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海洋生物科普的跨時空“對談”
《海錯圖筆記》 張辰亮 著 中信出版社
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
聶璜,清代的一位畫家兼生物愛好者;張辰亮,今天的一個專注科學(xué)傳播、擁有566萬粉絲的“80后”。
因為《海錯圖》,構(gòu)成了他們之間一場跨越時空的科普“對談”,交流的成果,便是眼前這本包含30篇海洋生物探查筆記、50余張清代古書原版圖、200余張物種照片的《海錯圖筆記》。
張辰亮
1988年生,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昆蟲學(xué)碩士。2013年來到《博物》雜志成為一名自然科學(xué)刊物的編輯,同時運(yùn)營《博物》官方微博賬號,因“什么都知道”而圈粉566萬,成為大家心目中專注于科學(xué)傳播的“博物君”。
唯一傳世作品
讀書周刊:《海錯圖筆記》是你讀清代畫家聶璜所著《海錯圖》的筆記,其中很大一個看點是揪聶璜的錯,很多人因此以為“海錯”的“錯”是錯誤的意思。
張辰亮: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漢代以前,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
聶璜是畫家,也是位生物愛好者,《海錯圖》共描繪了371種生物,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是一本頗具現(xiàn)代博物學(xué)風(fēng)格的奇書。而且,每種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觀察記錄,又有文獻(xiàn)考證,并配趣味“小贊”一首,讀來令人興致盎然。
讀書周刊:你第一次看到《海錯圖》是什么時候?
張辰亮:中學(xué)時。有一次我去故宮玩,被書畫展區(qū)的一排動物畫譜吸引了。沿著展臺看過去,第一本是《鳥譜》,精美絕倫的花鳥畫。第二本是《鵓鴿譜》,各種古代觀賞鴿。第三本是《獸譜》,各種走獸,里面有一張是頭黑豬。當(dāng)時我覺得有點可笑,一頭豬也值得畫進(jìn)皇家畫譜?
但當(dāng)我看到最后一本《海錯圖》時,完全被迷住了。這本畫譜里全是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畫風(fēng)也和前幾本截然不同。說它是工筆畫吧,動物的神態(tài)又十分卡通;說它是漫畫吧,可又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而且這些動物似乎在現(xiàn)實中都有原型。記得有一幅是“井魚”,畫的是一只頭頂噴水的大海獸,一眼即知其原型是鯨魚。
讀書周刊:這次“相遇”給了你怎樣的體驗?
張辰亮:平時看慣了花鳥畫,我當(dāng)時十分驚訝于老祖宗竟然有如此有趣的海洋生物圖譜。我感覺自己心底一個暗埋的興趣點被攪動了。
我從小就對動物感興趣,尤其喜歡昆蟲。但每當(dāng)家人帶我去海邊旅游時,我都會第一時間跑到沙灘最邊緣的礁石區(qū),那里帶給我的興奮,更比昆蟲大得多:石頭上附著藤壺、海藻,石縫里藏著小螃蟹,積滿海水的石窩里滿是伸開觸手的??⑸殿^傻腦的小魚、背著螺殼的寄居蟹……方寸之地竟有如此密集、多樣的生物,這是生長在城市的我無法想象的。從那時起,我心里就埋下了一顆海洋的種子,只是沒那么清晰。
但看到《海錯圖》之后,我對海洋生物的興趣就更濃了。閱讀相關(guān)書籍、去各地沿海探訪、在珊瑚礁海域浮潛、拍攝海洋生物的生態(tài)照、為雜志撰寫和策劃海鮮類稿件、每到沿海城市必去海鮮市場遛彎兒,這些都成了我最愛做的事。海洋生物的密度是陸地?zé)o法比擬的,一塊礁石上的生物比一片草叢里的昆蟲密度大,玩起來特別過癮。
2014年,一聽說故宮出版高精度《清宮海錯圖》,我立即跑去神武門旁的售賣點,買了一本。
讀書周刊:從隔著玻璃參觀,到拿在手里翻閱,你和《海錯圖》的“距離”更近了。
張辰亮:是的,翻閱的過程,就像是在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不過,《海錯圖》及《海錯圖》作者的命運(yùn),更讓人唏噓。
聶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清代一位畫家兼生物愛好者。他苦于自古以來都沒有海洋生物的相關(guān)圖譜流傳,決定自己畫一本。康熙年間,聶璜游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種,就把它畫下來,并翻閱群書進(jìn)行考證,還詢問當(dāng)?shù)貪O民,來驗證古書記載的真?zhèn)巍?/p>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積累,聶璜最終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完成了《海錯圖》。這是他唯一傳世的作品。之后,聶璜就從歷史中消失了,此書也沒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這部書才重現(xiàn)江湖。這一年的皇宮檔案記載,太監(jiān)蘇培盛,對,就是《甄嬛傳》里的那個蘇培盛,把《海錯圖》帶入了宮中。
之后,乾隆、嘉慶、宣統(tǒng)等皇帝都翻閱過這部圖譜。到了民國,日本侵華,故宮文物南遷。輾轉(zhuǎn)中,全套四冊書分了家?,F(xiàn)在前三冊《海錯圖》留在了北京故宮,第四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像在破案一樣
讀書周刊:雖然很多人錯解了“錯”字,但你確實揪出了不少聶璜的錯。
張辰亮:因為時代所限,《海錯圖》中有很多不靠譜之處,比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僅根據(jù)別人描述繪制的外形,就會有很大失真。關(guān)于生物習(xí)性的記載,也是真假混雜。
比如他畫的那種會飛的魚,名叫豹魴鮄,長著特別大的胸鰭,像翅膀一樣。科學(xué)觀測認(rèn)為,豹魴鮄身體很硬,長著很多硬鱗,不能很快游動,更沒有足夠力量去飛。
讀書周刊:前人的缺憾卻點燃了你的熱情?
