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郭必恒:民族藝術理論中氣韻觀的源起與演化
來源:《文藝爭鳴》2017年第2期 | 郭必恒  2017年03月21日16:45

新世紀以來我國藝術呈現(xiàn)的暢旺發(fā)展景象再度喚醒了對中華民族藝術精神的探討熱情,特別是2011年以來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設立,使如何建構中國特色的藝術理論體系成為一個緊迫的命題,隨之,中華民族藝術傳統(tǒng)觀念或固有之藝術精神將以什么樣的方式和地位納入這一體系之中,亦成為縈繞在業(yè)界人士腦海的揮之不去的“思念”。北京大學王一川教授近期發(fā)表幾篇論文集中反思“中國藝術精神”的現(xiàn)代轉換問題,其中關于宗白華、徐復觀、李澤厚的中國藝術精神觀的點題可謂精審獨到。由此而再思關于中華民族藝術精神的百年探究,我們深感這是一個常探常新的話題,當然該項研究也勢必再次呼應和促進當下中國藝術理論的深入發(fā)展。

中華民族藝術精神是一個復合與雜糅的話題,由于我國歷史悠久,積淀下來的文藝理論和觀點蔚為大觀,由任何一個時代或任一理論家出發(fā),就可能拉出冗長的理論清單,進而使之成為言之有據(jù)的體系,也非難以完成的任務。例如,對于宗白華、徐復觀和李澤厚先生而言,他們各有自己的理論立腳處和邏輯上的展開脈絡。宗白華先生的觀點始終是在中西藝術傳統(tǒng)比較角度展開的;而徐復觀則立足于先秦道家思想觀念;李澤厚始終不離克萊夫?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他們對傳統(tǒng)的各自闡發(fā)無疑有助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精神的現(xiàn)代轉換(或現(xiàn)代表述)。然而,我們需要注意,近現(xiàn)代美學家或文藝家在探討民族傳統(tǒng)藝術觀念時,所使用的古代文藝術語,各有側重點,有必要厘清該術語所誕生的時代語境和特定涵義。本文所探討的氣韻,就是特指魏晉時代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的氣韻一詞,它在那時已演變?yōu)橐环N文藝范疇,不止是單一概念,換言之,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文藝評價準繩和方式。相應地,我們也認為,關于意境、形神、中和、流變、虛實、神采、妙悟等文藝術語,同樣也有探源的必要。我們會面臨一個問題:即重提中華民族藝術精神,究竟要重提哪個時代的哪種觀念、哪種精神?而且“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宋元以來的古典期文藝評鑒(明末、晚清除外),盡管理論日漸繁雜,大多走入天理勝人欲的隘巷。這也是我們探討氣韻學說時,認為回到魏晉是合理路徑的緣由。從氣韻觀的流變看,盡管在宋元之后,也不乏以氣韻評鑒藝術品的則例,可是北宋郭若虛已將氣韻歸于“游心”,而明代董其昌更將氣韻等同于“天性”,都幾乎從根本上偏離了氣韻的本義。我們將在探源魏晉的氣韻學說之后,再加以對比分析。

應該說,自從氣韻一詞產(chǎn)生以來,它一直是品評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十分重要的范疇之一。南朝齊梁間繪畫理論家謝赫提出“六法”理論,第一條就是“氣韻生動”,把它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首要元素和中心環(huán)節(jié)。對于視覺藝術而言,包括繪畫、書法、雕塑等在內,氣韻觀直接影響著它們的創(chuàng)作和評價,成為內在尺度之一。對于音樂和舞蹈而言,氣之和,即為韻,氣韻也為根底性衡量標尺。還有實用藝術的園林和建筑等,都講究氣韻。然而,“氣”、“韻”、“氣韻”從起源上說,最初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它們有分有合,需要分別來加以說明。

