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毛姆:離經(jīng)叛道的文青氣質(zhì),在任何時代都有致命魅力
來源:澎湃新聞網(wǎng) | 陳以侃  2016年10月07日14:33

閱讀毛姆似乎永遠不會過時。這位迷人的英國作家,是馬爾克斯最鐘愛的作者之一,影響喬治·奧威爾最大的現(xiàn)代作家,也啟發(fā)了“007”之父伊恩·弗萊明。

近日,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旗下的北京理想國開始了中文世界首個“毛姆短篇小說全集”計劃,即將推出第一輯《愛德華·巴納德的墮落》。澎湃新聞獲得授權(quán),摘錄其譯后記。

要說起來,一開始是上了香港一位董先生的當。中學(xué)時的特長是熟讀董先生各種文集,一直認定這世上寫英文是沒有人寫得過毛姆的。翻找當年的筆記有些吃力了,但網(wǎng)上隨便搜一搜就有證據(jù)掉出來?!拔疑倌陼r代死命背誦毛姆不少句子:英文老師迷戀毛姆,學(xué)生不敢不親近毛姆?!薄八男艑懙谜媸堑溲?,帶著一點毛姆英文的氣韻,新人類不屑也不能練出這樣的功架。”“有的時候當我自己寫文章想要經(jīng)營一種比較English的東西的時候,我閉上眼睛也會感覺到它?!?/p>

本科真的轉(zhuǎn)去念英文了,董先生那句“我?guī)е差^那本毛姆短篇小說集第四冊出門”也要學(xué)——英文系簡陋,資料室就是這套Vintage四冊的毛姆短篇集居然只有一和四,當然同學(xué)是不知道的,我不斷續(xù)借永遠貼身留著。最難忘的閱讀體驗都有場景。記得那時在上海某個偏僻的學(xué)校里等一個姑娘,換公交換得也只有在那樣的歲數(shù)、懷著那樣的動機才忍受得了;找了間破舊的教室讀毛姆,一個故事讀完去了趟“盥洗室”,回來的走廊上氣氛迷離極了,覺得從窗口斜斜垂進來的都是伊比利亞的光,隨時拐角處會款步走出一個新近喪夫的公爵夫人。

那個故事就是這卷里的《事關(guān)尊嚴》。毛姆真的適合帶著出門,因為他的短篇可以用半頁就讓你落進他的氛圍里。從那時起,一直懷著一個文學(xué)理想,就是解答:他這到底是怎么弄的,或者再寬泛一點,毛姆到底好在哪里。我以為我只要繼續(xù)好好學(xué)習(xí),終有一天答案會自己出現(xiàn)的。

后來不就出事了么。就是越讀書越發(fā)現(xiàn)怎么他們好像都不太看得上“老威利”,而且都是我最喜歡的批評家說話最難聽。最早是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說毛姆下筆全是陳詞濫調(diào),最后你贊嘆的是作者居然有本事可以沒一件事能表達出新意來。戈爾·維達爾(Gore Vidal),雖然我當時印象更深的是他說十七歲已經(jīng)讀完了所有的莎士比亞和毛姆,但他也同意威爾遜,稱毛姆為陳詞濫調(diào)大師和頗為廉價(half-trashy),克里斯托弗·希欽斯(Christopher Hitchens)說,毛姆寫作用功,日復(fù)一日論斤按兩地產(chǎn)出三流文字。最低點是大四的時候精讀課本上一見如故的隨筆作家Joseph Epstein,圖書館里找出本文集,目錄里赫然是一篇:Is It All Right to Read Somerset Maugham?真的就到了這個地步,語氣近乎求饒:你們就讓我稍微讀一點毛姆吧。

當然,好話的份量也不輕。這篇文章寫在毛姆剛剛公版(總感覺賣書網(wǎng)站上刷新一次都能發(fā)現(xiàn)新譯本)的時期。封面封底上這樣的話也見得多了:馬爾克斯說毛姆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奧威爾說現(xiàn)代作家里毛姆對他影響最大;“毛姆到底好不好?”這其實是個文學(xué)史的題目?;钪臅r候是全世界名氣最大、賺錢最多的作家,“新批評”統(tǒng)治文論的那一段,宣揚文本自治,提毛姆倒反而不丟人,畢竟奧斯維辛發(fā)生了,他也算象征著文學(xué)入世,心懷天下。但現(xiàn)代演化成后現(xiàn)代,可能是德里達上臺讀論文的六十年代之后,一切縹緲起來,大家開始同意威爾遜所謂毛姆寫的不是“真正的文學(xué)”了,因為他寫的不夠“相對”,不夠“主觀”?!熬尤幌胗^察世界,居然想揭露本性,怎么會有這么荒唐的想法呢?”但哪種小說更正宗吵再響也沒有用;不管小說家打定主意要干嗎,總還是得一句一句讀吧?

