者說,劉慈欣作品帶來的生活啟示用一句話來總結便是:活著不只是柴米油鹽,還可以仰望星空。像“詩和遠方”一樣,“仰望星空”如今也成了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追尋,劉慈欣似乎起到了某種引領作用。
“星空是神秘、宏大、深邃、廣闊的,人在星空面前,感到自己很渺小。特別是從科學角度了解了宇宙之后,更有這種感覺。”
“這個感覺大家其實都一樣。”談到閱讀的時候,他這么說,談到星空的時候,他又說了一樣的話。他將自己歸于一類人之中,“有些人很現(xiàn)實,有些人力圖脫離現(xiàn)實,接觸更深遠的東西。作為一個科幻小說作者,我肯定是后者?!?/p>
而星空在他眼中從來沒有失去過神秘的色彩,“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星空的未知更多了?!眲⒋刃勒f道。
2
劉慈欣的作品素來以強大的敘事能力與豐富的想象力著稱,既有宏大的架構,又有深刻的思辨性。今年1月,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劉慈欣作品集《朝聞道》,書中收錄了劉慈欣的中短篇代表作《帶上她的眼睛》《朝聞道》《思想者》《中國太陽》等,該書被列為教育部新編初中語文教材指定閱讀。
對于中國科幻小說走進教材,劉慈欣感到非常欣慰?!斑@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從小學到中學,課本里的閱讀一直是以現(xiàn)實主義為主流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學除了現(xiàn)實主義題材之外,還出現(xiàn)了超越現(xiàn)實的題材,這其中就包括科幻小說,描寫未來、地球之外的事情、人和自然、宇宙的關系。科幻進教材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否則就跟不上時代了。”
劉慈欣認為,科幻小說展示的是一種我們以前不太習慣的、但卻與時代相適應的思維方式?!白x科幻會讓孩子看問題的視角更為廣闊,用更多元的視角看待世界,借助于想象力、創(chuàng)新能力,來構筑未來的各種可能性??苹藐P注的不是現(xiàn)在,而是未來,給人的潛意識里灌輸這樣的理念——世界是不斷變化的,生活是不斷變化的?!?/p>
盡管科幻在教材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不可否認,在中國,科幻文學還處于小眾的地位。劉慈欣介紹道,中國科幻作家群體規(guī)模比較小,長期寫作、發(fā)表科幻小說的也就二三十人。他說,一次參與中國作協(xié)大會,參會的3000名作家中,他是來自科幻界的唯一代表。雖然小眾,但是整個群體也很有特色,“在中國所有的作家群體里,科幻作家群體是學歷最高的,很多人都有博士學位?!背松俨糠肿骷?,像他、王晉康、何宏偉、韓松算是年紀比較大的,大部分科幻作者都是比較年輕的80后、90后,“他們的意識、眼光、思維方式非?,F(xiàn)代,視野非常廣闊,這是與傳統(tǒng)主流文學最大的區(qū)別?!?/p>
不過,劉慈欣坦言,科幻作家中有影響力的少,大部分只在科幻圈里有一定影響力,而且大部分科幻作家是業(yè)余的,只能在工作的間隙去寫,所以目前主要的創(chuàng)作是短篇和中篇,長篇的數(shù)量不夠。
3
采訪劉慈欣,當然繞不開雨果獎,這一公認的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際科幻大獎,堪稱科幻界的諾貝爾獎。劉慈欣2015年摘得雨果獎,也成為該獎項自1953年設立以來的首位亞洲獲獎者。
但是,劉慈欣對獲獎卻一直表現(xiàn)得很冷靜,甚至“低調(diào)”到?jīng)]有現(xiàn)身頒獎現(xiàn)場。時隔兩年多,說起沒有去現(xiàn)場領獎的原因,劉慈欣笑道:“不是我不想去。我不久前剛從美國回來,去了和雨果獎齊名的星云獎,因為考慮到星云獎更有希望獲獎。雨果獎其實是因為一個提名者退出,《三體》才有機會被替補提名。雨果獎是在當天才知道結果的,如果我知道我得了雨果獎,我肯定會去了?!?/p>