氣為生命氣息,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被作為生命力的表征。很顯然,人和動物的生存有賴于呼吸與吐納,植物的生長也有新陳代謝,他們都或明或暗地以氣息的方式顯現(xiàn)出來。用氣解釋有機物的存在狀態(tài),可謂最直觀的表述。然而,氣的理論不止局限于如此淺顯的層次,它被升華為天地間一個本質性的要素,在哲學的層面用以闡明生命的此在性。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講明:“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沖”即為“充”的借字,萬物充滿氣息,因氣息和暢而生機勃勃,可見氣被內化為生命的象征。

韻為生命體態(tài),以諧和為最優(yōu),最早的百科詞典之一的《廣雅》中解釋“韻”,說:“韻,和也”,可知韻是以追求諧和優(yōu)美體態(tài)為上的?!稌x書?王坦之傳》中記載王坦之曾說:“意者以為人之體韻,猶器之方圓。方圓不可錯用,體韻豈可易處?”器物的方圓體現(xiàn)出它們的功用和風致,不可以胡亂地匹配,例如先秦人們一般用圓形的簋盛飯,如果非要把簋塑造成方形的,則不僅不合用,也不美觀。以此來類比人的體態(tài),就要求個體具有自己的風度和雅致。武者有勇武的體態(tài),文人有文人的韻致,如若錯位,則不合時宜。由此分析,可以看到,“韻”是優(yōu)美的形態(tài)。音樂中,韻被廣泛使用,即一種協(xié)調適宜的旋律,在文學中,尤其是詩歌中則是有節(jié)律的詞章之美。在視覺藝術中,韻作為一種優(yōu)美風致的展現(xiàn),它來源于魏晉對人物的評頭論足風氣,屬于被借用而來,但也從此在視覺藝術理論中扎下根底。

“韻”這一概念的產(chǎn)生和廣泛應用于文藝評價,實質上也是對“充氣以為和”的“和”字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氣與韻,在魏晉時代經(jīng)常被合為一個詞——“氣韻”,它獲得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可以作為評判和指導藝術的法式之一,所謂氣韻高者為上品,氣韻不足則為下品。之后,大約在一千五百多年間,藝術家大多都受這個法式的影響。總體上講,在古代藝術領域,“氣韻”就是指創(chuàng)作主體灌注于審美對象中的內在生命力及顯現(xiàn)出來的具有韻律美的形態(tài)。氣與韻,可以分別使用,也可以合二為一,因此就形成了氣、韻、氣韻三個頻繁地被用來賞鑒藝術的尺度。但是,在漫長的中華民族古代藝術史中,這三個概念在不同的時代里被重視的程度迥然有別的,而這正折射出我國不同朝代的時代氣質、文化精神和藝術風貌。

先秦時代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初創(chuàng)的奔突的思想無拘無束,充滿創(chuàng)新的思想觀念和精神意識,多元而自由。中華民族多數(shù)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根發(fā)于此,也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石,特別是在哲學領域的探索很多元,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氣的觀念即誕生在先秦,老子不僅首提“沖氣為和”,而且在《道德經(jīng)?第十章》又提出“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在此處他有意地區(qū)分了“氣”的類型,即氣有“?!迸c“雜”的區(qū)分。老子的言論開啟了戰(zhàn)國時代談“氣”的風習。在《莊子》、《孟子》、《荀子》等論著中,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范疇,衍生出同一范疇下的細分概念。比如莊子,他認為天地“噫氣”,即呼吸;人有“血氣”;春季有“春氣”;等等。氣儼然是一切事物賴以存顯自身生命的可感可知的動力。莊子也不忘將氣抽象化,提升到精神的層面。他曾提出,“氣也者,虛而待物也;唯道集虛?!贝颂幍摹皻狻笔蔷駥用娴奶撿o,是一種存在狀態(tài)。又說:“游乎天地之一氣。”所謂“天地之一氣”,也是指天地的原生狀態(tài),是一種人與外物交融的渾然一體的精神狀態(tài)。孟子提出,“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而浩然之氣,是指“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在孟子那里,氣是貫通個體與天地的“介質”,既是實存事物,即身體感官的氣息;也是觀念意識,即道義的精神。

