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夢里依舊是山人
來源:中國民族報 | 彭曉勇 王麗璇  2017年09月11日09:28

主編:彭曉勇

出版社:貴州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6月

貴州山多,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積的92.5%,境內有烏蒙山、大婁山、苗嶺山、武陵山四大山脈。千百年來,大山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貴州人。大山是山里人的家,是母親溫暖的臂彎,是父親粗糙的大手,是心靈深處最柔軟的情懷。

明代大教育家王陽明曾盛贊貴州山勢磅礴:“天下之山,萃于云貴;連亙萬里,際天無極?!边@片連綿無際的大山,儲藏無盡寶藏,蘊育多彩文明,產生獨特文化。另一方面,大山也造成了貴州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在經(jīng)濟上長期貧困的困境。在大山懷抱里成長的貴州人,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推動大山跨越式發(fā)展。

今年6月,《那年,我們走出大山——民族學子求學心路》一書,由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在這部自述文集中,各民族學子講述了他們的親身經(jīng)歷,讓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溫暖扶助,為他們一步步走出大山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使他們走出大山的腳步更加堅實有力。

正如該書序言所言:“當一個個民族學子的求學故事匯聚在一起,你可以感知貧窮與奮斗的真實含義。通過觀望各民族學子的求學路,我們切身感受到貧窮對于社會文明的進步、人民生活的安定帶來的障礙,也切實感受到幾十年來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是如何盡其所能地給予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以精神鼓勵和政策扶持,幫助他們一步一步走出大山。這在當前消除貧困、全面走向小康的時代更具有重要意義?!?/p>

每一天,學子們懷揣走出大山的夢想,行走在晨曦微露之時或夕陽余暉之中的山路上。他們翻過一座座山、越過一條條溝的求學路,讓人讀出了求學的艱辛與愉悅,濃縮了學子們對故鄉(xiāng)的眷戀與深情。這也是許多作者走出大山若干年后,夢里依舊是“山里的人和事”的原因。

同樣的大山路,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人生。40余位作者中,年紀最長的已年近九旬,最小的幾位是“90”后,他們的故事橫跨了60多年,串連成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各民族學子的奮斗史。

作為“苗族古歌”最早的研究者之一,苗族學者今旦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炮火聲中長大。他見證了腐朽的國民黨政權的垮臺,受到進步老師的影響參加過學生運動。在讀書期間,他制訂了以臺江縣革東話為依據(jù)的《苗語拉丁化學習草案(黔東區(qū))》,并編寫了苗漢對照的《農民識字讀本》,參加了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字創(chuàng)建的前期工作。今旦求學、奮進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

受益于少數(shù)民族預科班、民族班等國家優(yōu)惠政策,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批貴州學子通過努力,從農村走入城市,施展自己的抱負。字里行間,既有奮斗成功的驕傲,也有別人所不知的失落。他們糾結于“城里人”與“山里人”之間,想要重新尋找自己的根。

梁朝文(布依族)是故鄉(xiāng)關口的第一個大學生,從一句漢語都不會說的少數(shù)民族學子,到《貴州民族報·民族語文周刊》執(zhí)行主編,在傳承民族文化的道路上,他留下了堅實的腳印。

對于新世紀走出大山的各民族學子來說,他們的眼界和心胸都與過去不同。走出大山,回望大山,當古樸的吊腳樓被水泥平房取代,當悠遠的苗歌傳唱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一代學子的思想發(fā)生了變化。越來越多人以傳承民族文化為己任,重拾散落在大山深處的民族文化瑰寶,創(chuàng)造了精彩的人生。

劉玉葉(侗族)從小體弱多病,是農村醫(yī)療保險的普及讓她走出疾病的陰影。中小學免交學雜費的政策讓她實現(xiàn)了讀書的愿望;有了助學貸款,她不必擔心交不起大學學費。這一切讓山里的女娃心里像麥芽糖一樣甜,前途盡管并不平坦,但充滿希望。

古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碑斶@些少數(shù)民族學子走出大山,才能真正讀懂大山。無論他們走多遠,大山永遠是他們靈魂的家園、精神的根。待看罷此書,心中升騰起的是對貴州那片土地和大山人民的熱愛,更是對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拳拳赤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