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創(chuàng)立中國史詩研究新范式
朝戈金近照。資料圖片
他在民俗學研究的道路上,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開創(chuàng)了我國史詩研究的新范式;他致力于展示我國史詩獨特的魅力與代代相傳的生命力,并將中國民間傳統(tǒng)文化推向全世界。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民俗學家朝戈金。
1958年,朝戈金出生在內蒙古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巴·布林貝赫是著名蒙古族詩人、蒙古族當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內蒙古乃至全國文學界都頗有影響。父親研究蒙古文學時營造出的學術氛圍,給朝戈金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1978年,朝戈金考取了內蒙古大學。在讀本科與研究生期間,他學習了漢語言文學。
在我國已經被發(fā)現(xiàn)的史詩中,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最為著名,并稱為我國少數(shù)民族三大史詩?!笆吩娛且粋€民族認同的標志。有了史詩,這個民族就會在文化上形成很強的文化認同感。”朝戈金說。
盡管我國擁有數(shù)量豐富的史詩資源,但由于對史詩研究與保護起步較晚,理論基礎非常薄弱,史詩研究一度走上了并不適合口傳史詩的研究方向:用研究書面文學的方法來研究作為口頭傳承的史詩。在我國史詩研究削足適履地進行了十幾年之后,史詩研究最終進入了瓶頸期。
朝戈金認為,史詩雖然是文學,但僅從文學的角度研究還很不夠,“特別是現(xiàn)代活態(tài)傳承的史詩,它的社會文化功能是很復雜的?!背杲鹫f。
1995年,朝戈金前往美國哈佛大學系統(tǒng)學習口頭程式理論。在哈佛,他得以近距離聆聽國際民俗學界大家的聲音。國外對史詩研究之深入、理念之新穎,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他意識到,用口頭文學的“他山之石”來解決我國史詩研究的轉向問題,他們這一代學者責無旁貸。
從美國回來之后,朝戈金又師從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泰斗鐘敬文。在鐘敬文門下讀書期間,除了聆聽鐘敬文先生的真經傳授,他還有幸接觸到季羨林、啟功、張岱年等學界泰斗,他們深深地影響了朝戈金。
結合田野調查實踐和理論知識學習,朝戈金提出了口頭史詩詩學的新理念和新范式。這與當時民間文學研究的主流理念范式大不相同。
2000年,40歲的朝戈金完成了學術研究上的一大突破,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結合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將口頭程式理論中國化,使其不再是一個水土不服的外來理論,由此開創(chuàng)了中國史詩研究的新體例,打破了我國史詩研究長期以來在方向、理論上的局限。
這些年來,朝戈金走過許多地方,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聚集的區(qū)域,他一方面直接感受到我國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帶來的變化,另一方面也驚異于傳統(tǒng)文化的消失速度之快?!拔疑硇木阃矗谑浅蔀檩^早在中國提倡搶救和保護少數(shù)民族口頭傳統(tǒng)文化的學者之一,并將這個理念付諸行動,啟動了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資料的搜集和搶救工作?!背杲鹫f,這與他的游學經歷有相當大的關系——如果不是受到美國哈佛大學“帕里口頭文學特藏”的理念影響,我國的檔案庫建設不太可能在20年前就提上工作日程,并啟動實施。
在朝戈金和團隊的努力下,史詩文化逐漸回到國人的視野中,并找回了它獨特的風格和代代相傳的生命力。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的資料室內,藏有大量史詩資料,包括音像文檔和抄本刻本等。藏族史詩《格薩爾》和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成功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民間文化是汪洋大海,它隨時會給你驚喜?!背杲鹫f。
由于工作職責所在,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學科建設方面,朝戈金進行過深入的理論思考,也有很多研究成果。作為《民族文學研究》的主編,以及《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分卷”副主編,他對少數(shù)民族文學總體面貌的認識,部分體現(xiàn)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分卷”的詞條增刪和改寫中。
這些年來,除了在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領域的著述和譯事,朝戈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評估和制定工作模型方面也付出頗多。作為中方專家,他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非遺項目評審做了不少工作,牽頭組織了我國部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
“這些工作對于提升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的國際認知度和影響力,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這些工作與我的個人著述比起來,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背杲鹫f。
如今,朝戈金除了擔任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外,還兼任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主席、國際史詩研究學會會長、中國民俗學會會長、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學會會長等職。他通過不懈的努力,向學界和社會傳遞著中國學者的思考,力圖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