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晏彪:作家應向人傳達行善勿惡之道
塑造人心是文學的魂,積德修藝是作家的魂。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精神,我們必須認真地反思,對作家而言,文學的標準是什么,做人的標準又是什么。文章不群,辭采精拔,獨超眾類,這是為文;德行不污,氣節(jié)莫失,違心不言,這是做人;綜合論之,作家應向人類傳達行善勿惡的人性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如醍醐灌頂,他對文藝界提出的四點希望可以概括為文化自信、寫作為民、創(chuàng)新是本、理想為魂。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精神乃文化之樞紐、作家之準則:“古今中外,文藝無不遵循這樣一條規(guī)律: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在人類發(fā)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能發(fā)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先導。離開火熱的社會實踐,在恢宏的時代主旋律之外煢煢孑立、喃喃自語,只能被時代淘汰?!?/p>
中國文學的抒寫離不開人,寫人性、人道、人情、人(仁)理; 離不開家國情懷,離不開英雄情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有詩云:“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秉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何謂“大事”?作家的作品可以流傳、可以被世人頌揚是大事。何謂“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作家不以出賣靈魂、仇恨泄憤為動機,作家正是為了自己的杰作完美留世這件大事而來的。當然,作家也是為了這一大事孜孜以求而去的。凡是好的作品,在其文字里一定會裝著整個世界,裝著愛國情懷,流露著悲天憫人的人性。而能夠寫出好作品的作家,一定是頭頂有天之畏、腳下有地之敬、眼中有人之尊的。
習近平總書記向文藝界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服務人民、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堅守藝術理想等四點希望,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什么是中國精神?愛國是然。愛國這種情感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對出生、成長的地方的深厚情愫,是對故土的熱愛、眷戀與深情,是忠誠,而不是背叛。這種情感是流動在血液里的,是深植在靈魂里的。這種精神無疑也是文學精神,為人民而書寫、為社會進步而謳歌,其作品里一定是裝著整個人類的。一名合格的作家應該知道什么是讀者喜愛的、什么是讀者想知道的、什么是讀者需要學習而稀缺的。擁有文學精神的作家應該講究“三獨主義”:獨創(chuàng)的文風、獨立的人格、獨自的行走。因為作家的文學作品要征服人心、走進人心,靠的是文學的光芒、思想的睿智和暖人的情懷。
“文人之筆,勸善懲惡?!蔽乃囈从成?,但不能機械地反映生活。文藝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引導人們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樂的源泉。清泉永遠比濁流更值得擁有,光明永遠比黑暗更值得歌頌。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提高閱讀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處發(fā)現(xiàn)真美善、在陰暗中看到光明,不做徘徊邊緣的觀望者、譏讒社會的抱怨者、無病呻吟的悲觀者。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鼓舞人們在黑暗面前不氣餒、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用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對人民深惡痛絕的消極腐敗現(xiàn)象和假丑惡現(xiàn)象,應該堅持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真善美戰(zhàn)勝假惡丑,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談到作家行善勿惡,不能不談到文人的品德。北京有一條趙登禹路,這是為紀念抗日將領趙登禹將軍而命名的。在趙登禹路北口有一座精美的四合院,它是周作人的故居。歷史如此巧合,又如此捉弄人。一條胡同,竟然將兩個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有著不同命運、不同思想、不同氣節(jié)的人連接在了一起。一位是民族英雄趙登禹將軍,一位是文人中“骨頭最軟”的周作人。
著名散文家周作人是魯迅的弟弟,他在文壇上的名氣一點都不比魯迅小,甚至有人說他的散文水平遠在魯迅之上。周作人本來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當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他卻散布“中國必敗”的言論成為漢奸。與為保晚節(jié)而郁悒病逝的錢玄同、在流浪途中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朱生豪、客死香港的文化界泰斗蔡元培、寫出大量抗日歌曲卻病死家中的音樂家黃自等人相比,周作人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唾棄。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周作人文章一流、品德最差,所以才有了“周作人,不做人”的評語。
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文學藝術,既要反映人民生產生活的偉大實踐,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樂的真情實感,從而讓人民從身邊的人和事中體會到人間真情和真諦,感受到世間大愛和大道。關在象牙塔里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chuàng)作激情。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一切有抱負、有追求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追隨人民腳步,走出方寸天地,閱盡大千世界,讓自己的心永遠隨著人民的心而跳動?!?/p>
由此,我想到一則故事:印象派畫家梵高的弟弟在巴黎學畫時,長進甚少。梵高寫信告訴他,你也許會說,在巴黎也有花朵,但你是麥子,你的位置是在麥田里。種到家鄉(xiāng)的泥土里去,你將于此生根發(fā)芽,不要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浪費你的生命。梵高對弟弟的勸說,對當下的寫作者也是一個忠告。
著名作家柳青說,他曾到過大城市,住過高樓大廈,但對寫城市生活總是力不從心。他的根在農村,所以他熟悉農村的一草一木,寫農村生活就順手。寫作要有一個相應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
面對空氣污染、食品安全等社會問題,作家需要通過作品幫助人們在道德行為上大翻轉、大徹悟;而面對詆毀國民形象、重體量輕道德的文風,為文者需要通過作品實現(xiàn)社會的精神重塑,以積德修藝的文學精神使作品接上靈魂的血管,這才是文學的根本出路、作家的根本出路。作家的天命就是要感動讀者,文學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達生命的氣息和行善勿惡的人性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 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chuàng)作史詩的雄心?!敝袊袔浊甑奈拿魇罚且粋€具有豐富故事的寶藏,但有多少作家真正從寶藏中取得真經呢?又有多少作家具備講好故事的能力呢?作家必須要有深挖井的耐心,必須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藝術定力。當然,修為、知識積累、創(chuàng)新意識等,都是講好故事的前提。
當前,我們迫切需要將中國故事講給外國人聽。講好中國故事,意義重大,要讓我們的文化輸出到世界各個角落,走進各國人民的心里,讓中國人的思想智慧、創(chuàng)新理念、崇高的做人標準和甘于奉獻、勇于犧牲的精神,影響到世界上所有向往和平與進步的人。
好的作品中有讀者的影子。我們不能住在高樓大廈里,足不觸地,閉門造車。只有接觸蕓蕓眾生,用眼睛觀察色彩斑斕的生活,才能夠寫出人民滿意、讀者喜歡的作品。
我曾一度這樣認為,作品如太陽般會將能量照射給讀者,給讀者以溫暖,給讀者以希望。在今天,我忽然發(fā)現(xiàn),讀者才是真正的太陽。是他們的能量照射著我,催促著我為靈魂而寫作,為人類的幸福追求而寫作,為世界的光明而寫作。
(作者系滿族作家、《民族文學》副主編、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