張辰亮:是的。我從2015年夏天開始進(jìn)行這項工作:用今天生物學(xué)的角度,對《海錯圖》中的生物進(jìn)行分析、考證。在這期間,除了翻閱各種資料外,我還去遼寧、福建、廣東、廣西、天津以及日本、泰國等地搜集素材、實地考證……一步一步推理分析,鑒定出畫中生物的真身——就像在破案一樣,非常過癮。
到今天一年半了,不知不覺也寫了30篇文章。考證工作還將繼續(xù),先把這30篇文章結(jié)集出書,給大家看著玩兒。
讀書周刊:都糾了哪些錯,能舉個例子嗎?
張辰亮:并非全是糾錯,更多是一種探討和考證。比如,海和尚是一種傳說中的生物,在古籍中的形象有點混亂?!逗ee圖》采用了和《三才圖會》類似的說法:“海和尚,鱉身人首而足稍長?!边€提供了一件目擊案例:“康熙二十八年,福寧州海上網(wǎng)得一大鱉,出其首,則人首也。觀者驚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p>
這個鱉身很有意思,意味著海和尚雖是龜形,但殼被皮膚包裹,像鱉一樣。海里沒有鱉,只有海龜?,F(xiàn)存的海龜中,只有一種符合以上描述——棱皮龜。棱皮龜是地球上現(xiàn)存的最大的龜,能長到3米。嚴(yán)格來說,棱皮龜不算海龜,因為其他海龜都屬海龜科,唯獨(dú)它屬于棱皮龜科,而棱皮龜科也只有棱皮龜一種。它的后背沒有角質(zhì)的甲片,而是包了一層革質(zhì)的皮膚。它也是世界上移動速度最快的爬行動物之一,因為它的前肢是海龜里最長的,這正好與海和尚“足稍長”的記載相符。
至于“人首”,就見仁見智了。棱皮龜腦袋光光,倒是符合和尚的特點。而五官,說像人也像,說不像也不像。有些傳說里說,海和尚被抓住后會流淚,口念經(jīng)文,可能是棱皮龜從眼中的鹽腺排出含鹽液體,發(fā)出沉重的呼吸和低吼。
為科學(xué)做廣告
讀書周刊:乍一看,《海錯圖筆記》挺像本菜譜的,在不少生物下面,你都細(xì)細(xì)講了其烹飪及食用方法,還配上美食圖片。
張辰亮:吃其實就是《海錯圖》原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中國人認(rèn)識生物最常見的一個切入點。
但是,我必須澄清一點,不能光把動物作為資源來看。我在書里寫得很清楚,若某種動物可以合法捕撈,我就寫可以怎么吃;若是某種動物現(xiàn)在比較少或是瀕危,我就寫明它的現(xiàn)狀,介紹古人是怎么吃、怎么用的。
在保護(hù)瀕危海洋生物的問題上,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出一些努力。比如陸地寄居蟹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沙灘上的殼,如果沙灘上的貝殼都被游客撿走了,它們就沒有“家”了,所以你可以選擇不撿貝殼。
讀書周刊:聽說網(wǎng)友們在《博物》雜志官微上問得最多的問題是“能好怎”,即能吃嗎?好吃嗎?怎么吃?這種對科普內(nèi)容的偏移,會讓你心生煩惱嗎?
張辰亮:我承認(rèn)有時候也會煩。但既然選擇做科普,就要用大家能接受的方式去潛移默化??破帐墙o科學(xué)做廣告,要把身段放低一點,我們推銷的產(chǎn)品是自然科學(xué),要讓大家樂意靠近自然科學(xué),不排斥。
讀書周刊:妙趣橫生,是閱讀《海錯圖筆記》的感受,延續(xù)了你在《博物》官微上“高冷不失軟萌、博學(xué)又兼幽默”的“博物君”形象。
張辰亮:幽默只是科普知識的一個有效途徑,讓人們既能從中感受到樂趣,又能收獲知識?,F(xiàn)實生活中我話很少的,能不說就不說,是位“沉默君”。
讀書周刊:雖然文章給人以輕松幽默的閱讀體驗,但我相信,輕松背后有不輕松的付出。
張辰亮:做“玩笑”的科普,但做科普不可以“玩笑”。就拿書中談到的鱟來說,它的腹面圖在《海錯圖》第三冊最后一頁,背面圖卻在第四冊第一頁,而偏偏第四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種動物被分成兩半,隔海相望。為此我專門去臺灣,希望能遇到,卻未能如愿。后來,我找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的一本圖冊,其前面彩圖中正附有那張鱟背圖,這才幸運(yùn)地見到了聶璜筆下鱟的全貌。
讀書周刊:除了編輯雜志稿件、運(yùn)營官方微博、為雜志開發(fā)周邊產(chǎn)品,這兩年里你還給媒體寫了百余篇科普文章,這么辛苦,為什么還要這么熱衷于科普?
張辰亮:出于對昆蟲的熱愛,我讀了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yè),也曾想就此走上科研道路。但沒過多久我發(fā)現(xiàn),真正的科研是很枯燥的,每天在文獻(xiàn)和論文中打轉(zhuǎn),漸漸擔(dān)心自己的愛好會被消磨掉。于是,轉(zhuǎn)而去做科普,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件事挺有意思的,我也摸索出了一些科普方法,越做越上癮。
讀書周刊:對于如何做一名博物愛好者,你有什么建議?
張辰亮:首先是找對一些入門的書,比如北大出版社、商務(wù)印書館這些年出的自然類圖書都很不錯。但最重要的是要到大自然里去,親身觀察與接觸永遠(yuǎn)是最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