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體育故事(續(xù))
《一箭雙鹿圖》軸 清
《塞宴四事圖》(局部) 清
《明宣宗射獵圖》軸(局部) 明
《乾隆皇帝射獵圖》軸(局部) 清
《挾彈游騎圖》軸(局部) 元
《塞宴四事圖》(局部) 清雖然里約奧運會已經(jīng)閉幕,但體育健兒在賽場上爭金奪銀的精彩對決,并未從觀眾面前抹去。此時,在歷代文物圖冊中,中國古代體育競技的場面同樣激烈而有趣,堪稱精彩。
隨著近代西方競技體育的興起,我國的古代體育項目,今存已稀。然而,以現(xiàn)存的文物為線索,從中尋覓其往來蹤跡,同樣頗有趣味。為此,本刊再次精選諸多與體育相關的文物,講述經(jīng)典文物中的體育故事。
便欲角抵爭雌雄
作為古代比較流行的較力游戲,“角抵”又稱角9、角觝,是通過簡單的人體相搏的方式進行的單純力量較量。其與相撲、摔跤等運動形式類似,也就是不借用任何工具,兩廂較量的方式對決,堪稱最為原始的體育運動之一?!抖Y記·月令》就曾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
至秦代時,“角抵”成為宮廷宴樂的娛樂項目?!妒酚洝だ钏沽袀鳌吩d:“是時(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優(yōu)俳之觀。”而《漢書·武帝紀》則載:“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nèi)皆來觀?!痹饬陼r,“夏,京師民觀角抵于上林平樂館”。由此可見,“角抵”在秦漢時代就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常表演的百戲之一,喜聞樂見。
此項目在民間的普及,促進了“角抵”的發(fā)展,隋唐時代,“角抵戲”非常盛行。據(jù)《吳興雜錄》記載,唐代在每年的“七月中元節(jié),俗好角力相撲?!贝送?,《舊唐書·穆宗本紀》記載有唐穆宗自元和十五年六月起,“自是凡三日一幸左右軍及御宸暉、九仙等門,觀角抵、雜戲。”而《舊唐書·文宗本紀》則刊載唐文宗曾“幸勤政樓觀角抵、蹴鞠?!庇纱丝梢姡堑衷谔拼殉蔀橹卮蠡顒又械睦斜硌蓓椖?。
宋代時,“角抵”十分流行,風行于朝野,甚至出現(xiàn)了類似于現(xiàn)今體育俱樂部的角抵社、相撲社等社團組織。除了常見的百戲表演,也出現(xiàn)了正式的“露臺爭交”。楊萬里就曾作詩描繪此時情景:“廣場妙戲斗程材,才得天顏一笑開。角抵罷時還擺宴,卷班出殿戴花回。”
《夢粱錄》曾載:“若論護國寺、南高峰露臺爭交,須擇諸道州郡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可見,在“打擂臺”的角抵比賽中,不僅選手來自全國諸道州郡,而且競爭激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女子角抵在宋朝也十分流行,當時的女子高手有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她們都是在“瓦市諸郡爭勝,以為雄偉”者。如此比賽,當然會招來反對之聲。司馬光曾上書《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說:“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侍旁,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裸戲于前,殆非所以隆禮德示四方也?!钡坪醪]有作用。
元代,民間角抵開始被禁止。《元史·刑志》規(guī)定:“諸棄本逐末,習用角抵之戲,攻刺之術者,師弟子并杖七十七。”角抵項目開始在宮廷和民間走向衰落。
到清代,角抵開始與滿族民俗相交融,并被稱為“布庫”。由于宮廷支持,這項運動又逐漸走向新高潮?!吧茡錉I”稱為當時清廷專門管理角抵的機構(gòu),同時也出現(xiàn)了專職的“布庫手”,其單以角抵為職,研究和練習摔跤。這在清代畫家郎世寧創(chuàng)作的《塞宴四事圖》中即有描繪。每年臘月二十三日,其會在養(yǎng)心殿前舉行比賽。按畫中所示,參與比賽的四人兩兩對抗,氣氛緊張。
舉長矢兮射天狼
從狩獵發(fā)展而來的射箭,是中國古代一項歷史悠久的體育運動。石鏃的出現(xiàn),說明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弓箭就已成為狩獵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六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射”也是成年男子必備的技能。
