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這一次,大英博物館哪些好東西沒來 正于上海熱展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之外的故事
來源:文匯報 | 范昕  2017年07月14日15:14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局部)

▲《亞尼的死者之書》(局部)

▲奧克瑟斯戰(zhàn)車模型。這是阿契美尼德時期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金銀藏品,可以追溯至約公元前5至前4世紀。(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埃及貓神貝斯特雕像。公元前2000年的尼羅河三角洲就有貓神崇拜了,人們不僅給貓神貝斯特造像,在貓去世以后也為它們制作木乃伊。

帕特農(nóng)神廟雕塑《命運三女神》。這尊雕塑其實早已失去頭部與四肢,但那些僅存的飛揚衣衫、豐盈身軀、瀟灑姿態(tài)通過鬼斧神工般的雕刻加以呈現(xiàn)時,已足夠令人驚艷。

這個夏天,登陸上海博物館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正在掀起一股同樣火熱的觀展狂潮。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排隊數(shù)小時,競相爭睹佘盆梅海特內(nèi)棺、拉美西斯二世像、“大洪水”記錄板、印度文明印章、康侯簋、劉易斯棋子、阿拉伯銅手等串起世界文明史的器物。

事實上,礙于漂洋過海的周折、保險費用的高昂、展出條件的嚴苛等諸多因素,大英博物館更多的好東西沒來,其中就包括鎮(zhèn)館之寶羅塞塔石碑、帕特農(nóng)神廟雕塑。盡管脫胎自大英博物館與 BBC合作的廣播節(jié)目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 及其同名圖書,百物全球巡展的展品相比廣播節(jié)目、圖書的“權(quán)威版本”,吻合率也僅約為一半。比如,“權(quán)威版本”中的 《女史箴圖》,即便在大英博物館館內(nèi)展出,也是難得一見,需要多年等一回。

大英博物館尤以古代收藏品涉獵廣博而著稱。這里所珍藏的,更像是人類文明的記憶。太多的歷史文化寶藏,有待于人們走進大英博物館所在的倫敦大羅素街上那幢古典建筑“朝圣”。

它用兩個半世紀收集了人類文明的記憶

對外開放于1759年的大英博物館,至今走過兩個半世紀。和基于王室收藏的法國盧浮宮、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不同,大英博物館的起點是私人收藏,更確切些說,是漢斯·斯隆爵士的一只私人收藏柜。

斯隆去世前夕,將畢生積累的7萬余件博物式收藏托付給當時的英國國王,其中圖書與植物標本不在少數(shù)。在這樣的背景下,1753年 《大英博物館法》 出臺,確立大英博物館的成立。除了斯隆的收藏以外,還有兩個系列的收藏同時進入了博物館,分別是柯頓家族與哈利家族以手寫本為主的收藏。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大英博物館的第一批藏品。彼時這些藏品其實未必價值連城,然而大英博物館的收藏與展示理念卻讓它備受矚目———博物館不歸屬于教會和國王,藏品涵蓋各個領(lǐng)域,讓公眾免費共享并獲益。

大英博物館建成之初,圖書和自然歷史方面的藏品占有重要地位,漸漸地,古物藏品后來居上。1756年,博物館有了第一具木乃伊和其他埃及文物,那是由威廉·萊修里爾上校饋贈的;1772年,從威廉·漢密爾頓爵士處,博物館購得最早的古典時期藏品———一系列希臘花瓶;1802年,包括羅塞塔石碑在內(nèi)的拿破侖科學(xué)探險中所得的古物藏品,由喬治三世帶來……早期的大英博物館,反倒是自己所在地域的古物乏善可陳,截至1850年,古代英國和高盧的全部文物僅用4只箱子就足夠盛放。19世紀后半世紀開始,博物館才有意識地收藏本地域的文明記憶。

彼時,伴隨著“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規(guī)模與藏品質(zhì)量都讓人刮目相看,它們幾乎來自整個世界,并且被置于系統(tǒng)、科學(xué)的分類之下,簡直算得上一部世界文明指南。而為了陳列這些藏品,博物館新館的修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總在繼續(xù)。如今博物館所在的建筑物是1823年至1852年間建成的。1881年,大英博物館的藏品第一次面臨分散,其自然歷史類資料被轉(zhuǎn)移到南肯辛頓區(qū)的新館里,日后那里成為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1973年,圖書部門則從大英博物館分離出來,變身大英圖書館。歷經(jīng)藏品調(diào)整的大英博物館,古物收藏的特色愈加深入人心。