在先秦的《管子》一書中有較為完整的“氣論”,并提出了“精氣說”,認為:“精氣”(有時又單稱為“精”)“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敝饕凇秲葮I(yè)篇》管子討論了氣的一元性和普范性。由此可見,在戰(zhàn)國時代,氣論已經(jīng)初步形成,而且人們開始有意無意地用“氣論”來闡釋藝術。在《左傳》中記述齊國的名臣晏子的一段話:

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

晏子使用了排比的句式闡發(fā)音樂藝術的要素和規(guī)律,使用了“氣”、“體”、“物”、“律”等詞語,未免顯得有些附合,當然這也是在音樂尚未獨立成為一個專業(yè)領域時人們普遍的做法,在先秦時代更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他在這段闡釋性文字中把“氣”作為音樂藝術的第一本體要素,而且提出了氣與其它要素諧和相成的觀念。

《禮記》是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儒家經(jīng)典,它有專門的《樂記》等篇目討論當時的樂舞藝術,其中貫穿著儒家的“樂出心志”、“禮樂相成”的思想?!稑酚洝分袕摹皻狻钡挠^念出發(fā),以此作為探討文藝特征的依據(jù)之一。比如,它著重討論了“正聲”、“順氣”、“和樂”的一致性,認為:

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有趣的是,作為討論音樂的篇章,《樂記》將聲、氣、象合并討論,以“氣”為根源,既揭示聽覺藝術規(guī)律,也試圖順帶說明一下視覺藝術的共有規(guī)律,具有藝術本質論傾向。然而,它將藝術與教化簡單而刻板地聯(lián)系起來,人為地以道德區(qū)分“好音樂”與“壞音樂”,也屬于牽強的比附,賦予了藝術不該承擔的外在價值。同樣在《樂記》中,還談到:“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則可以“移風易俗,天下皆寧”。這顯然也是從總體上認為音樂(琴瑟)、舞蹈(干戚)、美術(五色),其功用一體,都服從教化,認為如果運用得當,于是能改變社會的風氣,使天下呈現(xiàn)出寧靜祥和的景象。由此顯示,《樂記》并非只是討論聽覺藝術問題,而是整體的藝術觀。它借用戰(zhàn)國到秦漢頗為流行的氣論,闡釋了藝術服從教化的儒家藝術觀念。

秦漢時代是元氣論盛行之際,從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劉安的《淮南子》到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都深受氣論的影響。氣的學說也深刻地影響了秦漢之后文藝創(chuàng)作和評價,應該講,它是魏晉氣韻觀的直接來源之一?!秴问洗呵铩菲凇熬珰庹摗?,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而《春秋繁露》偏于“陰陽氣論”,用它來說明天人感應的迷信學說。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涉及到了氣論,主要是批評了漢文帝、漢武帝時的新垣平、王朔等術士的“望氣”迷信活動。由于氣論的大為流行,漢代出現(xiàn)了很多專事“望氣”以占卜吉祥禍福的術士,幾乎全民皆為所迷惑,連皇帝都癡迷于此。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的明確指出:“星氣之書,多雜祥,不經(jīng)?!笨梢娝救诉€是比較清醒的。但是,對于氣的存在的客觀性,司馬遷還是認可的,認為天地有“一氣”,乃為原初性的發(fā)動力,他的觀點已接近直接提出“元氣論”。同時,司馬遷描述他所崇敬的英雄,常使用“任俠好氣”、“任氣有節(jié)”,這里的“氣”指的是一種氣勢和氣節(jié),他顯然也是認為:這些英雄所為是以自己的氣節(jié)應和了天地間浩蕩元氣。