他也澄清了這種“冷靜”,“作為一個開始的科幻迷,后來的科幻作家,我其實是看著雨果獎作品長大的。對于我來說,雨果獎就像天上遙遠的星星,什么時候都能看得見它,但不會想到它和自己有什么關系,很高不可攀的一個獎項。現(xiàn)在居然自己能獲獎,當然很高興。但是,從我自己來說,我寫科幻最終的目的是寫給讀者看的,我最看重的還是讀者的反映,獲獎值得高興,但不是我寫作的最終目的。”《三體》獲獎的更大意義于他而言,是中國科幻小說開始有更多可能站上世界的舞臺。
收獲殊榮后,劉慈欣的生活沒有與以往有太多不同。他過著柴米油鹽的日子,不愛交際,微信只用來收發(fā)信息,在媒體上也曝光不多。
劉慈欣說,這也并非刻意回避?!拔易〉牡胤狡h,不在大城市。還有精力有限,去北京參加活動,來回也得一天。像我這個歲數(shù),50多歲,誰都一樣,干事業(yè)的人,不會花那么多時間在社交上?!彼刻煊泄潭ǖ臅r間閱讀、看電影,而科幻閱讀只占一小部分,他還愛科學、軍事、歷史、文學類讀物。
他筆下構筑的科幻世界,充滿著澎湃的激情,藏滿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造出來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跡。人們被他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嘖嘖稱嘆于他的奇思妙想,在馳騁于他文字的同時,對頭頂?shù)男强债a(chǎn)生更多的敬畏。
“科幻作家所能做的是讓人們產(chǎn)生對宇宙和太空的興趣,可以說,這是微不足道但又可貴的努力。我寫的科幻小說,希望描寫渺小的人和宏大的宇宙之間的關系。其實我所有的科幻小說,都只想表達一個宗旨,就是想講一個好看的故事?!眲⒋刃勒f道。
《三體》花費了他太多的氣力,之后,劉慈欣一直在沉寂。他甘于寂寞,也勢必會在寂寞中再度爆發(fā)。
對話
科幻文學
不是預測未來的
讀品:中國科幻作家中,您能脫穎而出,您思考過其中的原因嗎?
劉慈欣:一兩句話很難說清楚,總體來說是心態(tài)吧,對生活之外更廣大更宏大的事物的好奇心、向往,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人和自然關系、人和宇宙關系的思考。但是這些東西并不是很特別的東西,很多人都有,并非這些東西造就了今天的我。作品取得今天的成功,有作品本身的原因,還有機遇。
讀品:中國科幻文學的現(xiàn)狀,會不會讓您的創(chuàng)作背負上一些使命感?
劉慈欣:坦率地說,沒有,寫作的目的是著眼于創(chuàng)作,不是為了帶動中國科幻。當然,如果我能做到這樣那很好,但這并非是我寫作的目的。我寫作的初心還是基于對科幻的熱愛。
讀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會認為,科幻文學會具有對未來的預測性。比如經(jīng)常在科幻小說中出現(xiàn)的人工智能(AI)的話題現(xiàn)在非常熱門,您怎么看?
劉慈欣:AI從科幻小說誕生那天起,就在科幻小說里出現(xiàn),對寫科幻的人來說,AI不是什么新鮮東西。但是現(xiàn)實中的AI和科幻中的AI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科幻中的是想象出來的,現(xiàn)實中的AI是真正實現(xiàn)的。科幻文學不是預測未來的。那是一個誤解。《1984》《2001》,這是兩本科幻名著,這兩個年代都過去了,你去看一下就明白,書中描寫的這兩個年代和真實的兩個年代,差別有多大。所以科幻小說是可能性的文學,把未來的多種可能性排列出來,至于說哪種可能性變成現(xiàn)實,科幻小說沒有能力去預測。
讀品:很多三體迷們關心電影《三體》什么時候上映?
劉慈欣:我只是團隊的一員,電影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不是原著,是導演、編劇、制片人。我不好去說電影相關的消息,電影一直在做。
讀品:請談一談您目前的創(chuàng)作。
劉慈欣:我一直在努力地構思,但是進展比較慢,想寫一個和《三體》不太一樣的題材。希望2018年能有一些比較好的想法,進而能很順利地創(chuàng)作出一部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