毛姆寫過,“我等待的批評家是這樣一個人,他能解釋為什么我缺陷這么多,卻這么多年來擁有這么多的讀者?!逼鋵嵨耶敃r就或多或少猜了出來,譯了這么些個中短篇之后更加相信,竅門是那個叫阿申登(Ashenden)或者毛姆的敘述者。他的故事我最喜歡的幾乎開篇都像小品文或者旅行筆記,正當你放松上前想跟他搭話的時候,這家伙轉(zhuǎn)身從兜里掏出一塊什么東西,說:“你瞧我在路邊撿到了什么?”結(jié)果這個“什么”是世上最光怪陸離最撩人心弦的故事。

這當然首先是一種文學(xué)手法,但也像一個比喻,指向毛姆的樂在其中。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說,讀毛姆停不下來,不是為了他筆下的人物,不是“氛圍”,不是文筆,而是逸事秘聞有種內(nèi)在的力量。毛姆享受那種傳遞八卦的樂趣,他想把自己放進去,不僅為了讓你聽故事更認真,而且他自己也恨不得成為那個投入的聽眾和游客。當年那本把毛姆比作莫泊桑的書,說這兩人都世故,知道什么東西是“廣泛有趣”的;2009年的那本《毛姆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ves of Somerset Maugham),說毛姆“心思敏銳,最擅揣摩觀眾想要什么”。他當然知道我們想要什么,因為他就坐在我們之中。

毛姆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話可能是:“我清楚自己的位置:二流作家的最前列?!逼鋵嵞?,毛姆從來沒有說過。是威爾遜那篇文章出來之后(里面提到他確信毛姆是“二流”),兩年后就有人沒有明確出處地“報道”毛姆說了這句話。直到1980年特德·摩根的傳記里說毛姆在《總結(jié)》(Summing Up)里寫道,“我知道自己的地位:二流作家的最前列”,書上哪里有???而《毛姆的秘密生活》則說毛姆“多處說過”——每個引用的人都要編個出處,自然“處”是少不了的——但沒有一條可以確切查證。

于是順理成章地要問,這句話哪來這么高的“可引性”呢?其實,這是一種“你看,他自己都這么說”的心理狀態(tài)。既然您把井都鑿好了,扔幾塊磚頭進去又何妨呢?在我看來,作家不是足球聯(lián)賽,不用非得分出級別和名次,我在意的是這句話映襯了毛姆作品里表現(xiàn)的一種迷人的心態(tài)。那是一種對更純粹文藝生命的向往之情。在他幾部重要的長篇里,總有兩個形象的各種變體,一個是安分于制作文化商品換取在俗世立足的成功匠人,而他的對面,往往御風(fēng)而行著一個為了詩和遠方奮不顧身的偉岸身姿。在《人性的枷鎖》中自傳體主人公菲利普·凱里(Philip Carey)去巴黎學(xué)畫,圈子里有才華的只有一個叫克拉頓的人,后者說,“畫得好不好有什么關(guān)系,我只是不得不畫而已?!钡珓P里知道自己不是這樣的,他只不過“手不算太笨”?!对铝梁土闶俊防铮斎挥袙伷迼壸拥母吒弧秾g作樂》中,是曲高和寡的哈代;最后在他七十歲那年,寫出了一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拉里·達瑞爾(Larry Darrell),《刀鋒》里那句“你想干什么?我想無所事事”,像燈塔一樣照耀著我的整個青年時代。在這個短篇集里,你可以看到一則幾乎像是《刀鋒》練筆一樣《巴納德》,當然,毛姆沒有把同樣的故事寫兩遍——他其實寫了四遍:毛姆二十七歲出版的長篇《英雄》,也寫了一個歸來的戰(zhàn)爭英雄,也受不了家鄉(xiāng)的倫理氛圍,也結(jié)束了之前定下的婚約。毛姆二十年后又把它寫成了一個劇,叫《未知》。讀毛姆的短篇集,如果你瞇起眼站到合適的距離之外,你會發(fā)現(xiàn)有好些內(nèi)核是相似的:他對那種糞土社會規(guī)范的波西米亞心性有種不能自已的崇拜之情,熱愛逃離。聯(lián)想到他自己,青少年時要逃離的是那個冰涼的牧師家庭,那個把他壓抑到口吃的寄宿學(xué)校;后來是為了逃離婚姻去打仗。生平當然多了解些沒有壞處,但只要仔細讀那些小說,毛姆的純真,就像他當年逃到海德堡讀書時說的一樣,整個審美的世界“就像平原一樣在眼前打開”。希瑞爾·康納利(Cyril Connolly)說,“這個我們最世故的小說家,著迷的卻是那些拋棄世界的人?!?/p>

這種離經(jīng)叛道的文青氣質(zhì),在任何時代的普通讀者群里,都有致命的魅力。如果我們是站在伍爾夫那一頭,認定“現(xiàn)代小說應(yīng)該盡可能少地關(guān)于‘異’(alien)和‘外’(external)”,那當然沒有什么大世界可看的,逃也逃不到哪里去,毛姆也的確沒寫什么,但還好,閱讀并不是按處方抓藥。