《禮記·內(nèi)則》中說:“年十五學射御”,而且還要學習“五射”,即“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除了軍事用途,射箭的禮儀屬性不斷增加,射箭也被文人賦予更多的含義。屈原就曾在《九歌》中提到:“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可見射箭在古代中國的地位。
到漢代時,鐵箭鏃開始逐漸取代青銅箭鏃,攻擊力更為強勁,而在理論方面,包括李將軍射法、魏氏射法等在內(nèi)的八種六十九篇之多的箭法,也被《漢書·藝文志》所記載。而到魏晉南北朝時,射箭已經(jīng)成為正式的體育競技類活動。《北史·魏宗室常山王遵傳》中曾記載:當時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陽華林園舉行射箭比賽,他將一個能容兩升的酒杯,懸于百步之外,讓19個運動員進行競射,規(guī)定誰能將懸于百步以外的銀酒杯射中,就獲得此杯作為獎勵,最終濮陽王獲勝。這也堪稱最早的“獎杯賽”。
在我國許多文學和傳說中,弓箭的功能也一再被渲染,如遠古的后羿射九日、春秋時代養(yǎng)由基的百步穿楊、漢代飛將軍李廣的中石沒鏃、三國時呂布的轅門射戟等等,這也推進了射箭運動在民間的流行。唐宋時期,廟會時多有射箭比賽和表演。唐代宮廷和民間中,射箭既是運動,也是娛樂。李白就有“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之句,而杜甫的“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墜雙飛翼”也說明射箭的流行。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射箭比賽或表演多分為步射和騎射兩種,分有固定箭靶和流動箭靶,甚至射箭者需要在馬上以不同姿勢進行射箭并準確中靶,才能取勝。
對于射箭而言,習射是基本功。到宋代時,還出現(xiàn)以習射為主的“弓箭社”,歐陽修也將古射禮納入酒令,制定“九射格”,蘇轍則作《聞子瞻習射》詩稱:“舊讀兵書氣已振,近傳能射喜征鼖。手隨樂節(jié)寧論中,箭作鴟聲不害文?!?/p>
明清時期,射箭活動更為普遍,彎弓射箭已經(jīng)成了習武的象征?!睹餍谛袠穲D》中就描繪有射箭的場面。畫中的一位射手正拉滿弓箭,遠處放置著有兩面旗幟。清代傳教士畫家王致城也曾在《乾隆射箭圖》中描繪乾隆皇帝及隨從在避暑山莊射箭的場面。
清朝中葉以后,火器較為發(fā)達,弓箭作為冷兵器,仍然是騎射競賽或表演中的重要項目。
愿騎白鳳玉為鞭
包括賽馬、馬戲等在內(nèi)的騎術,是中國古代的重要體育運動之一。其最初與狩獵密切相關,后來又被用到軍事上,因此歷來受人重視,并演變發(fā)展為一種體育活動。
春秋時期,賽馬已十分盛行。記錄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田忌賽馬”的故事,雖然只是貴族間娛樂的活動,但說明當時人們在駕馭馬匹方面,已經(jīng)掌握了較高的技術,而且,除了軍事用途,馬術活動的娛樂性正在不斷增強。與此同時,馬戲也成為“百戲”之一,在漢畫像磚以及壁畫、漆畫當中,都曾留有痕跡。
此外,在中國古代運動中,有兩項是與騎術密切相關的運動,分別是“擊鞠”和“騎射”。前者是在馬上用球桿擊打球的競技運動,后者則是在馬上射箭。這兩種運動不僅要求參賽者必須具有嫻熟的騎馬技術,而且,要求球技、射術與騎術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才能取勝。因此,此時的騎術已不單單是一種運動,更是考驗技術、配合的比賽。
需要強調(diào)的是盛行于唐代的“舞馬”,則是指馬之能舞者。唐李商隱《對雪二首》中曾有“欲舞定隨曹植馬,有情應濕謝莊衣”之句。
除此以外,單純的騎術也為世人所鐘愛。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騎術精湛,多次征戰(zhàn)南北。宋代汴梁馬術技藝則更為成熟,《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當時就有人可以表演立馬、跳馬及在馬上倒立、鐙里藏身等多種馬上功夫。
明清時期,賽馬活動依然昌盛。尤其是自康乾始,其一般集中于木蘭圍場。郎世寧曾以此為題材,創(chuàng)作出很多畫作。除此以外,在北京城中,也有史料記載,許多賽馬活動,按不同時間分別在不同地點舉行。如正月賽馬多在白云觀和安定門、德勝門外,二月在太陽宮,三月在蟠桃宮等等,十月以后天氣轉(zhuǎn)涼,賽馬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