西漢的《淮南子》一書空前喜歡探討“氣論”。在《天文訓》中提出:“道始生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氣?!边@里明確指出了從虛無精神的“道”向實存的宇宙,再向表征的介質“元氣”的生發(fā)過程。(有的版本中“宇宙生元氣”被省略為“宇宙生氣”,但《太平御覽》中引用仍為“宇宙生元氣”,從上下的5字句排比關系上看,《太平御覽》是可信的)。再看《淮南子》的《繆稱訓》,充滿羨慕地稱頌黃帝時:“芒芒昧昧,從天之道,與元同氣”。同時代的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也屢次使用“元氣”的概念,例如“元氣和順”等。正可證明最晚在西漢中期,“元氣”廣泛使用。而且當時的儒家、道家一般都是遵循“道——宇宙——元氣”的生成模式,建立了“元氣”的范疇,作為“天、地、人”的“‘三才’統(tǒng)一理論”的基石。

由元氣范疇又進而滋生發(fā)展出了多種細分的概念和分類。例如,有“陰氣”、“陽氣”之分、“精氣”、“粗氣”之分,“正氣”、“邪氣”之分,再有就是“人氣”和“物氣”差別,還有四季之氣、風云之氣等不同的概念和要素,從而組合成了解釋性的全套體系,構筑了漢代“元氣論”的思想大廈。

《淮南子》是秦漢道家學說的集大成式著作。在此之前,道家思想曾出現(xiàn)分化發(fā)展的局面。在戰(zhàn)國末年民間興起黃老學說,雖然并未得到秦國統(tǒng)治階層的認可,但是到了漢初卻得到勃興,不僅上升為政治經(jīng)濟政策,也廣泛地在民間流傳,于是在上下同賞的氛圍里,不斷豐富發(fā)展,形成了相當完整的學說體系?!痘茨献印肪褪菍?zhàn)國末年以來各種道家思想的吸收和總括。

它以道為極,以氣為道的“代言”,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氣論”。首先提出“氣本原論”。它用氣來闡釋宇宙的本真,“天氣始下,地氣始上,陰陽錯合,相與優(yōu)游,競暢于宇宙之間(《俶真訓》)”。從中可知《淮南子》認為:“氣”與宇宙時空相伴同生。

第二,提出“氣分化論”。元氣誕生后又產(chǎn)生了分化,首先是陰陽二氣,“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本經(jīng)訓》)”。而且氣又可以細分為好的和壞的兩個方面,好的有“精氣”、“正氣”等,壞的有“煩氣”、“邪氣”等,例如在闡釋人的由來時,提出:“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精神訓》)”再例如勸導君子趨利避害時,提出:“圣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詮言訓》)”

第三,提出“氣功用論”,《淮南子》認為氣的學說適用于多種領域,首要是養(yǎng)生領域,甚至也包括政治領域。因為既然自然界是以氣為本,那么體用于政治領域,則也應理氣順應,不可逆氣而動,背離氣的本勢。比如,它提出:“氣亂則智昏;智昏不可以為政,(《齊俗訓》)”這是從理性分析的角度,認為保持平和的心理,有助于智慧地判斷形勢。還有提出:“故弩雖強,不能獨中;令雖明,不能獨行;必自精氣所以與之施道。(《泰族訓》)”這一句讀起來頗為費解,可能是將“氣論”泛化之后產(chǎn)生的牽強附會,因為,行令與精氣之間的聯(lián)系不是必然的。不過,這也是漢初的政治氛圍使然,在那時的國民熱衷于談道論氣的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一定程度上的濫用可想而知。