我的譯觀很明了,就是把作者想傳達給原文讀者的體驗盡量在譯文中復(fù)制給譯文讀者。所以,原作有多好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關(guān)我的事;只是換了頂熱心讀者的帽子,把這些年沉浮在記憶里的幾句關(guān)于毛姆的話串起來說一說而已。《尋歡作樂》里,阿爾羅伊·基爾(Alroy Kear)說:“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偉大的小說家……我覺得我可以把一個故事講好,我能創(chuàng)造一些讓人感到真實的角色。說到底,要驗證布丁只能靠吃?!钡热粡N師要出來聊天,萬一被發(fā)現(xiàn)分不清芹菜豬肉和蝦仁韭黃餡的餃子口感有什么差異,終究讓人擔心他的廚藝。

所以,作為讀者我還是很愿意聽譯者描繪一下他感受到的原作風(fēng)味,當我看到有人將毛姆的英文形容為“馴雅”或“優(yōu)美”,我就隱隱有些不安,怕自己的味蕾背叛了自己。但還好在英文世界里,口徑還是比較統(tǒng)一的。推崇毛姆的兩個作家,給英文短篇集作導(dǎo)讀的尼古拉斯·莎士比亞(Nicholas Shakespeare),說“毛姆的文字不美,他寫得很平淡,就像說話一樣”;幫毛姆編出一本游記文字合輯的皮克·艾爾(Pico Iyer),說他寫的是“公務(wù)員散文”。

從我剛讀得通英文起,毛姆寫作課的兩句話一直記得很清楚。第一句是:作者表達得晦澀難解,是因為他自己沒有想清楚。第二句是:一個人要是拿著環(huán)每走兩步就要從里面跳過去,你就會懷疑他是不是在認真耕地。

當然后一句,也就是寫作要消滅一切娛樂,我從來沒有遵守,還好,毛姆也沒有。毛姆說他追求的是簡單、清晰(夏志清先生將lucid譯為“達”,我覺得并不貼切)、悅耳。要我說的話,他的文風(fēng)是一種體面的嫻熟和狡黠。自從接了這個活,每告訴一個朋友,他就會用恭喜的目光拍打我的肩膀,因為讓一個促狹的人譯刻薄,就像逼德國隊主教練改善個人衛(wèi)生。但譏誚這項技藝,到了毛姆的境界,自然知道拍桌子指著對方鼻子用第二聲“哈哈哈”不是最佳的手段,所以對于譯者來說,在文風(fēng)上也無需擺出什么特別的姿態(tài)來。

現(xiàn)在我們應(yīng)該提醒自己,連伊夫林·沃(Evelyn Waugh)這樣難以取悅的人,也說毛姆是“在世唯一一個能讓人學(xué)到東西的作坊師傅”。毛姆的第一語言是法語,那個傳統(tǒng)里的精致似乎他一直覺得在自己的能力之外,卻也像是為了騰出力氣更好地發(fā)揚從福樓拜到莫泊桑這條文脈中的“經(jīng)濟”,讓他的故事有種謙卑而讓人服帖的專注。另外,還是回到上文提過的意思,他下筆有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讓讀者也高興地幾乎認為那些在造句上的小疏忽并不重要。而說到“悅耳”,當他把字詞音節(jié)安排對的時候(經(jīng)常是對的),那個段落會從紙面上飄起來。我試著模仿他語勢的高低轉(zhuǎn)承,有時也會給自己造成一種“譯得真好”的假象,忍不住就要把那段話粘貼到某個聊天窗口里。另外,或許場地不對,但我執(zhí)意想提一句,所謂cliché,是非母語讀者最難體會的一個層面,陳詞濫調(diào)都是因為有意思才會被用舊的,盡管我已經(jīng)在我能接受的范圍內(nèi)盡量多用了一些成語和俗字,但譯本的讀者是很慢體會到威爾遜的那種義憤填膺的。

話就說到這里好了,如果要從所有作家里挑一個去承受這樣一篇譯后記,毛姆一定不會是最壞的人選?!澳憧赡懿皇枪磐駚韺懙米詈玫男≌f家”這個判斷裹再薄的糖衣也會被毛老師笑話吧?而且只有承認了這件事,對他的歡喜和感激才值得一談。

文學(xué)的好壞,我是一個相對主義者,我不相信永恒的勝負關(guān)系,我相信人生和閱讀莫名匯合造出的美好片刻。而毛姆給了我足夠多的這樣的片刻。如果這篇文章有意圖要對判斷文學(xué)價值湊泊出什么說法,是這句:任何瞬間的心動都不容易,不要怠慢了它。翻譯這個集子,正好是孩子出生,兵荒馬亂之中,翻譯著的毛姆故事,我曾興高采烈地講給待孕婦女和哭鬧的嬰兒聽;其實,我也能想出好幾個比帶孩子(以及制造一個差強人意的新毛姆譯本)更高級的消磨時間的方式,但如果活著只是永遠不甘于經(jīng)歷第一流以外的東西,那人生還能篩下多少值得保留的回憶。艾默生說,只要真心覺得快樂,你就更豐沛了一些。

毛姆去世前一年,九十歲生日,說自己最大——甚至可說是唯一——的慰藉,就是每天收到全世界青年人寫來的信?!八麄冞€在讀我的書,”他帶著一絲驕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