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梅蘭芳——梅蘭芳繪畫與表演藝術學術對話
《春消息》(梅蘭芳)
《洛神》(梅蘭芳)
《蒼鷹》(梅蘭芳)
作為20世紀杰出的京劇藝術家,梅蘭芳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具有世界影響力,而在繪畫藝術上,梅蘭芳淵源深厚,有很高造詣,戲畫相融,相得益彰。梅蘭芳紀念館館藏文獻文物均為梅蘭芳先生生前所藏,包括其本人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近日,梅蘭芳紀念館舉辦“另一個梅蘭芳——梅蘭芳繪畫展暨繪畫與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展出部分梅蘭芳繪畫作品真跡,并邀請美術、戲曲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研討,力圖讓人們了解和認識“另一個梅蘭芳”,拓展梅蘭芳研究空間,進一步將梅蘭芳藝術研究引向深入。本報選編部分專家學者發(fā)言,以饗讀者。
追求藝術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梅蘭芳成為大師的重要因素
○ 廖 奔
梅蘭芳的特點是什么?一個字:美。藝術美、人文美、唱腔美,還有梅蘭芳的性格很美。這是梅蘭芳成為一代大師的一個重要因素。他的美是怎么達到的?就是通過藝術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達到的。梅蘭芳練字、練畫是他達到美的極致的一個途徑。梅蘭芳收藏了很多畫,如清代宮廷的戲畫、臉譜,但是那些都是花鳥畫,他為什么收藏花鳥畫?他在追求美術的意境,在追求美。梅蘭芳認為,戲曲不單是表演和唱腔,而是一個集服裝、臉譜、繪畫、藝術、造型等美的集中物。所以梅蘭芳對戲曲的理解,對京劇的理解是一個綜合體,不單單是在舞臺上演唱,所以他要去追求美術,追求書法。我們今天看梅蘭芳的字畫,我覺得他的字畫有自己性格方面的特點——淡如秋水。當然也有另一面,我感覺他比較拘泥謹慎。他也畫山水人物,但是我體會他的花鳥很別致,這和梅蘭芳的匠心有關。追溯梅蘭芳的戲曲藝術之美也要追溯到當時的文化背景和他所下的戲外的功夫。藝術是相通的,藝人自覺地追求書畫意境是達到他自己本體藝術升華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今天有一些戲曲演員只求“亮嗓子”,不追求文化底蘊,是遠遠不能成為大師的。(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
梅蘭芳為當代文化界和美術界樹立了一個精神標桿與典范
○ 張曉凌
關于梅蘭芳的繪畫及其成就,當下僅有隨筆、感想或回憶錄等一些介紹性的文字,缺乏較為系統(tǒng)或理論層面的研究。因此,我認為梅蘭芳與繪畫的關系,應該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這個課題首先要梳理清楚梅蘭芳繪畫的源流、成就和基本定位。另外,也要結合他的個人修為去探討繪畫在這個時代與演員修為之間的一種緊密關系。在繪畫成就上,我認為當下的藝術家包括美術界的一些所謂大師的成就與梅蘭芳的繪畫成就相比,可以說是一種倒退。梅先生的繪畫一定是沉下心進行的創(chuàng)作,因為他的目的不是去迎合市場。他與王夢白、齊白石等繪畫大師的交往,如文人之間的清淡如水,而非充滿銅臭氣與市場味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藝術家大多有非常高的美術修養(yǎng)和美學修養(yǎng),梅蘭芳的繪畫創(chuàng)作就是很好的例證。梅蘭芳在人物和花鳥方面都有涉及,這樣的繪畫能力是值得敬佩的。因為這屬于完全不同的體系和理論,在筆性上有區(qū)別,要把每個筆性都掌握,要花很多的工夫。他的繪畫品格是一流的,品位一定是一流的。梅蘭芳是為了藝術去繪畫,他在這方面達到了一個精神高度,我覺得這在當代的文化界、藝術界、美術界都是一個精神標桿與典范。藝術首要的功能是人性和個性的自我拯救,而不是為了金錢。借此機會,我希望今后能夠開辟一個梅蘭芳書畫研究的課題,與各位專家共同研究。(作者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研究員)
繪畫藝術是梅蘭芳藝術的重要組成,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 劉 禎
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一些杰出的學者、藝術家,他們在文化藝術史上的建樹往往除了一個突出的領域,還旁枝斜逸,多才多藝,烘托出其學術或藝術之地位,這樣的例子無論在學者抑或藝術家都并不鮮見。梅蘭芳之所以能夠成為“美的創(chuàng)造者”“美的化身”,也在于他生活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如種花、養(yǎng)鴿子等,能夠做到觸類旁通。而他在繪畫上的造詣也是令人矚目的。本來,舞臺藝術家兼擅繪畫者,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很少,但如梅蘭芳在京劇表演藝術上取得如此成就,又能夠在繪畫藝術領域如此顯眼和亮麗,則是十分難得的。