《淮南子》氣論的產(chǎn)生有特殊的時代背景。秦漢時人們狂熱地追求成仙,而“養(yǎng)氣”、“練氣”也就成為熱門的話題,這是根本的社會因素,因而它更像是一本養(yǎng)生的書?!痘茨献印坊撕芏嗥忉屓说纳菊妫⒃凇耙詺怵B(yǎng)生”方面很下工夫研究。它認為人是天地間的精貴之物,“人同氣于天地,與一世而優(yōu)游。(《本經(jīng)訓》)”人具有四個要素,即“形神氣志”,它們“各居其宜,以隨天地之所為。(《原道訓》)”“形神氣志”中的最后一個要素“志”,本來是儒家的立論點,出現(xiàn)在《淮南子》中,也恰恰表明了漢代學術有總和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于一體的傾向。然而,《淮南子》畢竟是偏重于道家的,所以并未展開對“志”的討論,而是集中在“形”、“神”、“氣”的探究上,提出:“夫形者,生之所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原道訓》”形、神、氣也恰恰構成了后世中國傳統(tǒng)藝術思想中的三個重要概念。

《淮南子》中貫穿著“氣養(yǎng)生論”。漢代人甚至認為“氣”是可以食用的?!妒酚洝酚涊d張良晚年少進食物,而練習“辟谷”而“食氣”,司馬遷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他有避禍之嫌。因為劉邦殺功臣,張良為了活命,借“辟谷”表明自己與世無爭。而《淮南子》則是真的相信“食氣說”的,它提出:“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氣者神明而壽,食谷者知慧而夭。(墜形訓)”當然,它也認為僅僅“食氣”不是養(yǎng)生的完善路徑,與此同時,保持內心的平和安靜也很重要,“今欲學其道,不得其養(yǎng)氣處神,而放其一吐一吸,時詘時伸,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齊俗訓》)”認為,將練氣和養(yǎng)神結合起來,才能保全生命精神,因此又提出:“精神盛而氣不散則理,理則均,均則通,通則神,神則以視無不見,以聽無不聞也,以為無不成也。是故憂患不能入也,而邪氣不能襲?!毒裼枴贰边@段話也無非是要求養(yǎng)神與理氣并重,而且還迷信地認為如此則可以看見一切、聽見一切、做成一切。其中迷信之處也是建立在漢代人相信求道成仙的觀念上的,可視為漢代文化不可剝離的特色。

藝術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既然連人都是以氣為本,則藝術就不可避免以“氣”為本。《淮南子》提出音樂的聲律與節(jié)氣相適應,有:黃鐘配冬至,小寒配應鐘,等等,認為這是由于不同節(jié)氣中的陰、陽二氣之配比不同決定的。還說:“東南方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皆象其氣,皆應其類。(《墜形訓》)”即認為,美的事物都是與它所居之地的特定的“氣”聯(lián)系著的,而且也是“氣”的表象呈現(xiàn)?!痘茨献印返拿缹W思想和藝術主張都是建立在其“氣論”世界觀之上,可謂從上到下都貫徹著“元氣論”的思維。

東漢思想家王充是“元氣自然論”的倡導者,其代表作是《論衡》。《論衡》與《淮南子》的“氣論”相比較,則是更強調“元氣”是客觀的、自然的。王充本人求真求實,以“元氣論”來批判日趨迷信的漢代學術。他主張“元氣”是物質世界的本原和基礎?!疤鞆陀谏希刭扔谙?,下氣蒸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論衡?自然篇》)”。他認為,氣充滿了宇宙而無限,萬物皆由這個氣構成?!叭f物之生,皆稟元氣。(《論衡?言毒篇》)”而萬物的差異,都是由于稟氣的不同,包括人也是這樣,“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論衡?物勢篇》)”事物都遵循著“因氣而生,種類相產(chǎn)”的規(guī)律(《論衡?物勢篇》)。

漢武帝獨尊之“儒術”,充斥著迷信觀念,是為其加強帝王權勢服務的,影響所及,民間亦是災異學說蜂起。王充建立“元氣自然論”就是要挑戰(zhàn)災異符瑞學說,有強烈的“疾虛妄”的傾向,特別是無情批判天人感應的虛偽。他認為,天是物質的、自然的天,沒有情感;氣是自然的氣,亦不會因人的情而改變。水旱、雷電、日食、月石等都是自然現(xiàn)象,絕不是上天的譴責?!叭瞬荒芤孕懈刑欤煲嗖浑S行而應人?!睹黯贰彼u“董仲舒求雨,申《春秋》之義,設虛立祀”,可是“云雨之氣,何用歆享?”也就是說雨是自然現(xiàn)象,天神不享用人們的祭供,人們怎么能得到天神的恩惠呢?