古埃及文物可謂大英博物館的驕傲。從19世紀末開始,實地考察發(fā)掘就是大英博物館埃及文物的重要來源。這類藏品總共有11.1萬件,囊括尼羅河河谷周圍從公元前5世紀太平盛世到公元10世紀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古代文明方方面面。其中,大型石雕就占了一個樓面,另一個樓面則主要給了彩繪的木乃伊棺木、墓室壁畫等。約80具完整或近乎完整的木乃伊藏品在這里陳列,不僅包括人也包括貓、獵鷹、公牛和其他動物的木乃伊,這些動物都是古埃及宗教中代表不同神祇的圣物。和木乃伊一起保存的,還有其他葬禮用具,如人形棺、石柩、小沙伯替身、護身符、帶有保證人死后進入美好生活的咒語的紙莎草紙等等。

同樣耀眼的,是大英博物館的希臘與羅馬古物系列收藏。它們幾乎覆蓋希臘和羅馬藝術(shù)的各個方面,古物制造的最早時間可以追溯自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發(fā)端的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其中牽引了最多目光的,是美輪美奐的希臘古典雕刻。大英博物館把一整座高約8米的希臘神廟搬來鎮(zhèn)住了一整個展廳,這正是海仙女神廟,又名涅瑞伊得斯紀念碑。另一個展廳里陳列的,全是帕特農(nóng)神廟的雕像和浮雕,出自希臘古典時期最優(yōu)秀的雕刻家菲狄亞斯。許多雕刻已經(jīng)殘缺、斷裂、無法復(fù)原,它們的美卻非但無損,反而引來人們的無盡遐想。

大英博物館繞不開的,還有古代東方文物的收藏。早在1866年,博物館就成立了東方古物部,有計劃地接受中國和日本的藏品,這是歐洲第一個承認東方考古和歷史研究地位的機構(gòu)。僅來自中國的歷代稀世珍寶就多達2萬余件,囊括繪畫、書法、雕塑、陶瓷工藝、金工、漆器、玉器、古代樂器等中國造型藝術(shù)各個門類。國寶名單就是一長串,《女史箴圖》、康侯簋、元至正青花龍紋大瓶、敦煌壁畫……這些中國文物打破了慣常的分類方法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按照年代排列,讓人們一覽文化物證撰寫的文明史。

這些珍寶有待人們走進大英博物館一探究竟

埃及文物:彼岸世界的藝術(shù)

絕大多數(shù)的埃及文物出于墓葬之中。木乃伊及其棺材、黃金玉飾、壁畫紙草、雕塑器物等形形色色的埃及藝術(shù),幾乎都不是描繪給活人看,而是為死者所準備的,傳遞的都是“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有學(xué)者將古埃及藝術(shù)稱為“彼岸世界的藝術(shù)”,古埃及人為他們的來生打造了一個瑰麗的彼岸世界,卻讓此岸的我們?yōu)橹硬灰选?/p>

大英博物館所藏的這類埃及文物中,堪稱鎮(zhèn)館之寶的 《亞尼的死者之書》,就是古埃及生死觀的明白表現(xiàn)。死者之書是古埃及常見的隨葬物品。篤信來世的古埃及人用水生植物紙莎草芯制成長長的紙卷,在上面記載死者為獲永生所必經(jīng)的各種磨練、審判、所需的咒文等等并配以插圖,以求死者逢兇化吉,安然到達極樂世界。收藏家佛里斯班士于1887年在尼羅河中游克索西岸的墓室中發(fā)現(xiàn)了 《亞尼的死者之書》,墓主亞尼是距今約3200年前的真實人物。這一死者之書可謂迄今已知以草紙記錄的死者之書中保存最完善、描繪最精美的。其中,最有名的段落是“秤心儀式”:天平上,死者的心臟與正義女神翅膀上的一根羽毛加以比較,心臟若不重于羽毛,則說明死者生前積德,可享永生,否則,心臟便會被畫面右邊的怪物所吞噬,死者沒法進入來世。畫中,有的神在調(diào)整天平的精確度,有的神準備記錄測量,有的神在擔任陪審,一個神與人共存的世界躍然紙上,反映出古埃及人對神靈的虔誠信仰。

一尊稍顯另類的銅制貓神貝斯特雕像,則揭示出古埃及的貓神崇拜。這座雕像以身材苗條高挑的埃及貓為藍本,坐姿與神情充分體現(xiàn)了貓的本色,筆直坐立,眼神機靈,脖子上佩戴著刻有“荷露斯之眼”的銅飾板,前胸繪有一只頭頂日盤展翅欲飛的圣甲蟲。公元前2000年的尼羅河三角洲就有貓神崇拜了,人們不僅給貓神貝斯特造像,在貓去世以后也為它們制作木乃伊,這樣的“貓乃伊”在大英博物館同樣可以看到。