梅蘭芳的繪畫藝術對我們來講應該有兩層意義,一是繪畫藝術和表演藝術互相融合對他表演藝術的提高,不僅涉及實際的舞臺運用,也包括運用的很多繪畫理論,提升了他理論建樹的高度。二是梅蘭芳的繪畫藝術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和審美意義。梅蘭芳參與繪畫創(chuàng)作的時間跨度大,不僅館藏作品很多,在民間也有大量存在。對繪畫藝術,梅蘭芳興趣的濃郁、創(chuàng)作的活躍及繪畫對他交流、交際的重要性,使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及活動成為其生平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為止,對梅蘭芳繪畫藝術還沒有系統(tǒng)的考察和整理,如果能夠整理出一份梅蘭芳繪畫作品較為豐富、詳細的目錄,那么對勾勒梅蘭芳繪畫藝術全貌,進而展開梅蘭芳繪畫藝術系統(tǒng)和深入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繪畫藝術是梅蘭芳藝術的重要組成,是與京劇藝術相輔相成的一條副線,我認為它與京劇藝術共同構成梅蘭芳藝術的復調(diào)、二重唱。(作者系梅蘭芳紀念館館長)
應重新審視梅蘭芳繪畫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的價值與地位
○ 陳池瑜
梅蘭芳之所以能夠在繪畫上取得很高的成就,有三個條件:首先是家學影響;其次是正式拜師,經(jīng)受過正規(guī)的訓練;再次就是他身處北京,有許多畫家與之交往,使他的視野開闊,再加上他的勤奮和天賦,成就了他繪畫上的造詣。西方的藝術理論和美學理論,常常把藝術各個門類的界限劃分得比較清楚,而中國不一樣,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和美學就是鼓勵各門藝術互相借鑒。藝術家在了解自己所從事的藝術門類規(guī)律的前提下,再借鑒其他藝術的特點,補充到本門藝術中,這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是大有裨益的??梢哉f,梅蘭芳是融通戲曲表演和繪畫藝術的一個代表。梅蘭芳所接觸的畫家,都是比較重視傳統(tǒng)的,所以梅蘭芳的繪畫品位很高,不管是筆墨、構圖還是線條,都比較講究規(guī)律。他的作品大部分是用工筆畫出來的,線條畫得很好,如隨風起舞的飄帶,這跟戲劇有些服裝的動態(tài)感也有關系,所以特別有意蘊感和美感??傮w而言,梅蘭芳建立了繪畫與表演藝術的橋梁,其花鳥作品形式特點是中國現(xiàn)代水墨寫意花鳥畫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戲劇家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代表性的成果。所以這對我們研究戲劇藝術、表演藝術和繪畫藝術的融貫與借鑒提供了生動的資料。梅蘭芳的繪畫作品有獨特的史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也是值得我們現(xiàn)代美術史家高度重視的一個典型個案。從這個角度而言,我認為應該把梅蘭芳寫進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作者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藝術學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
梅蘭芳在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凸顯
○ ??苏\
梅蘭芳是一個綜合的、多面的、立體的梅蘭芳,“另一個梅蘭芳”的會議主題很好地為我們展示與提出了梅蘭芳研究或繪畫研究的一個新命題。如果從畫家的角度來看梅蘭芳,和作為戲曲表演藝術家的角度,肯定是不一樣的。他繪畫的取法和繪畫研習的題材是相關聯(lián)的。梅先生繪畫的題材很廣,最擅長的是花鳥,然后是人物、山水、花卉等。從繪畫語言上,他在工筆和寫意兩個方面都非常擅長,而且都融匯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風格,即比較柔美秀麗。這樣的風格和他個人的性情是有內(nèi)在關聯(lián)的,所以是他個人本我的呈現(xiàn)。這種雅麗恬靜的畫風呈現(xiàn)與其在京劇表演藝術上主要從事旦角表演的身份是有內(nèi)在呼應的。我認為,稱“畫家梅蘭芳”是成立的。但是,我們在書寫近現(xiàn)代以來的中國繪畫史時,可能不會寫到梅蘭芳。這與一直以來我們在繪畫審美上一個主導型的傾向有關,即梅蘭芳的這種繪畫創(chuàng)作風格,在歷代文人所主導形成一個審美評價的話語體系中,是不受好評與重視的。其次是梅蘭芳的取法比較偏重于清代以后的傳統(tǒng)資源,這與當下繪畫領域追求以古為上的評價標準也不大相符。再次,是否有繪畫理論的總結與呈現(xiàn),對于畫家也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這些評價體制上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我想這樣的學術研討活動給我們提供再認識梅蘭芳先生的機會之后,梅蘭芳繪畫作品在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凸顯。(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研究梅蘭芳藝術有助于傳統(tǒng)戲曲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 劉躍進
