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在收獲的田野上等待
來源:文藝報 | 孔令燕  2017年08月25日06:50

近五年以來,長篇小說繁榮的主要表現在文學圖書市場的熱鬧和層出不窮的榜單、排行上,每年都會出現成為市場熱點和文壇話題的文學作品。中短篇小說因為體量較小、創(chuàng)作人數更多,數量上更是數不勝數。目前國內100家左右比較活躍的文學期刊,是這些中短篇小說的主要舞臺,這些文學期刊在近五年的日漸回暖和活躍,也印證了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碩果成就??v觀這些巨量的文學作品,無論篇幅長短,均共同詮釋了碩果累累的含義。文學在觀照現實方面更加宏闊,完善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為作品題材豐富多樣,橫向上深入現實的各個層面,縱向里追溯時代發(fā)展、歷史流變對人物命運的改變。這五年中,作家們在用文學參與現實和思考時代命題方面,呈現多樣化的態(tài)勢,完成了對當下中國社會、經濟、人文、精神等各個層面的文學表達。小說素材突破了以往以鄉(xiāng)土、城市、軍事等為主的內容類型,發(fā)散出各種形態(tài),將城市與鄉(xiāng)村、當下與歷史、理想與現實等具象到不同的命運鏈條中,呈現出異常豐富的文學樣貌。

新時期的鄉(xiāng)村命運、土地與故鄉(xiāng)的消逝,成為這幾年文學表達的新主題,這類題材不同以往的鄉(xiāng)土敘事,具有這個時代的復雜性和精神內核。城市化進程與時代流變的推進,必然帶來鄉(xiāng)村自內而外的轉變,傳統(tǒng)鄉(xiāng)村秩序的打破、當下農村的新困境、農民進城后的艱難生存,在作家的筆下得到了充分描摹與表達。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帶燈》《老生》《極花》,延續(xù)了他一貫對鄉(xiāng)村生態(tài)與鄉(xiāng)民命運主題的關注?!稁簟吠ㄟ^一名基層女干部的經歷命運呈現了當前鄉(xiāng)村各種矛盾的復雜局面;《老生》通過“老生”敘述和對《山海經》的重新解讀,回顧了百年來中國鄉(xiāng)村的歷程和命運;《極花》通過被拐賣女孩的命運觀照日漸萎靡消逝的農村,表達對農民進城后如何找尋自己位置的憂思。格非的《望春風》聚焦位于江南的“儒李趙村”50年的歷史變遷,對不斷逝去的故鄉(xiāng)和人情世態(tài)、陸續(xù)謝幕的故人作了告別,是一曲帶有古典意味的鄉(xiāng)村挽歌。

歷史與記憶的回望,是另一主題。關于宏大的歷史與個人的命運糾纏,張煒的長篇小說《獨藥師》以膠東半島養(yǎng)生傳人季昨非為線索,將其大時代中獨特的個人命運以及由此折射出來的革命全貌刻畫得淋漓盡致,生動展示了那個特定年代中人與歷史的激蕩與互動;關于一個城市的歷史與記憶,金宇澄的《繁花》通過幾位主要人物的情感交往史、眾多人物的日常生活來回望上海的遠去,呈現了市井中的上海在時間的流逝中不斷演變的過程;路內的《慈悲》聚焦于上個世紀的國營工廠,講述了個人50年的生活,從一個切面剖析展現了大時代對普通人命運的影響;關于個人記憶與歷史回望,如王剛的長篇小說《喀什噶爾》,延續(xù)了《英格力士》的青春記憶,在作品中投射了自己的感情、回憶和懷念,將一個女兵的個人尊嚴在特殊境遇下被打擊、被磨礪的過程表現得十分動人。

反腐題材成為新的關注點,并突破了以往同類小說的只聚焦官場政治的窠臼,對政治生活中的人性進行更深邃的挖掘。如周大新的《曲終人在》,通過一個省長的經歷,表現了大變革時代入仕做官的復雜性。

軍事題材的豐富,關照新時期軍人的心靈變化,塑造了更加豐滿真實的軍人形象。陶純的《一座營盤》因其對部隊貪腐問題的反思與警醒引起關注,并力求真實反映軍隊在新時期發(fā)展進程中的艱難曲折,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王凱的《瀚?!贰惰F椅子》等塑造了一群不同以往的軍人形象,他們區(qū)別于《林海雪原》里的少劍波、《高山下的花環(huán)》里的連長、《歷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他筆下的軍人一開始表現出頹廢、猶疑和不屑一顧,但內心堅定地保有著軍人的底線、使命和人性之善,呈現出新時代軍人的真實形象,更有溫度、更可感。

青年人的奮斗與城市漂泊主題,這些作品從不同側面反映當下進入城市的年輕人的生存狀態(tài)與精神堅守,青年作家石一楓的《地球之眼》、李清源的《蘇讓的救贖》、宋小詞的《直立行走》,通過一個妄圖在城市立足的女青年和一個家庭的命運,來思考車輪滾滾的城市化進程帶給個人的影響。徐則臣的《王城如?!芬造F霾為切入口,深入到城市生活的肌理中探究世俗生活與精神生活的交融與沖突,等等。

雖然市場經濟和互聯網曾經讓傳統(tǒng)文學邊緣化,但是眼前這個豐富熱烈的大時代,為在生活中尋找靈感與素材的作家們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可能性。作家的責任是思考這些問題背后的人性,以及帶著讀者去思考這些問題、尋找出路,這是新時代賦予作家的新使命。作家無論選取了生活的哪個側面去切入,目的都是用文學的形式,用具體的故事流轉與人物命運,展開對這場豐富現實的深刻關照和思考。

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現實主義精神成為主要底色??v觀五年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給讀者和文壇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一批具有顯著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這些作品無論切入現實的方式如何,創(chuàng)作手法和最終呈現幾乎都是現實主義的。除了上文已經列舉的諸多作家作品外,最典型的還有曾為先鋒作家代表的余華、格非、馬原等作家的轉型,其最新作品無一不是現實主義的敘述與基調,格非《春盡江南》《望春風》、余華《第七天》等。另外一個主要表現是青年作家的現實主義選擇。五年中,曾經青澀的“70后”、“80后”作家逐漸成熟,進入了新的創(chuàng)作階段,盡管作品可能還存在一些問題,但他們的目光已經從自身和個體轉向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在發(fā)揚現實主義精神的文學實踐中做出努力。石一楓最近的幾部作品表現出一個青年作家對社會現實的理性關懷和創(chuàng)作上的日漸成熟?!兜厍蛑邸贰妒篱g已無陳金芳》,都是著眼于掙扎在城市中個體青年的命運,對當代社會結構和價值堅守做出了深刻反思。

近幾年的文學實踐中,在審美取向和藝術追求上回歸經典、創(chuàng)作精品,逐漸成為作家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藝術追求。當代文學和小說創(chuàng)作,經過多年的外部洗禮和價值重建,經典傳統(tǒng)逐漸回歸。每個作家的心里都有個創(chuàng)作史詩的夢想,文學精品意識深入人心。從文學內部看,是文學價值體系的重新建立。多年來的市場、網絡等因素讓傳統(tǒng)文學式微,經典標準邊緣化,隨著社會各個層面體系逐漸完善,文學也到了重新建立標準和體系的歷史時期。這個標準就是回歸經典敘事和審美,即精品意識。從文學的外部反觀,主要是大眾或者說讀者的內心,也在渴望精神審美和價值引導的優(yōu)秀作品。從各方信息和數據可以看出,當代小說的確已經在過去的五年中收獲了累累碩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讀者仍然在期待更加具有時代精神、震撼人心的大作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