希臘文物:雕塑展現(xiàn)的生命之美

最為典型的希臘藝術(shù)之美,得從希臘雕塑中尋找。大英博物館珍藏的一大批帕特農(nóng)神廟雕塑,可謂古希臘藝術(shù)的頂點。這帕特農(nóng)神廟,修建在雅典衛(wèi)城山,為雅典娜女神而建,距今約2500年。它代表著人類文明童年時代理性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jié)晶。其中很多雕刻就保存在大英博物館。那些由巨石塑造出來的神的形象全然是在參照人的形象制造,藝術(shù)家賦予他們更為理想的藝術(shù)形式,用外在的形式表現(xiàn)內(nèi)在的力量。人們從中能夠讀出的,是生命體的飽滿、深刻內(nèi)涵。

大英博物館珍藏的帕特農(nóng)神廟雕塑中,最為攝人心魄的,當屬 《命運三女神》。命運三女神是希臘神話中宇宙混沌之初最早產(chǎn)生的神,也是能量最為強大的神。她們分別名為克羅索、拉克西絲和阿特洛波斯,都是眾神之王宙斯與女神忒彌斯的女兒,負責掌控整個歐洲神話系統(tǒng)中所有神的命運,也支配每一位凡人的命運。在帕特農(nóng)神廟的東側(cè)山墻上,古希臘最負盛名的藝術(shù)家菲狄亞斯主持制作命運三女神雕像。當時,他面臨著兩道難題,一是怎樣在山墻橫向長條三角形的空間限制下創(chuàng)作雕刻群,二是通過什么樣的造型來傳遞神的形象。對于第一道題,藝術(shù)家的作答是,巧妙安排眾神的姿勢,最終一位女神高高端坐,一位蜷腿席地而坐,一位斜倚著,這樣的組合自然而生動,各自的姿態(tài)顯得隨意與放松。藝術(shù)家給第二道題的答案則是,塑造三位豐滿動人的女性形象,她們身上纖細而又繁復(fù)的濕衣褶,隨著人體的結(jié)構(gòu)而起伏,盡現(xiàn)女性人體優(yōu)美的輪廓,她們仿佛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今天人們在大英博物館看到的 《命運三女神》 其實早已失去頭部與四肢,但那些僅存的飛揚衣衫、豐盈身軀、瀟灑姿態(tài)通過鬼斧神工般的雕刻加以呈現(xiàn)時,已足夠令人驚艷。撲面而來的是一種生命之美。

中國文物:登峰造極的東方風(fēng)雅

遠古時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的陶器,新石器時期的玉器,商周的青銅器,秦漢的漆器,魏晉的石佛經(jīng)卷,唐宋的書畫,明清的瓷器……標刻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登峰造極的器物在大英博物館都能看到,其間蘊含的是含蓄秀美的東方風(fēng)雅。

東晉顧愷之 《女史箴圖》 唐摹本算得上大英博物館珍藏的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盡管入藏大英博物館百余年,這幅長卷能從庫房走進展廳為人們親睹的機會依然十分有限,只因歷經(jīng)歲月沖刷的它極其脆弱。這是已知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集高水準的繪畫、書法、詩文于一身,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shù)史上意義非凡。長卷依西晉張華集各代先賢圣女事跡寫成的 《女史箴》 而畫,原文12節(jié),所畫亦為12段,每段畫一個故事,各有箴文與之相匹配。畫家采用如春蠶吐絲的游絲描手法,線條循環(huán)婉轉(zhuǎn),均勻優(yōu)美,每一根都仿佛充滿生命,筆下女史們下擺寬大的衣裙修長飄逸,形象生動。這幅 《女史箴圖》 曾是乾隆皇帝的心頭好,長卷上乾隆皇帝蓋的收藏章就多達37個。

大英博物館藏有的一對元至正青花龍紋大瓶,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至關(guān)重要的里程碑,也幾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這對瓷瓶在今天看來其實均有傷殘,且器型略有歪斜,但至少有這樣幾點奠定了它的“瓷王”地位。一來,瓷瓶的確切紀年直接書寫在瓶頸上,一目了然,那是元至正十一年,也即1351年。二來,瓷瓶幾乎囊括除人物外元青花繪畫的全部元素,如龍紋、海水、蕉葉、扁菊、云紋、雜寶等,且繪制精良,難有與之比肩者,尤其龍紋的繪制,形象兇猛,騰云駕霧,生動之極。三來,它是公認的元青花斷代標準器,沒有這對瓷瓶,藏家與學(xué)者還不知道世界上存在元青花。在上個世紀,包括這對瓷瓶在內(nèi)的千余件中國古陶瓷都是英國大維德爵士的私人收藏,2007年,這些中國陶瓷精品由大英博物館托管,兩年后被陳列于展廳永久向公眾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