王充重視人的生命元氣,他從人的自然屬性來推論,“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論衡?命義篇》)”人是由一種最精致、最細微帶有精神屬性的精氣構成的,所以人能夠超脫于萬事萬物之上,最有智慧。人由“元氣之精者所生”,所以得為“萬物之中有智慧者(《論衡?辨祟篇》)”人的壽命短,決定于先天稟氣的厚薄,稟氣厚者則壽命長,稟氣薄者則壽命短。人的生與死,都是元氣變化的形態(tài),不是鬼神能左右的?!叭宋瓷?,在元氣之中,即死復歸元氣?!薄叭酥?,精氣也,死而精氣滅?!墩摵?論死篇》”如此,王充則給漢代元氣論注入了新活力,創(chuàng)立了“元氣自然論”,他的學說也成為后代反迷信思想大可汲取的寶貴精神資源。

對于藝術,王充認為它們都是不真實的,在其“疾虛妄”的體系中,是需要審慎甄別的對象。例如,他分析雷公形象,“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認為,這是附會的雷公的“虛像”,不可相信。其實,是王充混淆了藝術與真實之間的界線。當然,王充不是一個藝術家,他對虛像的揭批,是出于批駁當時真實存在的迷信鬼怪的風氣的需要,他的點醒無可厚非。然而,王充也不否認圖畫和音樂等藝術有感人的力量,例如他講了一個金翁叔見母親畫像而感動的故事:

金翁叔,休屠王之太子也,與父俱來降漢。父道死,與母俱來,拜為騎都尉。母死,武帝圖其母于甘泉殿上,署曰“休屠王焉提。”翁叔從上上甘泉,拜謁起立,向之泣涕沾襟,久乃去。夫圖畫,非母之實身也,因見形象,涕泣輒下,思親氣感,不待實然也。

這則故事里,王充認可圖畫藝術的感人力量,它以虛擬的形象喚醒了人內在的血氣和情感,由此,金翁叔潸然淚下。王充還肯定了民間樂舞的正當性和真情實感,不同于王者之樂的威儀,它們自有其情趣,他說:“閭巷之樂,不用《韶》、《武》;里母之祀,不待太牢。既有不須,而又不宜?!?/p>

《淮南子》、《論衡》等為代表的漢代的元氣論的思想體系,深刻陶染了魏晉文藝理論的氣韻學說??梢哉f,高標于魏晉的“謝赫六法”之首的“氣韻生動”,其直接來源就是漢代的元氣思想。因為,元氣生人,元氣貫注于文藝,形成文藝氣場。有元氣才有文氣,文氣是元氣在文藝中的表現(xiàn),故而文藝之中貴有元氣。因而,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氣為主。”可見,氣韻之“氣”,本源上就是漢代的元氣,是天地人所構宇宙之要素,是萬事萬物的生命氣息。以氣韻來品鑒藝術品,首先第一條要求就是要塑造生機勃勃的形象,在畫人物、花鳥如此,在畫無機物的山水時,也是如此。故而,中國的山水畫,書法,都要求氣息流動,將生命意志灌注其中。不一定是有活物跳出,而是作者的生命體驗透過一筆一畫傳達出來,如此則首要力戒純粹依靠界尺和比例的模仿,而且也力戒了游戲筆墨的涂鴉。從這個意義上講,書畫豈不是莊敬的事?由此,宋代蘇東坡在繪畫中的隨性筆法,以及隨后的一部分游戲筆墨的文人畫,并不符合漢魏時的元氣主導下的氣韻標準的。

