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里行走——評點2016年藝術類圖書
批評家面對某些浮躁的出版物,早有不同的解析。一個重要的觀點是,許多草率的作品,與歷史記憶的淡薄大有關系。重申歷史,則是不能不補的一課。近來的出版物中,歷史文獻的重新整理,和舊聞舊說的文學文本多了起來。就2016年的藝術類圖書而言,凝視舊時光的作品占據(jù)了相當部分。
吸引人們的那些文學作品被擁到不同的排行榜里。小說《北鳶》《望春風》以敘述語態(tài)的奇異而被讀者關注,作者處理記憶里的片段,已經(jīng)遠離了當下流行的詞章,將內(nèi)蘊深廣的語體和生命幽微的內(nèi)覺推向斷裂的時空。
葛亮的《北鳶》是一部追憶性的作品,一些幾近消失的話語方式在他的筆下蠕活了。書中制造了一個豐富、多樣、明暗交織的時空,那些常恒的、低沉而苦楚的時光里的人與事,民間的氣息繚繞深處,且將生活里鮮于變動的、切入人體內(nèi)的精神彌散到字里行間。他說:“東方文化有一個繞不過去的界域就是民間,筆記小說中界定廟堂、包括廣場即知識分子階層,都是從民間切入的?!弊髌方栌昧嗽S多舊小說的筆致,但沒有老朽之感,因其現(xiàn)代意識照亮過那些幽暗之所,我們看到了作者控制語體非凡的能力。
而格非的《望春風》則以另一種筆致還原早前的記憶。他對于江南村莊的描摹,有著多層的隱含。與葛亮的幽婉之調(diào)相比,格非的章法加入了現(xiàn)代性的元素,同樣是處理過往的生活,他沒有葛亮筆下的漫無邊際的朦朧,而有著一種對于自我審視后的確然。作者對半個世紀前后的鄉(xiāng)村的描繪,有另類的視角,在小說里,舊的謠俗的味道出來,又能以形式感極強的方式,現(xiàn)代性地切割歷史的片段。《望春風》中的鄉(xiāng)土,已經(jīng)沒有沈從文、汪曾祺筆下的悠然。有著先鋒文學經(jīng)驗的格非,在此向后挪動,他回到現(xiàn)實自身的時候,依然保持了對于記憶的一種多向性的解構。
我們也看到了對于經(jīng)典的重譯,其中陳寧翻譯的《里爾克詩全集》再現(xiàn)出較為完整的詩人的形象。全集的內(nèi)蘊極為深廣,流動著異質文化里的另類的書寫的暖流。那些在日常表達里無法看到的幽魂,都神異地飄動起來,背后是遼闊的精神之海。
這幾類文學文本都對讀者和時代構成了挑戰(zhàn),他們的話語方式顛覆了平庸的話語,構建了各自的精神之塔。我們?nèi)粘K季S缺少的元素,被這樣的文本一次次召喚出來。
優(yōu)秀的作家向來是母語的挑戰(zhàn)者,他們在自己的作品里進行著各式各樣的實驗。葛亮、格非的努力,都抵抗著日趨簡化的漢語中的蒼涼。這是自汪曾祺、阿城開始的當代文學的一種努力。而域外的作家,何嘗不是如此。陳寧在談論自己翻譯里爾克詩全集時,承認詩人語體給譯者帶來的挑戰(zhàn)。他以為里爾克在不同語境里轉換視角的方式,也帶來了詩歌的難解性,一般普通母語并不能解釋其間的隱微之美。
甘中流的《中國書法批評史》,鄭重的《畫未了:林風眠傳》,帶來的是鮮活之感。前者從歷史文獻的梳理里,為另類的藝術批評的歷程做了系統(tǒng)的闡述;后者則在嚴謹別致的敘述里,凸顯出傳記文學優(yōu)雅的神姿。對于外行而言,這些都不是拒人千里之作,而專業(yè)人士于此,也會有所得吧。
新文化運動已經(jīng)百年,這百年藝術家的步履紛紛,留下諸多可感可嘆的遺產(chǎn)。以林風眠為代表的畫家的選擇,都書寫了古今之變里迷人的一章。東西方藝術如何嫁接,他和自己的學生的苦苦勞作,都指示著藝術的多種可能。古今之爭,新舊之變,已經(jīng)涌現(xiàn)出無數(shù)的話題,即便像書法批評,在今天也帶有了一絲現(xiàn)代性的邏輯。甘中流在《中國書法批評史》的寫作里,恢宏的歷史空間里,也投射了作者的現(xiàn)代意識。著述里借鑒了康德、黑格爾、鮑桑葵等域外學術的思想,從一個另類的參照里回望一個民族的藝術,則能體味到以往所沒有意識到的美質。
這幾本書在出版界脫穎而出,暗示著知識界的某種渴求。人們喜歡什么,厭倦什么,都可折射一二。每一部書都在清冷的時光里浸泡多年,與流行色無關,和時髦感甚遠。我們的作者和譯者沉浸在自己神往的世界,將淹沒的、遠去的遺存,以詩意的筆觸一一點活。他們挑戰(zhàn)了我們的知識結構,也矯正著我們思維里的盲點。那些儒雅的、飄逸的詞章,銜接了文明脈息里溫潤的部分。
回顧過去一年間有亮點的藝術類圖書,作者多為有學術專業(yè)的學者。小說家葛亮、格非都任教于大學,甘中流是書法理論的教員,陳寧、鄭重有很好的學術背景。這意味著藝術的勞作總與獨立的思考和研究相關,在感性極強的勞作里,滲透著思想與學識。這思想與學識給予我們突圍的力量,它拒絕了流行的平庸,在更高的層面糾葛著存在的要義。回望過去,才知道今天的位置何在,那些遠去的風景與我們一一有關。在風景里行走的人,增加了更多體驗世界的辨識感,而內(nèi)心的收獲,也更加豐富。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