欣賞梅蘭芳繪畫展,溫潤飽滿,濃郁的生命氣息撲面而來,給我們展示出另外一個梅蘭芳,一個飽讀詩書、藝術精湛的立體形象,令人景仰。中國戲曲所以有別于西方戲曲,除了華美的服飾、舞臺以及獨特的唱腔外,別具一格的表演理念更是重要的因素。表現(xiàn)聲音,強調(diào)無聲之聲;表現(xiàn)色彩,用光亮表示黑暗。有聲的寂靜,有光的幽暗,是一種獨特的感受。中國古典詩歌、繪畫、戲曲常常通過獨特的修辭手段來表現(xiàn)這種微妙的藝術感受。類似這樣的美學觀念、表演理論等構成了獨特的中華美學精神,我們的哲學、美術、戲曲、文學等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工作者應當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將其深入挖掘出來,這是對世界藝術的巨大貢獻。關于“梅蘭芳戲曲藝術的文獻研究”這一話題,事實上,早在1954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就曾整理過當時比較流行的京劇傳統(tǒng)劇本。據(jù)了解,當時對于每個劇本的整理,都采用舞臺上流行的腳本為底本,并邀請曾表演過該劇的演員參加討論,注重傳統(tǒng)的唱、念、做、打等基本程式,最后編訂,供人參考,非常實用。我期待著有人將梅蘭芳演出過的腳本,亦如法炮制,“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應當是很有意義的工作。梅蘭芳生逢新舊轉折時代,他贏得廣泛贊譽,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獲得了廣大戲迷的喜愛。戲曲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少數(shù)人的把玩,而是要把古典戲曲推向社會,讓更多的老百姓理解、接受、欣賞,讓古典戲曲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活起來。當前,我們正在積極倡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研究梅蘭芳藝術,必將有助于我們正確地理解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內(nèi)涵,有助于我們推陳出新,讓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當代社會落地生根,枝繁葉茂。(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梅蘭芳的表演藝術對繪畫美學進行了借鑒吸收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
○ 安 葵
梅蘭芳紀念館舉辦“另一個梅蘭芳——梅蘭芳繪畫展暨梅蘭芳繪畫與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是很有意義的學術活動。它能幫助我們更全面、深入地認識梅蘭芳,也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認識戲曲美學。中國戲曲與中國的各種民族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與姊妹藝術有很多共同點,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準確地把握戲曲藝術的特點。在中國戲曲形成之前,繪畫藝術和書法藝術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形成了系統(tǒng)的美學觀念,所以中國戲曲許多重要的美學范疇都是從繪畫美學和書法美學中吸收借鑒過來的。梅蘭芳重視繪畫,認真學習繪畫美學,使得他的戲曲美學思想具有深厚的基礎。梅蘭芳對繪畫的吸收借鑒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一是服裝、化妝、舞臺布景以及舞蹈動作等外在的層面。比如他的古裝戲,人物的服裝和頭飾多以仕女畫中的服飾為藍本,并根據(jù)京劇舞蹈身段的需要而設計??梢哉f,梅蘭芳在向繪畫藝術取得借鑒時,貫穿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思想。二是美學思想方面,這是繪畫對梅蘭芳表演藝術的深層影響。神韻是繪畫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顧愷之提出“傳神寫照”,謝赫的“繪畫六法”的第一條是“氣韻生動”。戲曲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有神韻,即要求體現(xiàn)出人物的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又不是抽象的、概念的,而是生動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梅蘭芳在表演中的終極追求就是“美”,服裝、化妝要美,唱腔、表演要美,生活中丑的東西到舞臺上要變成美的。他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出“美”來, 就在于他的表演首重神韻。他對前輩演員表演藝術的學習也是將繪畫美學融匯到表演的美學層面。梅蘭芳的繪畫在繼承中有創(chuàng)新,在他的表演創(chuàng)作中,同樣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既重視繼承,同時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所以他才能登上藝術的高峰。(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