氣韻之氣就是指天地人之共生共仰之元氣,氣韻觀直接來源于秦漢氣論,可以說是該思想的結晶。在創(chuàng)作上,無論“元氣論”,還是“氣韻說”,首先要求藝術表現(xiàn)自然的生機,展現(xiàn)出人的生命力,這是它成為好作品的必要條件。在文藝評論中,作品是否具有“氣節(jié)”、“氣勢”、“氣力”、“生氣”、“神氣”等,是第一位的標準。與此同時,魏晉時代人們喜歡品藻人物,又多以“韻”為尺度。前文已經(jīng)說過,韻是一種優(yōu)美的體態(tài),頗為時人所推崇,例如評價人物時有“高韻”、“雅韻”、“清韻”、“風韻”、“素韻”、“神韻”等說辭。隨著“韻”作為一個特定概念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滲透,它也勢必被運用于藝術作品之中。例如,陸機在《文賦》中提出:“收百世之闋文,采千載之遺韻。”陶淵明也在《歸園田居》中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所謂人物風韻,特指個體的形體、姿態(tài)、性格等要素;運用于文藝,便是對于作品的樣式、形態(tài)、風貌等方面的審美樣態(tài)。魏晉人空前喜歡談韻,所以韻又被用在樂舞地品評中。再后來,“韻”這個樂舞的概念,又被借用到了美術理論中??梢哉f,取“韻”作為文藝的標準之一,是魏晉人的創(chuàng)造,此后,便越發(fā)濫觴。

魏晉人重視生命氣息的內在活力,也注重生命力的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因此造成了氣與韻合流之動力。在秦漢元氣論的基礎上,結合魏晉時創(chuàng)造的韻致觀念,就最終促成了中國藝術氣韻觀的產(chǎn)生。氣韻連結起來,意即“生命力量及其美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既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生命體驗和才情品性,表現(xiàn)于作品中則呈現(xiàn)出生動活潑的意態(tài)和風采。由此理解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才是較為全面和恰當?shù)?,如果僅局限于“氣”或“韻”其中一面,都有失公允;同樣,如果僅局限于作品中的表現(xiàn),而忽視其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聯(lián)結,也是有失于片面的。通觀謝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模寫”,無一不是針對創(chuàng)作主體而言的,當然創(chuàng)作主體的才情追求也會體現(xiàn)于作品中,則會呈現(xiàn)出富有“氣韻”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藝術,對于魏晉文藝而言,書法尤其獨到,更能標示氣韻觀念。所以說,“氣韻生動”,用來衡量書法作品的高下,再恰當不過。后世公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千古第一行書,書法寫得秀美靈動,然而在《喪亂帖》里則談不上秀美,這就說明人在不同的人生狀態(tài)下的不同體驗,不同的氣息狀態(tài)。《蘭亭集序》是在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時寫的,他相攜同道好友到野外游玩,在會稽的蘭亭舉行曲水流觴大會,朋友們寫詩集為《蘭亭集》,王羲之欣然命筆為之作序。他在此時心情是無比舒爽愉悅的,盡管他在序文中也表現(xiàn)了對光陰無情流逝的隱隱感傷,但整體是意興勃發(fā)的,此時書法就透露出他的生命氣息和生命狀態(tài)?!短m亭集序》凝聚了作者的生命高度、文采和書法精神于一體。因為這種高度統(tǒng)一的狀態(tài),所以它是最美的。換做另外一種狀態(tài),或另一個時段、另一種情境中再寫,他不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這從他傳世的另外作品——《喪亂篇》、《二謝帖》中能看得出?!秵蕘y帖》是在極度悲憤下寫的。西晉亡之后,衣冠南渡,王羲之家族被迫遷徙到了會稽郡,而他的祖墳是在山東瑯琊郡,當他聽說祖墳在戰(zhàn)亂中屢次被刨,心情非常的悲憤、慌亂,就是在這種情境下,寫下了《喪亂篇》,乍一看很亂,而且很多字是不講章法的,就是因為心情太壞,很難再講章法。然而,其也是一種生命狀態(tài)下特殊氣態(tài)的表現(xiàn),堪稱經(jīng)典,不過是難以逾越氣韻、文采和形式高度合一的《蘭亭》之美。

