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方法的“多民族文學”:文化交融與家園想象
新世紀以來,“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的提出可謂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理論觀點之一。
2016-07-07
-
如何保護摩梭文化
保護摩梭文化,實質是在建設好摩梭家園的前提下,堅持“觀念引導、政策扶持、項目支撐、產業(yè)惠民”的原則,以摩梭母系大家庭為核心,保護母系文化賴以傳承的機制,維護其整體的文化氛圍。
2016-07-07
-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必須走向市場
《花腰新娘》劇照 《買買提的2008》劇照 《可可西里》劇照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中國影壇具有特殊地位,是新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中的重要一環(huán)。
2016-07-07
-
如果抱著善意,中國一定是美好的
2016年4月13日晚,法國,當夜無人入眠,520萬法國人如約守在電視機旁,鎖定法國國家電視二臺,靜靜地等待一部紀錄片的首播。
2016-07-07
-
弘揚真善美是文學共同的主題
作為中國的穆斯林,我對信仰相同的巴基斯坦有一種親近感,更有一種認識的渴望。
2016-07-07
-
文學不以長短論英雄
在一次關于微小說的論壇上,評論家王干提到《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開辟的“一分鐘小說”欄目,以及因創(chuàng)作“一分鐘小說”而得名的眾多作家。
2016-07-07
-
推進蒙古族藏文典籍整理研究
我國少數民族使用非母語創(chuàng)作并非個案。
2016-07-07
-
提煉中華多民族文學發(fā)展的“中國經驗”
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2016-07-07
-
在非遺保護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
編者按:由文化藝術出版社主辦的馮驥才新書發(fā)布會日前在北京召開。
2016-07-07
-
詩歌如何更好地走進大眾
談到詩歌與大眾的關系,很多詩人會說,我不在意詩歌讀者的多寡,我的詩歌是寫給“無限的少數人”的。
2016-07-07
-
民族文化“走出去”,亟須提高宣傳工作的質量
日前,由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和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主辦的全國文化外宣翻譯高級研修班在北京開班。
2016-07-07
-
藏族漢語詩歌的韻律傳統(tǒng)與變革
藏族文學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文學遺產非常豐富。
2016-07-06
-
邊地散文的韻味與理趣
侗族作家李代權致力于散文、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
2016-07-06
-
深入挖掘兒童文學的民族性
小卓瑪才讓(油畫) 鐘華友 作 少數民族兒童文學寄寓著各民族長者對本民族幼者的深切希望和殷切期盼,蘊涵著各民族人民在歷史傳承中所積淀的道德操守和價值取向,展現著各民族人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活潑潑的審美趣味和語言形態(tài)。
2016-07-06
-
對新疆多民族文學的執(zhí)著探尋
5月27日,第五屆新疆作家班在上海作協(xié)大廳舉行結業(yè)典禮。
2016-07-06
-
愛國主義: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主旋律
愛國主義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的永恒主題。
2016-07-06
-
我們都在伊犁生活
當哈薩克族作家艾克拜爾·米吉提把他的最新散文集命名為《伊犁記憶》時,我把它理解為這是作者對伊犁故鄉(xiāng)的回望,也是他對曾經生活記憶的梳理。
2016-07-06
-
鉤沉掩映在歷史深處的記憶——評冶生福長篇小說《折花戰(zhàn)刀》
歷史有時顯得苛刻卻又嚴正,它在記憶之上覆蓋厚厚的塵土或濃密的苔蘚,等待著合適的人來拂去塵土、鏟除苔蘚,幾經曲折才顯露真相,就像是藏文化中那神秘的伏藏和掘藏現象。
2016-07-06
-
苦寒日子與田園牧歌——讀存文學的小說《獨龍江的麥子》
存文學(哈尼族)的《獨龍江的麥子》(《民族文學》2015年第2期)是一篇反映獨龍族人民生活狀況與民風民俗的佳作。
2016-07-06
-
從當代回族小說看回族家教文化:自強不息 重情好義
在回族生活中,父輩或長輩一般都很重視對后輩的家庭教育,尤其是人生觀和品德觀的教育,由此形成了獨特的家教文化。
2016-07-06