梅蘭芳繪畫與表演審美追求的一致性:尚雅而不絕俗
○ 鄭傳寅
以形體、聲音和色彩為主要材料塑造動態(tài)空間形象的戲曲表演藝術與以紙張、色彩為主要材料創(chuàng)造靜態(tài)空間形象的中國造型藝術有著很強的相似性,這首先是因為二者都要塑造形象,都存在如何處理有限與無限、時間與空間、形與神、虛與實、動與靜等關系;其次是因為表演藝術的戲曲與造型藝術的繪畫、書法、篆刻等都植根于傳統(tǒng)哲學,蘊涵著大體相似的藝術思維和理念。梅蘭芳學畫就是生動的例證。第一,在梅蘭芳看來,戲曲是活動的彩墨畫,傳神居于藝術創(chuàng)造的中心地位。梅蘭芳通過讀畫、學畫、繪畫,認識到戲曲與中國繪畫藝術的共同特質(zhì)——不刻意追求外在形跡的逼真性,而是“根據(jù)生活的素材加以提煉、夸張、再創(chuàng)造”,注重“塑形、舞姿”,也就是追求“神似”。第二,梅蘭芳之所以取得難以被超越的巨大成就,與其從繪畫中體悟藝術原理,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表演實踐中是有直接關系的。正確理解并處理好觀察生活與對生活進行概括、提煉的關系,不僅關系到演員的藝術成就,而且也是關系到戲曲藝術的特色和水準的重要理論命題。值得注意的是,梅蘭芳學畫的目的很明確,只是想從繪畫中汲取一些與戲劇有關的養(yǎng)料,也就是為了提升戲曲藝術,特別是其中的表演藝術,而并不是真想要去當畫家,當書法家。以不妨礙“演戲的進步”為度,服務于表演藝術水準的提升,成為他學畫的一個原則。第三,梅蘭芳的繪畫與他的戲曲審美追求比較一致,可以概括為“尚雅而不絕俗”,這種在繪畫和書法領域的追求和他在表演藝術方面對美學品格的追求,應該說是共生的關系。(作者系武漢大學教授)
“戲畫融通”:梅蘭芳研究待開拓的空間
○ 朱萬曙
梅蘭芳“戲畫融通”之路的發(fā)端始于青年時代。此時的梅蘭芳胸懷大志,以戲曲文化的傳承者自任。他對繪畫的興趣,一開始便與戲曲改良相聯(lián)系。梅蘭芳試圖將繪畫作為戲劇“有幫助的養(yǎng)料”,這除了對結構、布局、色彩的直接取鑒,更多隱含著對戲曲發(fā)展現(xiàn)狀的不滿足,以及對完善戲曲藝術內(nèi)容、提升戲曲藝術水準的寄望。從中已可初步看到一代京劇宗師梅蘭芳的擔當和抱負。此后,梅蘭芳通過借鑒繪畫藝術,從京劇的道具、場景、服飾、化妝、幕布等多方面進行了改良。這些革新舉措,成為梅蘭芳為后世京劇界所推崇的重要原因。時至今日,傳統(tǒng)戲曲革新、改良的呼聲仍未消歇。在學習梅蘭芳多門藝術融通的改革精神的同時,有一點不應當忘記:這些改良都在繪畫基礎上保留了對戲曲特點的尊重。梅蘭芳戲曲與繪畫的融合,并不存在簡單的先后承繼關系,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并匯入梅蘭芳的藝術體系內(nèi),交錯發(fā)展、互融互滲、共同進益。研究梅蘭芳的繪畫與戲曲表演的關系,不僅有利于理解和認識梅蘭芳其人其藝,還有助于認識中國各藝術門類的精神互通互滲現(xiàn)象。對梅蘭芳“戲畫融通”之路的研究,尚有許多待開拓的空間,比如梅蘭芳繪畫的營造與戲曲的匠心、繪畫交游與戲曲交游的重疊等,需要展開更多深入的研究。(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梅蘭芳旦角藝術和筆墨書畫具有共同的精神性內(nèi)涵
○ 顧春芳
我們總結梅蘭芳的藝術不能脫離的核心就是中國美學精神。第一,作為京劇旦角藝術的集大成者,梅蘭芳表演藝術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典雅中正的美感氣度和精神境界。梅蘭芳之所以能夠代表中國古典藝術的精神,主要是因為他追求這樣一種和雅中正,使他的人格旨趣和藝術旨趣高人一籌。第二,梅蘭芳的藝術呈現(xiàn)了中國古典美學中詩畫合一的審美追求。在他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到,情景交融,詩畫合一。其實這都是中國詩詞和繪畫中所追求的一個美感特征,也是一個美學境界,所以畫畫要有“詩人之筆”,其實演戲也要有“詩人之筆”。第三,他的藝術追求也包含了“美善合一”的人文情懷。第四,中國畫筆墨是形式也是內(nèi)容,筆墨是一個文化結構,也是一個意義結構。同樣,京劇表演的程式和功法也不僅僅是形式,也是內(nèi)容,是一個意義結構,這個意義結構可以被不同時代的藝術家賦予精神性的內(nèi)涵,這就是它的奧義所在,所以功法和程式的精神性的內(nèi)涵意義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被消減和淡忘。(作者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