對于韻致的極度追求,也可能導致對外在形式的迷戀,而喪失掉內在的精神,因此在南朝時期,已有很多詩歌,變得氣弱,只是成為辭藻的堆砌。唐初的陳子昂就批評過,說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沒有了充實的思想和真摯的情感,也可以說是缺失了應有的生命力,所以造成空泛的流弊。而對于長時段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觀念發(fā)展史,從“尚氣”到“氣韻兼舉”,再到“尚神韻”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唐代張彥遠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將“神韻”與“氣韻”混同的傾向,他說:“鬼神人物有生動可狀,須神韻而后全。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謂非妙也。”分析這句話,神韻應專指的是繪畫對象,而氣韻實質應該是含有創(chuàng)作主體的內在力量和精神,本是兩個不盡相同的概念,卻在這里未加區(qū)別。張彥遠推崇謝赫六法,尤重“氣韻生動”,但也難免受到中晚唐尚談“神”與“韻”風尚的影響。南宋鄧椿在《畫繼》中說:“(畫)一法耳。一者何也?曰穿神而已。故畫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將“傳神”等同于“氣韻生動”,更屬誤讀。元代畫論家楊維楨也在《圖繪寶鑒》中:“傳神者,氣韻生動是也?!迸c鄧椿觀點毫無二致。

總之,從《淮南子》主張”形、氣、神”三者統(tǒng)一,不可偏廢,到王充的元氣自然說,再到魏晉的“氣韻生動”,發(fā)展的脈絡是一貫的。與中晚唐之后越來越喜歡談“神”的風習也截然不同。有人認為,這可能與古代中國社會由盛轉衰,傳統(tǒng)文化走向“氣衰”有關。這當然是另一個值得認真討論的社會史、文化史、藝術史的話題了。明末以來,鑒于國力大減,士氣低落。當時,體制內的文人在高層統(tǒng)治者的支持下,仍大談“神”與“韻”;有志之士則大聲疾呼恢復“元氣”,盡管他們在當時被視為“離經(jīng)叛道”,但是從長遠看則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前兆。文藝界形成了兩極:一方面是小部分覺醒者,他們往往呼喚“生氣”,希望借元氣論重振中華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則是大部分的隨波逐流者,他們應和上層趣味,津津樂道于“神韻”,并且以此抽象概念而自樂。前者在現(xiàn)時代看來,是時代先聲,備受當代推崇,例如黃宗羲、王夫之、石濤、八大、鄭板橋等等,而后者則當世榮耀,后來卻漸被冷落,例如王士禎等。黃宗羲在《謝翱年譜游錄注序》說:“夫文章,天地之元氣也?!编嵃鍢蛟凇额}畫?石》中說:“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畫,總須一塊元氣團結而成?!痹俚浇?,龔自珍悲愴而又滿懷真誠地呼喚:“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其距離大變革的時代已然不遠,詩人隱隱聽到了那越來越迫近的革命的腳步聲。再發(fā)展到近世,南北兩位國畫大師黃賓虹和齊白石,雖然一為山水畫巨擘,另一為擅長花鳥人物畫的大家,卻都號召在作品中表現(xiàn)生機勃勃的景象。正如黃賓虹所言“氣至則造化入畫”;也如同齊白石所言(作畫)“未除兒時之氣”;二者道理有相同之處,即對天地間勃然生機的體味和采擷,以卓然之風采表現(xiàn)出來,則“自然在筆墨之中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