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在不同文化中的涵義 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聚焦
“在中國召開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有利于促進國際藝術史界了解和認識博大深厚的中國藝術歷史。毫無疑問,中國是藝術史大國,以美術形態(tài)為表征的中國藝術是中國文明與中國文化的視覺載體,承載著中國文明與文化的源起和發(fā)展,并以鮮明的視覺體系特征與造型美學形態(tài)自立于世界藝術之林,在世界擁有廣泛的影響。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認為,讓藝術史學界認識中國“藝術”便是在中國舉辦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的意義所在。
前不久,為期五天的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在北京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史學者集聚一堂,就藝術史研究話題展開學術交流,大會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稿件1012份,從中選擇并確認發(fā)言的藝術史學者逾290人,分別來自世界各地43個國家和地區(qū),期間在中央美術學院和北京大學的21個分會場展開專題討論。
從差異性中獲得獨立的思想和審美的自由
作為世界文明起源地之一的中國,需要世界能靜下來仔細觀察一下中國藝術的面貌、傾聽一下中國藝術的聲音。這是這次大會召開希望取得的成果,為此,大會主辦方將本次大會的主題確定為“TERMS (概念) ” ,這簡簡單單的一個英文單詞把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的基調牢牢地定在了藝術史研究的本源問題之上,大會有意將全世界藝術史學者的思維從他們各自研究領域拉回到最基礎的問題,重新審視一下不同文化背景下學者所處的立場,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讓藝術史學者們彼此之間得到更多理解。這個主題根源于2009年由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中方籌委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提出的“不同文化和不同時代的藝術史觀念” 。
歷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的第一分會場都最引人關注,因為這一會場的議題往往是更傾向于藝術史研究最基本問題和最新研究方向的討論。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第一分會場的討論主題為“語詞與概念” ,揭示了藝術這個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中不同的“名實關系” 。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秘書長朱青生認為,第一分會場主題的提出,極具針對性?!耙环矫?,是對世界藝術史學會崇尚的發(fā)展方向,即‘全球化的藝術史’作出回應,使藝術史能夠吸收全世界各個時期各個文化中間的差異,以豐富藝術史內(nèi)容為基,使得對人類的文化構成有更為全面和完整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問題,即媒體時代將文化的差異性掩蓋,使得具有強勢影響力的流行文化覆蓋了藝術和審美的個性。重提差異性,會不間斷地提醒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生存的所有人穿透全球化文化潮流的覆蓋,而獲得獨立的思想和審美的自由。 ”
用案例討論不同文化中的“藝術”
第一分會場中方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認為,第一分會場重點研究“藝術”這一術語在不同文化中的涵義,以及文化和歷史背景對它的影響。第一分會場主題描述涉及三個層次:“藝術”在不同語言中的差異;同一文化中“藝術”在不同時期的差異;同一文化同一時期對“藝術”的不同理解。
第一分會場的五位發(fā)言人都關注文化內(nèi)對“藝術”觀念的自覺。藝術史學者Michèle-Caroline Heck教授的發(fā)言《觀念與手法之間:近代北歐“藝術”一詞看似矛盾的缺失》和藝術史學者Jeanette Favrot Peterson教授的發(fā)言《西班牙占領前后的墨西哥納瓦特尓人的“心靈、技藝”概念》都涉及“心與手”的對立和統(tǒng)一。Heck討論的是文藝復興之后啟蒙運動之前法、德、英等國家以及北歐地區(qū)“藝術”一詞的缺失。他的視角是從當時機械藝術與博雅藝術之別聯(lián)系到科學與藝術的關系,隨后考察了屬“手”的藝術何時、如何與“心”等量齊觀,而屬“心”的天賦又何時開始抵制同樣屬“心”但偏向于“知”的藝術規(guī)則,最后對于自然的模仿卻是依靠人心之機巧方得其“真” 。Peterson主要根據(jù)《佛羅倫薩抄本》考察墨西哥納瓦特尓人的藝術概念。此書作于1575年至1577年,記錄了阿茲特克的生活方方面面。與Heck討論的情況類似,納瓦特尓人也沒有“藝術”一詞,但有一系列隱喻圍繞著“toltecayotl”一詞,意指手藝精湛的藝人,而這些藝人的悟性、技藝則與“心”有莫大關系。
藝術史學者Elena Avrami - dou博士對西方藝術中“模仿論”追根溯源,從《理想國》中的相關篇章出發(fā),探討柏拉圖眼中藝術與自然、理念的層級關系,以及在理想的城邦中藝術家應該受到的對待。感性只能獲得不可靠的“看法” ,在柏拉圖的認識論中處于最低的位置。而藝術史學者Frédérique Des - buissons博士在題為《食物詞匯:美食時代對繪畫的描述和思考》的發(fā)言中幾乎是公然藐視柏拉圖,求道于低微處,談論的是最具私密性、最難以言傳的藝術中的“味” 。18世紀末大革命之后及19世紀的法國巴黎,貴族的廚師走出府邸,紛紛開設餐館,美食走向大眾。Desbuis - sons表示都市市民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此時開始萌發(fā),促成藝術上范式的變化。對畫作的評價要求“食髓知味” ,以美食用語評畫慢慢從行業(yè)黑話走向了公共領域。藝術史學者Olga Panova的發(fā)言《宋代中國公共和半公共空間中的繪畫》與Des - buissons的觀點有相似之處,都是討論在公共空間興起、藝術商品化的大潮起來時藝術觀念的自覺,雖然時空換到了公元10世紀至公元11世紀北宋的都城汴梁。文人畫家對于自己“文人”的身份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堅守,對于什么地方掛什么畫,什么場合用什么畫,向什么樣的人展示什么樣的畫都有著明確規(guī)定,這表明唐代以后藝術中“行家”和“利家”的分野日趨明晰。
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雖然主題為“概念” ,但并不是理論和概念研討會,所以不能按照概念化的理念結構來設計大會的主題。大會主題最終也沒有采用“藝術概念”這種過于理論化的提法,而是像第一分會場研究學者們的發(fā)言一樣,采用了既體現(xiàn)會議理論主旨,又與各種具體個案研究更能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概念” 。誠然,這些“選題方向”的選擇涉及具體的個案研究,而不是根據(jù)理論框架而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